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蕴涵的情感,激发朗读兴趣只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的境界,让他们身临其境地理解课文内容,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感染他们,以情传情,情景交融,朗读才能读出味,品出情来。如在学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时,在导入环节,我这样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杭州小钱身上的故事。因为真实,因为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格外感动,我想你们也一样。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你觉得特别令你感动的句子和段落可以画下来,多读几遍。"经过一番情感渲染后,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想读课文。初读课文之后,学生们很自然地找到了"这个  相似文献   

2.
窗户上的画     
时值寒冬,我正在给学生们上这个学期的最后一篇课文《脚印》。这篇课文描写了小动物在雪地里跑,用自己的脚印画出了各种图案。课上到第十五分钟时,大家正有模有样地读课文的时候,坐在窗边的两个小男孩小A和小B却悄悄躲进一旁的窗帘里。我走到他们的身边,掀开窗帘一看,原来,由于室内外温差很大,窗子上蒙了一层水雾,他们正用手指在窗上作画。我有些生气,正想狠狠批评他们一顿,忽然想到这或许是一个契机,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带来另外一种感悟。于是,我调整了自己的  相似文献   

3.
一、聚焦"三次命令",激起阅读期待1.学生齐读课题。2.指名回答: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3.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彭德怀下命令的句子(生画句子,师指名读)。  相似文献   

4.
《画鸡蛋》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认真”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讲的是世界著名画家达·芬奇小时候学画的故事。课文中达·芬奇的老师说的话“你以为画鸡蛋很容易吗?在一千个鸡蛋当中,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就是同一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也不一样。你要认真观察,认真练习,才能把鸡蛋画好”,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设计。一、引导发现,做好铺垫学生对鸡蛋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并不见得对鸡蛋做过细致的观察。从教学的需要出发,课前布置学生在家里仔细观察鸡蛋,看看有什么发现。从中选取…  相似文献   

5.
漫画时代·文艺青春·圈子生活·色彩图谱·财富梦幻《18画:漫画新贵们的圈子密码》一日闲逛书市,发现了一本设计精美的书——《18画——漫画新贵们的圈子密码》,出于对"圈子密码"的好奇,我买下了人生第一本关于漫画的书籍。春雨潇潇的晚上,漫不经心地翻阅,渐渐被内容吸引,最后一口气读到深夜。18位中国年轻漫画家的故事。就是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励志故事,让我欣赏着,叹息着,鼓舞着。阿狸、十九番、朱斌……不少人不是美术科班出身,有过不同的工作经历,一旦他们确定了把绘画作为终身奋斗的事业时,就像一位位虔诚的修行者,无比坚定  相似文献   

6.
一、兴趣培养要先行课外阅读可以从一年级就开始。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不是要让孩子读多少多少书,重要的是让孩子喜欢上书,培养读书的兴趣。这里不妨介绍一位中国学生在瑞典学校读书的故事。“孩子在班上有一个图书角,可以借书回家读,每次准借两本,借了书老师那里有记录。他在瑞典的第一学期末,老师就送他一张纸做的小书签,上面画着一个小虫子,用英语写着:你已经读完了26本。祝贺你成为一个小书虫。那时,他读的书当然极简单。例如:他读的第一本书有5页,第一页画了一个红气球,第二页是蓝气球,第三页是绿气球,第四页是黄气球,…  相似文献   

7.
一、动漫的概念动漫,是动画和漫画的统称。漫画是我国民众比较熟悉的画种之一,常用于报刊、书籍等出版物,它不仅包括了单幅漫画、四格漫画等传统的概念,更有故事漫画、连环漫画、漫画插图等新的形式。它采用夸张的手法,具有很强的讽刺、诙谐和幽默的情感色彩,形成了通俗易懂又具直观性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小语第十册的《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写的是一个小苍蝇和一个蜘蛛被裹在一个松脂球里的小故事,通过这个故事,生动有趣地写出琥珀形成的过程。从这块琥珀,让人们知道,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这样的课文学生是很喜欢读的,但是一般地说,他们感兴趣的是小故事,而寓于故事中的琥珀的形成,形成的条件,形成的过程说明了什么等,就不注意去领会了。这就是我们在教这类课文时要研究并引导学生加以注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蜘蛛侠是标志性的连环漫画超级英雄之一。这个能从手中喷射蛛网吊索的睿智小伙子个人生活不太平,工作也不轻松。他总是强烈地吸引着年轻小伙子——还有很多姑娘们。然而他的故事的核心总是围绕着神采飞扬的玛丽·简.在该系列漫画中她一直是蜘蛛侠的女友(后来的妻子),柯尔斯滕·邓斯特扮演的玛丽魅力四射。这部由Marvel公司出品的系列漫画参照了日本少年浪漫连环漫画风格,并将两位主人公带回到他们的少年时代。  相似文献   

10.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我非常喜欢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堂上我兴致勃勃地和学生们一起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就是要让学生们当小解说员,运用课文中的语言介绍《清明上河图》,让学生们在此活动中进一步品读课文,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于是,我满怀期待地问:"哪位小解说员来为大家服务?"学生们的反应让我有些吃惊,平时"小手如林"的场面不见了,只是"星星点点",仅仅有几个  相似文献   

11.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这是编者对古诗进行的"再创作",课文对古诗的解说虽有合情合理之处,但是过于片面和单线性。这篇课文仅仅是学习这首千古名诗的一个参考而已,但绝不是全部。这样一篇文包诗课文,为教师"用教材教"提供了  相似文献   

12.
《小珊迪》是六年制语文第七册(24课)新选编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写了小珊迪卖火柴给人换零钱时,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而悲惨死去的故事,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和残酷,热情地赞扬了小珊迪的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贡。文章是按故事发展的顺序写的,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教学时可分四步进行。一、感知课文,直奔中心。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入手,要求学生自由地轻声朗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总体印象,问:小珊迪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课文写了他干什么?他是怎样卖火柴的?后来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认识后,再引导他们找出文章的中心  相似文献   

13.
《所见》是一篇诗配画课文。如何通过诗和画让学生进入情境,理解诗意,激发他们对大自然为热爱之情?根据课文特点,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相似文献   

14.
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作业素材 ,只要改变观念 ,敢于创新 ,多动脑筋 ,就可以产生既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又让学生兴趣盎然的作业。一、写一写当学生读懂了一篇课文 ,明确了文章的中心之后 ,我经常让他们写一些小片段。例如 ,学完《丰碑》这篇课文后 ,我布置了作业 :给牺牲在云中山的军需处长写一段碑文(这里长眠着这样一位军需处长。)又如 ,学了课文《只有一个地球》 ,学生知道了地球的特点。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我让他们每人写三条环保标语。(还天空蔚蓝 ,还流水碧绿。)二、画一画小语教材中有许多写景的课文或古诗 ,这些文章美丽…  相似文献   

15.
英语书面表达在高考150分中约占25分,写好英语书面表达是英语考试中重要的一环。如何才能写好英语的书面表达呢?我们要重点注意的有下面几点:结构、语法、文体及词汇。下面我们以一篇高考被评为20分的英语作文为例进行详细分析,就英语写作里的一些技巧进行阐述。希望学生们读后能有所收益,可以写出更高档次的文章来。学生高考实例文章:M ichael是一名美国中学生,在学校里选修汉语。他利用暑假到中国进修,希望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有一天,他看到下面有关成语的漫画,不大明白其中的意思。请你用英语把漫画所表达的故事和寓意写成一段短文,向…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语文第五册中的《少年中国说》是一篇阅读课文。但是这篇课文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往往能以其极强的感染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爱国热情,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好这篇阅读课文有很大的意义。我五次教过这篇课文,均用一个课时。在一个课时内要求收到较好的效果,我认为可以抓这样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17.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小学语文第五册一篇精读课文,语言朴实,含义深刻。这篇课文有两个主要教学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热爱我们绿色的家园;二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画图、朗读、议论等方法进行想象、品味、感悟,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一、在画中想象课文一开头就提到“在一片河坡上,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是怎样的呢?我让学生自读、自悟,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构思一幅美丽的小村庄的画面,然后由学生动手在黑板上画一画。学生跃跃欲试,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经过画图…  相似文献   

18.
板画就是黑板画。运用板画进行教学,便会化抽象为具体,给学生以直观形象,使他们“一目了然”,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所学知识也能经久不忘。下面,我谈谈板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一、运用板画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对语文课的每一篇新课文,都有一种新鲜感,怀着浓厚的兴趣期待着新的学习活动,这是学好课文的有利条件和良好基础。但是,这种兴趣是  相似文献   

19.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课本上有一篇《大禹治水》的课文,课后我领着学生们演练这个著名的历史故事。  相似文献   

20.
一、聚焦“三次命令”,激起阅读期待 1.学生齐读课题。2.指名回答: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3.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彭德怀下命令的句子(生画句子,师指名读)。4.过渡:仅仅为了杀一头牲口,身为军团长,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下命令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