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云霞 《成才之路》2009,(32):64-64
中学英语教学,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译”的训练,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达到能用英语流利地进行语言交流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英语教师不但要从“听、说、读、写、译”诸方面认真进行教法研究,还应该注重“五种能力”并重培养过程中的学法研究。  相似文献   

2.
高语一册301页有一条练习题,其中有一句“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注为:“客,ke,门客,这里是意动用法,“把……看作门客的意思.”不少教师据此讲授,将“客”作为意动词,甚为不妥。有些意动词和作状语的名词都可译成“把……当作……”.例如: 1、往年在短褐,侣木石.(《中山狼传》) 译:过去穿着短短的粗布衣,把木石当作伴  相似文献   

3.
李萍 《课外阅读》2010,(7):106-106
中学英语教学,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译”的训练,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达到能用英语流利地进行语言交流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英语教师不但要从“听、说、读、写、译”诸方面认真进行教法研究,还应该注重”五种能力”并重培养过程中的学法研究。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教材对句中“亲戚”未作解释。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把这句话翻译为:“我们之所以离开自己的亲戚来侍奉您,只是仰慕您的高尚德行啊”台湾六十教授合译的《白话史记》也有类似的翻译。显然, 《教师教学用书》把句中的“亲戚”和现代汉语中的“亲戚”等同了起来,混淆了古今“亲戚”的区别。因为这个句子中的“亲戚”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亲戚”在古代一般有以下几种用法:  相似文献   

5.
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课文的注释值得商榷的地方很多,现仅将有关语法方面值得商榷的地方列举一些,供同志们在教学中参考。 (一)《郑人买履》:“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课本》注为:“乃,才”。 按:课本把“乃”注释为表示时间前后承接的副词。用“才”来对译。在句子上下文中虽勉强可通,但若细玩文意终觉不够贴切。实际上”乃”在上下文中体现了转折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竟”或“却”。这样对译,不仅能表现出乎意料之外的神情,且饱含嘲讽讥刺的意味,把郑人的愚蠢、可笑面目充分暴露出来。古文中“乃”的这种用法是不胜枚举的。例如: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相似文献   

6.
在文言文教学中,较盛行的教法是“文白对译”法:或老师译,或学生译;或口译,或笔译;或练时译,或考时译。这种教法似乎已成为文言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否只能使用“译文为白”这一中间媒介呢?教学中,教师能否因文而异,根据某些教材的特点,跨过这一媒介,通过读来直  相似文献   

7.
“旋其面目”注释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工农业余初中语文二册《望洋兴叹》篇的一条注释,我以为注得不妥。原句“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旋其面目”,课本注释为转过他的脸来。按此注,译文是:于是河伯转过他的脸来,仰头向海神感叹地说:“……。”这样译,从情节上分析是不合道理的。试想,河伯是“东面而视”大海,如果转过脸来,又怎么会“望洋向若而叹”呢? 从词义上分析,“面目”译做脸是不妥当的。“面目”就其本意是“脸”的意思,而“脸”又包容着形、神、色。所以本文中的“面目”  相似文献   

8.
陈志祥 《现代语文》2003,(11):45-45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辑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五册《醉翁亭记》的练习二“本文用25个‘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递进、修饰、转折等到关系。说说下列语句中‘而’字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其中第4题材是“溪深而鱼肥”。人教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教师教学用书》的参考答案是“溪深而鱼肥’(‘而’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人教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教师教学用书》将“溪深而鱼肥”中的“而”解释为并列关系的连词的依据,可能是《辞海》。《辞海》“而”字条注⑦“语助词。表示并列关系。欧阳修《醉翁亭记》‘泉香而酒洌…  相似文献   

9.
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五册《捕蛇者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课本对这句的解释为: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 显然,注者是把“苛政”解释为“苛酷的统治”,就连现行的一些文言注本,如《中学语文文言文译注》、《文言文译释》、《文言文释译》、《初中古文译注》等,也都将“苛政”解释为“苛酷的统治”“残酷苛刻的政治统治”或“残酷的统治”,这些注释,既没有弄清“苛政”的具体意义,也不符合文章的主旨,看似通顺,实质上并不准确。  相似文献   

10.
说“孰与“     
1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人教社《教学参考书》译这句话为 :“诸位看廉将军和秦王谁(更)厉害?”课本注“孰与秦王”为 :“比秦王哪一个(厉害)。孰 ,谁 ,哪一个。孰与 ,何如 ,比……怎么样”。注释的前一部分和译文一样 ,是对的 ;后一部分说“孰与 ,何如 ,比……怎么样” ,就似是而非了。这样注释给读者一个错觉 ,似乎句中的“孰与”既可当“何如”讲 ,又可当“比……怎么样”讲。当作“比……怎么样”在句中讲得通 ,当作“何如”在句中就讲不通了。一些工具书 ,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孰与”为“与……比 ,哪一个……”、“哪里…  相似文献   

11.
岳泽和 《语文知识》2001,(12):66-67
高中语文第二册(试验修订本·必修)把《滕王阁序这》“四美具,二难并”中的“四美”注为:“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把“二难”注为:“指贤主,嘉宾。”与课本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把“四美具,二难并”译为:“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都有,贤主、嘉宾,难得却得。”  相似文献   

12.
澳大利亚语言教学法专家安德瑞·布特勒认为,“讨论”过去一直被认为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只是最近,在澳大利亚才有一些专家和教师开始承认它在阅读教学中的价值。澳大利亚语言教学专家、著名教师玛夏·桑德斯认为,“阅读讨论”是有价值的和令人满意的一种教学方法。她自己一直就是利用这种讨论法进行阅读教学的。布特勒在考察过她(指桑德斯——编译者注)的教学后指出:“她的阅读教学是很有特色的”。桑德期也说:“自从我们开展阅读讨论以来,我  相似文献   

13.
沈括的《雁荡山》今选入高中语文第二册。这篇课文的开头有这样一段: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周造玉清宫,伐山取材,另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此时尚未有名”中的“名”,课本未注,不少注译分析的文章解其为“名字”、“名声”。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五年制中学高中语文第二册教学参考书》(下称《教学参考书》)即译“此时尚未有名”句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扬州师院中文系语文教学备课手册编写组编写的高中语文第二册《教学备课手册》则说:“直  相似文献   

14.
英语中经常有些结构相似或单词相似的句子,但是其语意往往相差甚远。下面列出的各组句子,看似“相似”,但是如果疏于细察,很可能会误认为相同。1.A:You should not study too hard.B:You cann't study too hard.[译)A:你不应该太用功。B:你再怎样用功也不为过。[注]A句的“should not”是否定“study toohard”的意思“太用功不好”。B句中的“cann’t”虽也否定“study to hard”,但意思是“不可能会用功过度”,因此两者意思不同。2.A:I give him another novel.B:I give him the other novel.[译]A:我另给他一本小说。B:我给他另一本小说。[注]A句中another可以译为“又一个”,但  相似文献   

15.
对中学物理“自感现象”教学中经常被教师引入课堂的“千人震”自感小实验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详细分析了实验中开关闭合和开关断开过程中的电流和电压变化,并且结合相关实验参数对闭合开关瞬间和断开开关瞬间电流和电流变化率随时间演化的数值模拟,深入解释实验产生“千人震”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高中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注:“[快于心使]心里痛快。快,使动用法。”这样注释是不妥当的:①“快于心”中的“于心”是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译  相似文献   

17.
许多教师十分注重课前的教学设计,而往往忽视了课后的教学反思。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笔者觉得“问课”就是一种简单有效、值得推介的教学反思。当一个教师在走出课堂之际,在办公室偶坐片刻休息之时,不妨对自己刚刚经历的课堂教学作个简单的“回放”或“反思”,问上一两个问题,在备课本上或是在课本上注一注、写几句,抑或留住精彩,抑或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六·三制语文教材是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教材,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占教材三分之一的文言文篇目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文精当,符合初中生的学习要求。但美中不足的是:在选文的注释及讲解方面(包括人教版与课本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有部分篇目存在着失误及值得商榷之处,现将其一一列出,以求证于大方之家。一、失误之处1.第五册《诗五首·己亥杂诗》145页注⑦中说:“‘己亥杂诗’共350首。”这一注释首先与《教师教学用书》(简称《教》,下同)上的课文说明不符。《教》中的课文说明引龚自珍《与吴虹生书》称…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现行初中语文第五册选收了元朝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对小令中的标题“秋思”之“思”,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以及众多古诗文选本都没有注释。在教学中。有的教师把“秋思”的“思”或解为“思念”,或解为“思绪”,或解为“思乡”,有的甚至不做解释。笔者认为,教材、教参和有的教师没做注释或解释,有当注未注之嫌;而有的教师把“秋思”之“思”解为“思念”、“思绪”、“思乡”之“思”又皆非“思”的确诂。笔者据古训,揆文情,认为“秋思”的“思”字是“忧伤、哀愁”之义,“秋思”是说“秋天的忧伤、哀愁”。现把拙见胪陈于下,就正于方家达士。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教学,指导学生准确通顺地翻译文言文,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翻译文言文的原则,教师多主张“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拙文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的一孔之见。有冰的同志认为,“字字落实”就是把原文的每个字都译出来,体现在译文中,既不能少译一个字,也不能多译一个原文字面上没有的字。这种看法,似乎极其严肃认真,但实践中却不能完全做到。因为文言文的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