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对228篇学术论文进行主题聚类和时区共现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情绪传播研究相关论文的发文量呈上升趋势,但总量占比较小;热点议题集中在传播机制、传播特点、传播效果等方面,同时与突发性事件、社交媒体、舆情治理和媒介技术的相关研究呈现深度互嵌态势;Python-SentiStrength、聚类分析、模型运算成为情绪传播研究方法“主力军”,加速了情绪传播研究的智能转向;情绪传播理论拓展呈现缓慢且保守特征,缺少跨学科对话。未来,情绪传播研究应注重研究维度拓展、研究视角立体化及研究范式的动态转向。  相似文献   

2.
刘珍  赵云泽 《编辑之友》2021,(10):49-55
情绪传播行为不是短时的应激反应,其影响并不会随着伴随性事件的解决而消散.生理驱动性和社会建构性是情绪传播的一体两面,也是情绪传播得以贯穿心理与行动、个体与社会的根本性特征.其传播的路径及社会影响也都由此生发而来.情绪传播的短期社会影响形成需经历外界刺激、情绪唤起、情绪分享、情绪共鸣四个阶段.而情绪传播向社会进行深层的长期影响则是以形成社会情绪记忆场域、构建社会关系网络和身份认同、塑造社会情绪文化的逻辑来实现.这三个环节相互传导并形成循环,不断作用于社会的精神结构.  相似文献   

3.
情绪是网络舆论的组成要素,也影响着舆论的传播深度和广度.海量网络文本数据的涌现和计算传播等交叉学科的出现,促进了情绪研究的发展.情绪计算为网络舆论研究打开了新的窗口,不仅丰富了舆论研究的维度,还突破了原有方法的局限,能够更深入地分析网络舆论情绪的类型、表达特征和传播模式.本研究梳理了情绪计算的基本思路,以期增加人们对网...  相似文献   

4.
陈启涵 《新闻界》2023,(1):78-87+96
关于对立情绪弥漫于网络空间的问题,既有研究未充分考虑网络平台在其中的作用机制。以平台可供性为理论视角,对微博、知乎两个平台及其用户的质性研究发现:伴随用户的感知、想象和使用过程,平台的功能设计、算法机制、管理方式共同建构了一个支持对立情绪的可供性空间;在本土化可供性环境下,平台一方面从日常化的对立情绪中获取流量,另一方面以弹性的治理逻辑限制极端情绪的传播。文章为理解和反思平台社会中情绪的流量政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5.
黄宇鑫 《东南传播》2021,(2):121-124
进入"后真相时代",情绪裹挟事实的现象屡见不鲜.文章梳理了与情绪传播相关的科研成果,描绘情感研究的学术缘起及发展脉络,勾勒出网络社会中情绪传播的研究路径,并对情绪传播研究的走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大众情绪传播过程中存在着显著的“框架效应”,即人们会基于社会公共价值、集体记忆、固化的情绪反应在公共事件中形成优先唤起的趋同性的集体情绪表达和道德评判。与个体情绪的产生机制不同,大众情绪不是简单的个体情绪的叠加,而是通过大众情绪传播框架的筛选,将典型的媒介中呈现的个体情绪汇流后,使其具备群体情绪体验代表性和价值判断代表性后形成的。大众情绪传播框架使大众情绪传播具有趋同性,当正面情绪被唤起和传播时,有助于形成团结的社区,促进社会道德向善;但当负面情绪被唤起和传播时,很容易造成舆论中的极化现象,使得信息传播通道壅塞,进而产生简化信息认知、窄化公共空间、激发谣言叙事等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7.
自媒体时代下,社交媒体的环境监视功能越来越突出,同时其告知客观环境信息并塑造舆论的"流"发生了异化。信息传播中的情绪不仅作为讯息的伴生符发生流动,其本身也作为传播者为达到预期效果的手段发生作用。本文旨在将"情绪流"从传播流中单独列出研究,并总结谣言传播中"情绪流"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情绪是一种特殊信息,具有传染性、积累性、指导性.群体传播时代,新媒介为个人情绪的社会化传播创造了技术条件,仇富、仇官等社会心态是个人负面情绪社会化的社会心理基础,意见领袖是个人情绪的放大器,而群体传播是个人情绪社会化的核心动因.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了当下社会负面情绪快速广泛传播的特征.群体传播正在成为大众传播之外的营造社会意见环境的重要力量,助推着个人情绪成为社会舆论,当然,这种舆论有时难免有失偏颇和非理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情绪传播角度,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例,对微博平台上的媒体报道内容进行量化实证研究,通过用户反馈分析出用户的情绪特点,以此来探寻用户的网络情绪表现特征。寻找到大型体育赛事下,受众的情绪传播特点与规律,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情绪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朱竹青 《今传媒》2020,(4):28-33
社会舆论是目前中国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关注的重点领域,而社会情绪是社会舆论的内在驱动力。想要掌控社会舆论的主导性,就必须先疏解和引导社会情绪的正向表达和传播。社会情绪对社会舆论的影响表现在舆论形成的各个阶段,本文从舆论的生成过程切入,以“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舆论实践为例,重点分析在舆论的不同阶段社会情绪的不同特性对舆论的影响作用,进而从中得出一些关于社会情绪合理引导的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情绪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现象,它不仅反映在生理活动之中,也反映在个体的表达方式和行为之中,是驱使个体行动的高级动力。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们的心理问题和情绪冲突逐渐增多。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互联网日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传情达意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成为缓解压力、释放情绪的新窗口。本文以传播学、情绪心理学为切入点,研究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网民的情绪表现方式及特征,探究网民情绪传播的社会动因和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12.
微博中的负面情绪传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璐 《今传媒》2012,(2):54-55
近两年来,微博蓬勃发展迅速成为公众舆论的重要策源地,在几次重大的舆论焦点事件中,微博传递信息、发表言论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视。微博除了传播信息和言论外,还可以传递情绪。情绪的传递是无形的,影响也是潜在的,但是却同样对公众产生巨大作用。本文以微博中的负面情绪为研究对象,探讨微博中负面情绪的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13.
谷雪  周祥东 《传媒》2024,(3):94-96
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既是奥林匹克精神的载体,也是主办方在国际社会中展示国家体育实力与传递国家声音的体育传播舞台。随着传播生态环境的变化,情绪传播在媒介网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尤其是在体育传播领域。通过分析北京冬奥会中引发观众情绪传播的原因,总结北京冬奥会中情绪传播的生成机制,对情绪传播进行反思与思考,有助于利用积极情绪为大型体育赛事赋能和推动赛事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自2019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网络上有很多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讨论。每一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都会给公众的情绪造成影响,所以在突发公共卫生类舆情中必定会导致公众情绪的传播,在这个过程中,相关部门在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同时,还需要正确引导公众的情绪。对此,本文主要对突发公共卫生类舆情中公众情绪的传播机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情绪在谣言传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早期研究关注的是广义上的情绪,涵盖了认知、感受和行动,后来的研究关注狭义的情绪。早期研究注意危机情境下人们传播谣言时的丰富心理反应,焦虑仅仅是其中一种情绪,而后来的研究专注于焦虑和谣言传播之间的关系。基于现代情绪心理学的理论,结合谣言研究的相关成果,这里围绕狭义的情绪感受,延伸至广义情绪,以食品安全谣言为研究对象,采用了网络问卷调查方法,对情绪在谣言传播中的可能性作用做了调查。结果发现:认知上,人们的情境认知使得人们对谣言的传播总体上非常理解,并采取"宁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高度预防原则;一个人知道的谣言越多,或越认为是真的,越可能传播谣言。情绪感受上,一个人对情境的情绪感受越多,越可能传播谣言;谣言在一个人心里引起的情绪越多,越可能传播谣言。具体地说,对情境感到愤怒或生气、恐惧或害怕、伤心的人越多,谣言可能会被传播得更多;对谣言信息感到恨、担忧、焦虑、愤怒或生气的人越多,谣言越可能被进一步传播开来。  相似文献   

16.
关于微博情绪与信息传播的话题一直备受关注.本文旨在厘清健康传播中微博情绪与互动传播的关系,拟为社交平台上的健康传播提供策略建议.本文选择微博平台上健康医疗大V知名健康博主“六层楼先生”的原创微博为研究样本,通过随机抽样,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抽取的样本进行基本信息、微博信息、情绪倾向、互动情况4个维度的统计分析.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17.
论虚假新闻传播与受众的负性情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假新闻传播会对受众的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导致受众的厌恶、愤怒、轻蔑等负性情绪的产生,负性情绪会对受众的思维或行为判断产生负面影响.同时虚假新闻传播还会产生消极的社会情绪,如恐慌等.  相似文献   

18.
分析发现,微博谣言呈现出7个相对清晰的主题,微博谣言普遍存在鼓动式叙事特征,谣言利用受众对社会的关怀,突出信息的急迫性并加以道德绑架从而促进受众转发谣言.在微博谣言情感传播特征层面,单一情绪归类与多维情绪分析结果均表明,微博谣言传播以消极情绪为主导.微博谣言与评论的文本情绪感染效应基本得到验证,即受众情绪会显著受到谣言...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为媒体的转型注入了活力,网络媒体在带来全新信息传播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新的陷阱,从而导致了虚假新闻的产生.而在虚假新闻的陷阱当中,又以情绪、情感陷阱为典型之一.本文将从新闻专业原则、信息把关机制和媒体精准定位三个方面着手,以情绪、情感陷阱为对象,提供切实可行的策略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20.
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受制于技术门槛和教育水平而未能充分接近、使用媒体,这与社会转型时期受众对新媒体赋权要求形成张力.本研究从手机传播的特质和影响力出发,深入实地考察底层群体的情感心理现状,并探寻底层群体的手机使用与群体情感之间的关系.经研究发现,底层群体情感缺失带来心理风险,并容易酝酿“浮层抗争”情绪.基于此,本研究提出手机传播对底层群体的抗争情绪具有疏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