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两年来,伴随《故宫》、《郑和下西洋》、《圆明园》、《唐山大地震》等一批纪录片新作接力式地呈现于人们眼前,纪录片创作中虚拟元素的比重日趋上升,并愈益成为  相似文献   

2.
2009年1月12日,12集电视纪录片《台北故宫》一经问世,便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以《故宫》、《台北故宫》为文本进行比较,从纪录理念、纪录手法、审美形态的衍变,解析纪录片《故宫》与《台北故宫》所呈现的不同纪录理念与审美形态,以及对纪录片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孙浩  叶小源 《东南传播》2021,(11):136-138
近年来,国产美食题材纪录片在《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作品的影响下,已经寻找到了新的叙事方式与传播模式.《早餐中国》《寻味顺德》《新疆味道》《舌尖上的重庆》等美食题材纪录片开始从地域特色、餐饮类型等方面分散发力,开启了美食题材纪录片的新纪元.在当下"群雄割据"的美食题材纪录片中,一档呈现国人烧烤情结的纪录片《人生一串》从众多美食纪录片中脱颖而出,以小众化另类视角阐释了我国美食纪录片的多样性.本文以地域空间的建构、多重维度的用户参与、工匠精神的体现三个方面,从怀旧的视角对纪录片《人生一串》的艺术表达与叙事特征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4.
苟宗财 《传媒》2021,(19):39-41
央视体育、央视影音等移动客户端以及央视网自2020年2月24日起,同步上线了5集冬奥纪录片《冰雪道路》.该纪录片以"冰雪运动"为主题,通过专业化视角和权威性报道实现由"小众爱好"到"大众聚焦"的受众群体破圈,带来了别出心裁的冰雪运动专业知识"教科书".本文聚焦央视网原创纪录片《冰雪道路》的内容创作及传播创新,为媒体融合背景下纪录片的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纪录片《中国》一经问世,便引起广泛关注,在中国更是引发持续一年多的"批判"浪潮。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围绕创作目的、纪录理念及文化观念三个层面,分析纪录片《中国》引发关注的复杂原因,探析世界纪录片创作理念的衍变,以及不同纪录理念之间的碰触、纠结、渗透与影响。  相似文献   

6.
王莞 《新闻世界》2011,(7):239-241
我国纪录片发展至今已经经历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创作理念上经历了教育与指导、客观与再现、主观与表现三个时期。在纪录片呈现不断壮大之势的今天,贾樟柯作为内地电影的第六代导演,将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不断推新,在国内和国际上都获得了好评。本文以其2009年制作的电影纪录片《海上传奇》为例,分析纪录片中的符号语言。  相似文献   

7.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央视纪录频道《特别呈现》栏目播出后,并未收获轰动性效应,却在网络等新媒体中快速传播并成为话题的焦点,引起了受众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创作内容、创作手法、传播途径等方面分析其成功之处,以期为今后中国纪录片创作与传播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后纪录时代的纪录片——观大型纪录片《故宫》有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斌 《声屏世界》2006,(4):41-42
为纪念故宫博物院成立80周年,由中央电视台、故宫博物院联合摄制的12集大型纪录片《故宫》(精华版)在央视一套播出。《故宫》展现的是一种全新概念的纪录片。它迥异于以前的纪录风格和理念,呈现出纪录片创作中的一种新的趋势。技术·奇观化当我们批评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讯息”中体现出来的技术决定论观念的时候,技术却已经实实在在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改变着纪录片的创作。《故宫》片中近80分钟的三维动画创造了纪录片中动画创作的新纪录。央视和故宫的相关领导都表示,此次拍摄“不敢说绝后,但一定空前,而且估计20年之内不会再有”。…  相似文献   

9.
杨华雪 《视听》2023,(5):81-84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提供了全新的路径,受众对纪录片的观看习惯和审美角度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因此,纪录片创作需要在内容、形式、传播等多方面积极寻求突破,不断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文化类纪录片《“字”从遇见你》在叙事层面通过年轻化、短小化、现代化的表现手段,不断探寻汉字之源,在视听呈现上通过高科技的数字技术、风趣与严谨并存的解说词设计、拟人式的动画手段不断呈现汉字之美,同时在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上进行宣传,实现分众化传播,为我国文化类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提供了全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六百年间,宏伟壮丽的紫禁城不仅见证了封建王朝的兴衰,还见证了历史的变迁。由北京广播电视台和故宫博物馆联合制作的十二集纪录片《紫禁城》在多个平台播出,该纪录片具有不同的创作逻辑和视觉呈现,不仅再现了一段历史,更重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特质,是主流媒体彰显时代担当与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基于此,本文将以《紫禁城》为例,探析新时代下人文历史纪录片对传统文化表达的价值呈现和创作新策略。  相似文献   

11.
1.从《海洋》反观中国纪录片市场2011年8月12日,由法国著名导演雅克·贝汉执导的纪录片《海洋》在中国院线上映。这部历时七年,耗资5500万欧元,并在当年二月一举获得"法国电影恺撒奖最佳纪录片奖"的影片,可谓雅克·贝汉自《迁徙的鸟》之后的又一巨作。  相似文献   

12.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时政类微纪录片《思想的力量》既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诠释,也是共情传播视角下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范例。该片通过场景沉浸、视听赋能、平民视角等共情元素的嵌入,以及他者视角与自我叙事的融合、心理移情与群体感染、符号传播与仪式表达等共情策略的运用,实现了培育民族精神、弘扬主流价值观、塑造国家形象等传播价值,为同类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深耕现实、精准共情、创新表达和多元呈现等共情传播的创作导向。  相似文献   

13.
海峡两岸在意识形态方面有很大分歧,报纸作为统治阶级最有效的舆论工具之一,其新闻报道不可避免地受到各自意识形态、集团利益等影响。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包括海外版)及台湾《中央日报》对"陈江会"的不同报道,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从报道量、报道形式、报道内容等方面入手,试图找出两岸报纸的异同,为两岸间的信息传播进步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中国电视形态开始逐渐挣脱传统意识形态说教的桎梏,其主要表现方式便是一次旷日持久的纪录片活动。这一纪实运动的生命可以说就是对“真实”的不懈追求。《生活空间》《见证》(中央台),《纪录片编辑室》(上海台),《纪录》(浙江台)等栏目推出的纪录片作品以纪实的理念、平民的视角、纪录的手法吸引了广大的电视观众。然而,对纪实理念的反思可以是各不相同的,在不少电视纪录片创作看来,纪实等于用摄像机镜头记录生活片段,他们极力崇尚避免主观介入。于是,我们可以在许多电视纪录片特别是民间DV作品中看到,纪实被简单地…  相似文献   

15.
纪录片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重真实生活场景的再现,展示历史、现实的真实性;二是追求真理性情景的表现,呈现诗意的审美质感。这两个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纪录片创作风格,源于不同的社会语境、创作理念和审美习惯。  相似文献   

16.
李淼 《东南传播》2013,(9):20-24
央视《舌尖上的中国》这部"让人流口水"的纪录片,自播放至今引发了全民纪录片热潮,甚至在海外掀起新一轮的收视狂潮。在第二部蓄势待发的同时,海峡对岸的台湾也未能逃脱这场视觉味蕾的"轰炸"。在多年来台湾影像艺术势如破竹之势涌向大陆的同时,让我们看到了本土影像艺术在沟通海峡两岸文化上的巨大潜力。本文以传播学共通的意义空间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两岸影像艺术在两岸交流互动中的作用、现状、发展、问题与趋势。  相似文献   

17.
何丽芳 《东南传播》2011,(12):134-137
本文通过对《自由时报》、《联合报》、《中国时报》三家代表性台湾报纸有关台湾与大陆商签ECFA议题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对三家报纸ECFA议题报道的不同点做出简单梳理,发现报纸的议题呈现终难避免一定的政治倾向。ECFA议题成了不同党派和利益集团之间争吵和利益冲突的阵地,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自由时报》一味反对,《联合报》和...  相似文献   

18.
作为当下历史人文纪录片中越来越普遍的纪实创作手法,"真实再现"推动了历史人文纪录片的发展创新,让历史人物和事件更易被如今的观众所接受和感知。《船政学堂》是我国第一部全面、完整地记录船政学堂发展脉络的纪录片,在尊重真实性的基础上,运用多元的"真实再现"表现手法让这段历史以更具视觉性、故事性、趣味性和情感性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相似文献   

19.
对故事性的追求已经成为纪录片创作的趋势,但是,对于故事性的过度强调,甚至不惜牺牲事实本身的追求已经极大地损害了纪录片的创作。 现在的纪录片创作可以说是十分繁荣,中央电视台的《大国崛起》、《新丝绸之路》,江苏电视台的《江南》,黑龙江电视台的《犹太人在哈尔滨》、《两个人的七天》等都是近年来涌现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自由时报》、《联合报》、《中国时报》三家代表性台湾报纸有关台湾与大陆商签ECFA议题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对三家报纸ECFA议题报道的不同点做出简单梳理,发现报纸的议题呈现终难避免一定的政治倾向。ECFA议题成了不同党派和利益集团之间争吵和利益冲突的阵地,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自由时报》一味反对,《联合报》和《中国时报》无意争执,相对独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