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玮 《传媒》2018,(13):32-33
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从2007年的33亿到2017年突破523亿元大关, 10年的票房增长在2016年短暂下滑调整后重回上升轨道.这一结果正是因为投资渠道更加多元,影片类型不断丰富,放映系统日趋完善以及观众群体更加成熟而形成的.同时,电影消费热度的持续也重塑着媒介与市场话语:自2012年以后,更多偏向文艺表达和艺术内蕴的电影开始诞生,其在票房大热的同时也获得了不错的口碑,如《黄金时代》《狼图腾》《钢的琴》《山河故人》《百鸟朝凤》《无问西东》等.2017年,张扬的新作《冈仁波齐》在前期发行并不理想的情况下依然受到了小众观影群体的追捧与热爱,这些都意味着文艺类小众电影的成功,值得学界和业界对其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2.
李鹏 《出版广角》2018,(8):63-65
《红海行动》成功地俘获了中国观众的心,票房和口碑双丰收.这既要归功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的国家自信和与之匹配的大国胸怀的成功彰显,也要归功于它的观赏性.《红海行动》在情节设置、节奏的把握、视觉效果的呈现以及镜头剪辑等方面都可以与好莱坞同种类型的战争大片相匹敌.可以说,《红海行动》是好莱坞大片模式与中国主旋律电影成功结合的典范,而它的成功也为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岁末年初的贺岁档里,《泰囵》成为最大的"黑马",上映以来不断刷新国产电影的各项纪录,票房成功冲破10亿元,业界为之瞠目结舌.要知道,2012年全年生产的893部电影,总票房为170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才82亿元. 3000万元的小成本制作,却创造了大片都无法企及的票房神话.尽管质疑声也不少,但有关《泰囵》成功奥秘的探讨进行得如火如荼.《泰囧》已成为一种"现象",谈论它的已经远远超出观众和电影圈.  相似文献   

4.
《失恋33天》的成功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方方 《中国新闻周刊》2011,(45):66+68-66,68
在3D、古装、特效当道的大片时代,小成本电影似乎永无成功的可能。但是《失恋33天》却凭借一个与观众产生共鸣的故事和一步步精准的营销方式获得空前票房  相似文献   

5.
黄岚 《新闻爱好者》2011,(21):116-117
根据作家艾米的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山楂树之恋》,是一部投资数千万元的国产大片,也是众多关心张艺谋导演的观众所期待的一部"文艺片"。凭当年《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一系列文艺片登上大腕宝座的张艺谋,为了票房收入,拍出了《英雄》、《十面埋伏》、《三枪拍案惊奇》等票房大片,但也为此声名不再,昔日的艺术大腕沦落为了满身铜臭的片商,有人说推出  相似文献   

6.
李琳 《视听》2016,(6):65-66
2016年2月上映的影片《美人鱼》是"喜剧之王"周星驰的又一部力作,是一部融浪漫与惊险于一体的爱情大片。上映四天的《美人鱼》票房冲破了十亿大关,书写了华语电影又一传奇。《美人鱼》的高票房离不开其独有的视觉美,导演借助画面构图之寓意深刻美、新奇造型之喜剧戏谑美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7.
在华莱坞电影的发展历程中,3D电影创作的成功案例屈指可数,2014年岁末,贺岁档两部大片接踵而至,姜文的《一步之遥》遭遇票房失落,而徐克的《智取威虎山3D》却换来较好又叫座的回馈。为此,本文试图从人物造型的立体"情境"创意设计、跨越时空的立体"情节"创意设计、叙事的立体"情景"创意设计三个视角,探讨徐克的侠客情怀是怎样在3D电影中得以彰显?其成功之处何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电影发展迅猛,无论从电影产业、电影票房还是观影人数上看,都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态,成为国际电影市场不可小觑的竞争力量。随着《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赤壁》等商业大片的公映,在带来超高票房,3D、IMAX等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让观众开始对"大片时代"的大制作电影产生质疑,华莱坞电影陷入一种"人人看人人骂"的窘境。事实证明,盲目跟风,仅通过大制作高科技等表面方式与好莱坞抗衡早已是行不通的,想要将电影在真正意义上贴上"华莱坞"标签,关键还在于如何运用中华文化、民族特色,走出一条属于华莱坞自己的电影之路。从早期《小城之春》、《红高粱》的经典电影,到近一些《小武》、《桃姐》的颇受好评,人文电影无疑是中国近代社会变迁、民族文化的镜子,也是华莱坞电影在国际电影市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9.
蔡璐瑶 《视听》2021,(1):83-84
《八佰》这部电影历经一波三折,终于在2020年8月中下旬与观众见面.该影片首轮点映的票房就突破了千万,点映期间总票房超过1.8亿元,刷新了中国电影点映票房的纪录,一时间引发热议.正式上映后,不仅票房一路上涨,也收获了观众的好评,即电影传达的思想内涵得到了观众的认可.然而,电影的思想表达离不开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八佰》这...  相似文献   

10.
杨扬 《东南传播》2023,(12):84-86
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下,各国都着力提升本国的文化软实力,在文化宣传上下足功夫。特别是以强有力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的电影作为媒介的文化传播,能够使观众与电影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中国电影业不断发展,自以功夫片为主打的中国式大片发展以来,中国式大片不断走向海外。近年来,朝着多元化、多样化发展的中国式大片取得了新的成就,对加强中华民族文化宣传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有重要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海外市场“萎靡”,本文以《流浪地球2》《长津湖》《1921》《万里归途》为例,使用全球票房统计网站Box Office Mojo数据作为支撑,分析中国式大片在海外的票房现状。中国式大片以弘扬主旋律为主导,弘扬中国的民族精神。探究中国式大片内在传递的民族精神在海外的接受度、认可度和西方国家的差异性,能够更好地探索中国式大片走向世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2011年,国产中小成本电影屡创佳绩。为了从被国内外大片挤压的狭小的电影市场中突出重围,中小成本影片越来越重视电影的营销策略。《失恋33天》和《钢的琴》分别是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中"小成本高票房"和"小成本高口碑"的典范,通过分析其营销策略来探寻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宣传发行之路。  相似文献   

12.
刘震云的长篇小说《手机》在2003年和2010年分别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电影和电视剧二者都是主创阵容强大,大牌明星云集,但与观众见面后引起的反响却迥然。电影《手机》以700万投资斩获5608万票房成为2003年度国产票房冠军,引爆了当年的贺岁片市场,并成为一时的话题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电视剧虽然由具有强大收视号召力的陈道明与王志文担纲主演,在业界也获得了不错的评价,但观众却不买  相似文献   

13.
七种图书"撞到"一个名字上它们都叫"建党伟业"随着大片《建党伟业》上映,各大出版社最近出版的七种图书都取名为"建党伟业"。由韩三平、黄建新执导的大片《建党伟业》自上映起,因具有广泛关注度的电影题材、不计其数的大腕明星,出品方对电影的票房自信满满。作为一个报道图书出版的记者,也在电影上映这个时刻感受到这部大片的热度,记者粗略调查,目前市面上至少有7种书都叫《建党伟业》,而  相似文献   

14.
一小众图书出版的内涵与特点 了解小众图书出版,首先要了解什么叫做"小众".小众,是相对于"大众"来说的,是指有着相同的背景或兴趣爱好的一部分人的总称.比如一般大众都喜欢看电影,但有些观众只喜欢看某一位导演的电影,而且这位导演可能并不热门,这时我们就可以将这些观众看做是"小众".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小众人群由于有着相同的追求和"共同语言",更容易走到一起,于是便形成一个个的"小众圈子".现代社会主张个性化、多元化,人们的审美取向也日益差异化,这样便形成了众多的小众化市场.例如小众音乐、小众电影、小众软件、小众旅行等等.另外,现今在90后年轻人中非常流行的"非主流"文化,也可以看做是小众化趋势的一个表现.  相似文献   

15.
饶黎  吴翔 《新闻通讯》2013,(10):36-38
2013年迄今为止的电影,还是中小片的天下。《北京遇上西雅图》制片成本投资不到3000万,国内最终票房5.2亿;《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投资5000万,票房过7亿。2011—2013年以来,中国电影市场似乎遭遇了“大片瓶颈”时期。姜文的《让子弹飞》之后的大片几乎乏善可陈。2011年的《战国》、《关云长》、《武侠》、《白蛇传说》、《鸿门宴传奇》等都是投资过亿、明星古装大片,也只有《白蛇传说》勉强过2亿。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也是后力不济、虎头蛇尾;2012年的大片《一九四二》、《白鹿原》的票房同样差强人意。  相似文献   

16.
刘迅  宋骋丹 《青年记者》2017,(32):69-70
2016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57.12亿元,其中原创类纪录电影总票房仅为8032万元,而《我们诞生在中国》就占了6700万元.虽然《我们诞生在中国》刷新了中国纪录电影票房纪录,但纪录电影在院线中处于严重缺席状态,未曾真正赢得市场认可,是不争事实. 纪录电影缘何失去观众 长期以来,人们将纪录电影的票房惨淡归咎于院线排片率低,可对于院线来说,角逐利润才是唯一目的,影片的市场表现决定了排片场次,观众的选择决定影片最终命运,这也是许多影片费尽周折登录院线却只能“一日游”的真正原因.观众没有彻底接受大银幕上的纪录电影,根本原因是纪录电影难以适应电影市场中主流观众的多样化诉求.  相似文献   

17.
蒋小龙 《新闻世界》2009,(4):125-125
“中国大片”可定性为超出国产影片常规投资规模的中国商业电影。从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到2008年的《梅兰芳》《赤壁》,6年间,中国“大片”为探求自己的道路做出了种种尝试,票房上取得空前成功,然而“卖座不叫好”的怪圈却始终未能走出。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借鉴国外大片经验,由《英雄》开始,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进入"大片时代"。中国大片重视商业包装,票房成绩喜人,但精神内涵的贫乏也饱受批评。中国电影要批判,更要建设;要坚持商业包装和精神内涵并重,表现出中国特色和文化内涵,在场面宏大之外探索更广阔的艺术空间。惟有如此国产电影大片才能有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9.
陈砚颖 《今传媒》2011,(11):54-55
《三枪拍案惊奇》作为张艺谋奥运归来的首部作品,在受到全国观众瞩目的同时,也遭到了种种非议,然而2.6亿的票房成绩还是给导演和制片人交了一张满意的答卷。整合营销策略的巧妙运用,在《三枪拍案惊奇》的前期宣传和后期推广中都起到十分显著的作用,可以说这不仅是张艺谋对于类型影片的又一次颠覆,同时也是全新的电影营销策略的体验和尝试,"低口碑"不再是制约电影营销的瓶颈,而是可以成为"高票房"成功典范。本文分析了《三枪拍案惊奇》中的各种营销策略,启发我们对于电影营销思路的创新思考和大胆尝试。  相似文献   

20.
汪少明 《传媒》2015,(1):61-63
当下,中国电影市场似乎陷入无章可循的迷局乱阵中,很多低小成本电影在院线难以公映,更遑沦盈利,而大制作影片也遭遇滑铁卢,入不敷出.像前几年的《无极》投资3.4亿元,票房1.9亿元;《满城尽带黄金甲》投资3.6亿元,票房2.91亿元;动画片《魔比斯环》投资1.3亿元,票房365万元等.但每年都有儿部小成本电影黑马当道,扬眉吐气,成为大家热捧研究的标本.本文就小成本电影与大片的博弈中如何赢得机会提些拙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