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群经济是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人际关系下的商业现象,在社群经济的影响下,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开始转变,新型的关系网络开始搭建.本文以传统期刊为研究对象,从圈定用户、搭建平台和参与变现三个维度探讨社群经济下传统期刊的创新发展,旨在对传统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的转变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印尧  陈华 《东南传播》2021,(9):123-126
媒介技术融合的演进使得"媒体"一词的概念日益宽泛,媒介技术的发展以及大数据分析的运用促进了用户与媒体传播的对等平衡性.移动互联和智能终端的发展重构了社会的传播生态和连接逻辑,洞察用户情绪、建构用户场景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关键性思维方式.从用户定位到社群场景建构的演绎成为互联网思维下提升传播效果的最有效路径,传播技术的演进创造出新的传播形态,社交媒体的连接将人们在网络空间重新集聚,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实空间交流存在的时空距离以及身份差异带来的群体区隔.移动App基于用户使用惯习和分享动机的数据分析,建构了一种基于移动社交的全新社群模式.本文基于对网易云音乐App的媒介经营管理和社群营造体系的分析,探讨新媒体传播对网络社群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3.
金韶  倪宁 《现代传播》2016,(4):113-117
社群是基于传播媒介聚合到一起,进行信息传播、情感交流、文化和价值共享的用户群体。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媒介技术的进步,推动社群的演变。互联网推动了粉丝社群和粉丝经济发展,而移动互联网使社群功能不断延伸,社群价值不断放大,催生了"社群经济"。移动互联网社群呈现全新的传播特征:聚合力和裂变性、情感价值的传播、自组织传播和协作。用户社群对生产、营销、消费各个环节都产生了变革性影响,即:用户参与的生产模式、品牌社群的营销模式、体验至上的消费模式,由此形成了自组织循环的社群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时代,图书用户逐步呈现部落化、社群化的特点,网络社群的崛起与社群电商的构建正在以我们意想不到的速度与能量改变着出版业的业态和规则.在图书的社会化商业运行中,对图书社群营销而言,至关重要的是用户的体验与认同,以及基于社群提供的会员制增值服务,遵循的法则是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5.
张乐 《新闻前哨》2022,(6):20-23
在"互联网+医疗"时代下,以"丁香医生"为代表的健康类媒体应运而生.本文以4C营销理论为基础,对"丁香医生"微信公众号的营销策略进行分析与反思,总结出其在消费者策略上细分目标用户,产品精准营销;成本策略以双重模式结合,成本投资内容;便利性策略坚持聚合呈现信息,平衡商业性质;沟通策略依托社群运营,全方位有效沟通.  相似文献   

6.
Web2.0时代以来,云计算、物联网等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网络信息交流的变化,线下的政务服务、教育购物、娱乐追星都逐渐开始被网络世界代替,网络社会的诞生使得对于受众的研究开始摆脱传统"受众商品论"的框架,转入更为宏观的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数字劳工"研究,其中不仅包括网站建设者、游戏产业"玩工"、字幕组工作者,还包括在养成式偶像培养模式下为了偶像的发展无私奉献金钱、时间、精力的粉丝.在这样的娱乐产业模式下,粉丝的社交关系、个体情感、情感付出都被劳动化与商品化这一过程甚至比传统劳动产业中的劳动剥削更为醒目,本文将视角放在养成式综艺网络粉丝社群内的数字劳动现象,关注粉丝劳动背后情感如何被商品化,运用参与式观察以及深度访谈的方法研究分析数字劳工在粉丝群体中的呈现以及粉丝在其中的主体性建构.  相似文献   

7.
社群经济将粉丝经济升级到2.0版本.按照创始人罗振宇推崇的社群经济运营思路,罗辑思维要在内容生产上为社群奠定粉丝基础,通过多渠道的营收形成一条成熟的产业链,把社群做成品牌,组建基于信任关系又有行动力的社群,构建“自媒体一社群一产业”价值链,最终达成社群经济的终极目标.罗辑思维在商业上的成功表明:自媒体运营要处理好“效率与效果”“商业与文化”“人情与事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数字化浪潮的袭来,公共领域与私人空间的界限愈加模糊,中国互联网空间上涌现了大量的虚拟社群。在众多虚拟社群中,粉丝社群是声势最大且最为引人注目的。网络粉丝社群的凝聚力从何而来?为何网络粉丝社群具有高度的行动同质性?新媒体技术在其中扮演着何种角色?本文从互动仪式理论的角度出发,采用了参与式观察与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韩国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的粉丝社群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互联网直播是维系电视剧粉丝社群的重要仪式,实时讨论是相互情感连接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纪晓宇 《今传媒》2016,(3):89-91
弹幕是由用户即时发送的、呈现于屏幕上滚动而过的字幕,满足了用户共享观看经验、自主表达和获得共鸣的需求.弹幕是"粉丝交谈"的一种方式,在粉丝社群的建立和维护方面发挥着作用,具体表现为直观表达用户兴趣,聚集同好用户加入;社群内部自我增强,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弹幕是粉丝文化中参与性文化的形式之一,其社群价值具有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刘玎璇 《今传媒》2016,(12):77-79
"网红经济"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重要社会现象.凭借着海量的粉丝、强大的话题性、"网红"们已经展现出资本认可的商业变现能力,并打造出了日益延伸的产业链.本文围绕"网红经济"衍生出的商业链条和盈利模式,思考并总结以原创内容为核心竞争力的PGC(专业生产内容)的商业变现路径,主要为广告定制、用户付费、社交电商和平台服务.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孕育了新媒体时代粉丝文化的成长,粉丝文化因其覆盖范围广泛、群体实践形态各异、对形塑青年价值观产生影响,因此主流意识形态对其渗透和引导成为题中之义.粉丝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一部分,主流意识形态以"嵌入"代替"收编",发挥偶像的中介作用,针对不同粉丝群体的行为特点,采取不同嵌入路径,即"加冕-挪用"路径和"钳制-妥协"路径,并分别以王俊凯探访最高检和"227大团结事件"为例进行结构和过程说明.  相似文献   

12.
江凌  宋婷婷  刘敏 《东南传播》2021,(12):101-105
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粉丝群体在虚拟空间逐渐形成特有的运行机制与权力关系,粉丝社群意见领袖开始出现并成为引导、煽动普通粉丝的重要力量,也因其部分过激言论对网络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成为整治"饭圈"乱象时的主要打击对象之一.文章以易烊千玺粉丝社群中的意见领袖在电影《少年的你》宣传推广过程中发布的动员性微博文本为研究对象,以费尔克拉夫提出的批判性话语分析三重维度为理论框架,借助ROST内容挖掘软件进行文本分析,研究了粉丝社群中意见领袖动员普通粉丝时的话语策略,以期为文化工业市场引导粉丝理性客观表达意见、有效管理粉丝社群以及维护网络社会的稳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社群与电商经济的内涵角度,界定2015年以来借由移动互联网产生的社群经济.社群经济的组织方式为新网络社群,在保留传统网络社群"精神共同体"特征的同时,还体现了两点新特征,即虚拟性的消退和边界的转换;社群经济的商业模式为电子商务,体现为电商3.0的发展阶段;社群经济的参与主体为参与式文化影响下的产销者,其内在机理为信任代理模式和共享经济.基于高收益、低成本的特征,社群经济将会成为我国互联网经济中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4.
刘丹 《新闻传播》2023,(17):37-39
互联网技术催生了一系列新型网络经济盈利模式,给互联网企业和传媒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以社群经济和粉丝经济有关理论为切入点,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分析小米手机“米粉”社群构建的模式和框架,探讨分析其实现价值变现的路径,并由此延伸到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技术所催生的新样态给传媒企业带来的新生机,为传媒行业提供新的关注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用户社群是以相同兴趣和价值观而集结的固定群体,彼此互动联系并且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基于社群经济的概念和特征,微信自媒体应打破固有的广告思维,向社群思维转变。在社群经济的视角下,目前微信自媒体的盈利模式类型主要包括:原生广告模式、社群盈利模式以及自媒体联盟三种盈利模式。在内容生产已经不再是稀缺资源的背景下,微信自媒体只有从粉丝思维转变到用户思维,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围。  相似文献   

16.
承载粉丝情感的IP具有多场域价值传递、超强货币变现以及全产业链运作等功能,作为一种全新的运营理念,IP对促使数字出版行业转型升级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此背景下,数字出版行业利用IP应以互联网思维为内在逻辑,注重内容的多元化开发、善用粉丝经济实现IP增值、强化社群经营形成品牌效应,并利用资本运作实现全产业链运作.  相似文献   

17.
社群建档是公民,尤其是非主流的少数社群参与档案资源建设、保护群体记忆与文化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建立实体档案馆和在线数字档案馆两种方式进行.以加拿大"另类多伦多"在线数字社群档案馆的建设实践为例,从传播学的视角解读社群档案建设的本质与过程,分析数字社群档案馆建设的两大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为我国社群档案馆建设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18.
郑雯  黄荣贵 《新闻大学》2015,(3):101-109
互联网用户存在趋同类聚和同质分类的过程,表现出独有的"在线社群"结构,揭示这一潜在的社群结构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互联网空间的基本属性。本文聚焦微博用户多元化的公共参与行为,对2014年上半年传播范围广泛的公共事件传播中的在线社群进行潜类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统计建模,从经验上拟合出"公共事务冷漠群体"、"严肃政治关注群体"、"公共安全关注群体"和"高参与度群体"四类在线社群,并进一步揭示现实社会属性与微博用户公共参与行为的系统性关联。研究结果显示,微博空间存在较大的群体异质性,但互联网空间的碎片化过程仍然具有一定规律,分化与聚集趋势并存。一方面中国互联网空间"过度政治化"的判断有待商榷,另一方面微博空间仍然更多地呈现出"公共空间"而非娱乐化空间的属性。  相似文献   

19.
在"转发过亿"这一数据奇观的背后,是当代粉丝在网络空间建立的行动力极强的粉丝社群。通过互联网络,分散的粉丝个体聚集起来,开始以组织化的粉丝社群为单位积极对外开展集体行动。通过对于粉丝社群的深入观察与分析,可以发现偶像崇拜与集体认同共同构成了社群成员加入集体行动的动力源泉。在具体实践中,粉丝社群逐步形成了明确分工与联合协作的组织系统,并建立了计划教导与监督反馈的行动机制,同时主要采用情感唤起与礼物激励的策略来动员粉丝参与。  相似文献   

20.
徐雅静 《传媒》2018,(12):50-51
所谓的社群经济,就是利用群体之间的互动交流,以群体认同为基点谋取现实利益,以确保社群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社群经济是粉丝经济的升级版,具有情感认同、组织互动和内容共享的特点,形成了"自媒体—社区—产业"的价值链.自媒体时代,社群经济已经成为不可忽略的发展模式,"吴晓波频道""罗辑思维"就是社群经济的典型.面对全新的信息传播生态以及媒体发展格局,传统媒体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各类自媒体也纷纷涌现.但这并不代表自媒体发展前景要好于传统媒体,在这场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许多自媒体也相继消亡.因此,如何借助互联网思维,打造新型受众关系,最大程度上实现流量变现,推动自媒体社群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众多媒体人需要深入思考与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