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王辉 《新闻通讯》2013,(7):29-31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传播的兴起与普及,电视选秀节目的盛行与推动,大众传播媒介塑造的各种偶像层出不穷,既娱乐了大众,也颠覆了一些社会传统价值观念,特别是对于正在走向社会化的大学生来说,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分析了媒介化社会对大学生偶像颠覆的影响和原因。同时指出,既要看到偶像颠覆的重要价值,也要注重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的偶像崇拜观。  相似文献   

2.
祝培茜 《东南传播》2021,(3):113-115
偶像与粉丝之间的交往关系一直是当下的热门话题,在"准社会交往"视角下学界更多偏向于对于青少年狂热追星的病态心理探究,而基于此视角探寻明星媒介形象传播的文章较少.本文选用更具特色的养成系偶像TFBOYS为研究对象,发现粉丝与偶像的"准社会交往"关系为促进明星的媒介形象建构做出了贡献.在粉丝团"养成"满足感的不断提升过程中,起到了支持、维护、保障偶像形象的作用,也为偶像的未来塑造之路提供了新的介入力量.  相似文献   

3.
虚拟偶像作为新技术引领下的新兴事物,其传播展现了延伸、替代、融合和接纳的媒介化逻辑,在整个过程中带来了媒介形式和社会属性的发展变化.本文通过可供性视角下的"情感三层次"理论,分析了虚拟偶像的情感价值和传播逻辑,并对其"破圈"渠道和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作为媒介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虚拟偶像从早期亚文化的边缘逐渐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具有高度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在技术赋能的背景下,虚拟偶像从早期单向模拟人类声音、外貌等特征演变到如今对人类精神特质等高层次的模仿。本文从保罗·莱文森提出的“补偿性媒介”视角出发,审视虚拟偶像发展背后的技术引擎,从根源上分析虚拟偶像出现的必然性并探究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规制之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虚拟社会不断浸入人们的娱乐消遣生活.本文深入探讨了虚拟偶像完美形象、与受众"零"距离等特点.Z世代出生于互联网时代,长期接触互联网媒介的他们天生具有有一定的孤独感,为了丰富精神世界Z世代有着对虚拟偶像崇拜.再加之资本推动以及主流文化收编.虚拟偶像不断走红.但在当今社会下存在的快速文化消费、虚拟形象崩...  相似文献   

6.
田菲 《新闻世界》2010,(5):148-149
以往对"粉丝"的研究多注重对偶像"祛魅"的探讨,本文试图在当前的"粉丝"发展新情况下,剖析"粉丝"对偶像"赋魅"的产生与作用机制,以及由"粉丝"对媒介权威表现出来的抗争活动所体现出的媒介素养进步。  相似文献   

7.
商业资本后台操纵、大众媒介作为编码工具发挥信息传递与议程设置功能,制造话题聚集粉丝围观,赋权公众造星,增加粉丝资本、情感投入,合力打造偶像符号;大众媒介开拓公共话语空间,利用公众情感空虚痛点发展虚拟社交,建构与偶像双向互动的虚拟镜像,社群区隔和交往功能刺激粉丝对偶像发展的责任感与情感陪伴,激励情感消费;偶像身体作为符码载体成为审美对象,在追求美感享受的消费社会中被装饰与规训;其中消费服从商业逻辑从观看者转向被凝视物,大众媒介营造女权回归的仿真镜像。  相似文献   

8.
人类在其自身发展历史的每一阶段始终伴随着针对自己的偶像制造与崇拜。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的转型使得偶像的制造因偶像崇拜需求的多元化变得更加快速与复杂。偶像的制造在媒介文化生产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且,由于偶像制造所引发的偶像消费与偶像崇拜逐渐成为当代媒介文化的特殊景观。本文将从偶像及其崇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变化及其趋向加以分析,从而有助于我们对这种媒介文化新现象的认识和把握。一、偶像与偶像崇拜传统意义上,所谓偶像就是用木头、泥土等雕塑的供迷信的人敬奉的人像。其实可用于偶像的物件实在太多,不同民族的先民们曾…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9,(6):54-59
肇始于2004年的电视真人秀节目《超级女声》正式拉开我国草根明星选秀的帷幕,并彻底改变了我国电视娱乐文化的面貌。新媒体全面崛起的当下,养成系偶像正逐渐成为我国偶像生产模式的主流,并对我国娱乐文化格局产生了深远质变。本文立足于传播技术驱动下的养成系偶像生产,从"偶像—粉丝"的全新关系出发,探究在新媒体环境下养成系偶像粉丝社群的建构及其所产生的文化生产和消费影响,试图概括总结出这一现象背后的偶像生产理念和深层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和AI技术的蓬勃发展,虚拟偶像技术日趋成熟,在当前虚拟偶像以娱乐领域应用为主体的情境下,文章探讨了图书馆尝试引入虚拟偶像技术日常情景下的应用。阐述了什么是虚拟偶像以及虚拟偶像的发展和现状。介绍了林明美、初音未来、绊爱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虚拟偶像,并列举了熊本熊、东方栀子、洛天依等虚拟偶像的实际应用。同时,提供了图书馆应用虚拟偶像在读者参考咨询、品牌宣传、形象塑造、阅读推广方面应用的思考以及图书馆引入虚拟偶像的数据技术保障、人员保障、服务模式的应用途径。  相似文献   

11.
偶像工业的病理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偶像工业塑造了社会病人,而病人又反过来成为其最坚贞的拥戴者。这种互动关系就是娱乐资本主义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虚拟偶像越来越多地流行于社交网络中,借助语音合成、3D视觉呈现、深度学习等技术实现与用户的类人化交往。这种准社会交往是否会让用户变得更加孤独?本文对643名虚拟偶像用户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虚拟偶像用户的准社会交往和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但媒介依赖在准社会交往和孤独感之间具有遮掩效应。同时,虚拟偶像是代表“互联网+文化”的新形态偶像,其在发展过程中伴生的用户沉湎、资本收割、监管缺失等多重风险因素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3.
黄慎泽  王俊贤 《传媒》2021,(16):51-53
伴随着虚拟现实、引擎动画、运动捕捉、图像识别、语音合成等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人机交互方式日新月异,基于新的数字媒体技术创作而成的虚拟偶像日渐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新的人机交互方式不仅赋予虚拟偶像媒介形态的不断创新,同时还不断影响着虚拟偶像的生产方式、观赏方式以及与粉丝之间的互动行为与情感认知.本文将总结人机交互方式在虚拟偶像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形式,探究人机交互方式在虚拟偶像与粉丝关系中的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展望人机交互方式与虚拟偶像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电视偶像作为青少年亚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了当下文化、个人价值、人群心理等方面所体现的意识形态背景,也体现了商业主义、消费文化、媒介奇观以及对青少年培养的文化变迁.笔者溯回上世纪80年代,从国内电视偶像建构之流变出发,解析该过程中的青少年亚文化心理诉求,包括抵抗仪式、身份认同、身体快感及视觉狂欢,追问当下电视偶像建构的文化意义,既看到文化之梦,又看到文化之痛.文章在既肯定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又葆有清醒的价值评判与审美导向的基础上,呼吁关注"80后"、"90后"族群的文化安全,健全电视偶像建构机制,构建和谐、健康、多元的青少年文化.  相似文献   

15.
目前国内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普遍存在内容创新不足、审美导向存在误区、过度追求商业利益等问题。2018年引爆流量的《偶像练习生》也存在相应问题,但其在节目制作、粉丝权力强调、偶像人设等方面却呈现新的变化与创新。反思国内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的不足,吸收借鉴《偶像练习生》的成功之处,未来我国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应注重对练习生的培养,多渠道借助新媒体平台强化互动,精准定位受众抓住"她市场",并注重优秀文化传播和正向价值观传递,引导造星机制从"娱乐化"转向"励志化"。  相似文献   

16.
偶像和粉丝是娱乐时代的产物,其中最让人关注的是粉丝文化影响下的偶像经济。泛娱乐时代,粉丝文化和偶像经济畸形化发展,粉丝群体缺乏理性、过度消费、盲目追星,商业资本通过偶像经济掏空粉丝钱包和榨取偶像剩余价值。实现粉丝文化和偶像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多方努力,共同构建和维护粉丝文化和偶像经济的良好生态。  相似文献   

17.
沈雨欣  李志 《东南传播》2021,(9):108-110
在"网综养成系"偶像模式下,沉浸式追星体验已成为当下新兴的流行趋势.粉丝的角色从被动接受偶像人设已转向主动参与偶像的人设养成,粉丝的权力及参与地位也已得到显著提高.如今"网综养成系"偶像模式的出现不仅打破了以往经纪公司垄断造星权力的局面,而且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鸿水 《青年记者》2006,(17):23-23
“美国偶像”的英全称为:“American Idol”,但“美国偶像”并不是自主开发的产品,它的前身来自英国的系列电视真人选秀栏目“流行偶像(Pop Idol)”,当年,美国福克斯电视台花费了近亿元美元购得版权。和“超级女声”一样,“美国偶像”也是在“流行偶像”的基础上进行的修改和加工。孰料,一经推出,收视率暴涨,最后连美国总统都要接见获奖的“美国偶像”。  相似文献   

19.
宋钰 《视听》2023,(1):131-134
技术驱动的虚拟偶像具有虚拟性特点,但其消费却延伸至现实世界并创造出消费神话。研究发现,从技术机制看,人工智能技术为虚拟偶像打造的智能化虚拟人格,虚拟现实、全息投影技术为粉丝营造的极具真实体验的沉浸感,均有效吸引了粉丝的注意力。从传播主体看,虚拟偶像通过身体的符号化与媒介化,激发了粉丝的消费欲望。从消费者视角看,虚拟偶像利用粉丝的参与、投射、巩固,在其情感结构中注入亲密感、认同感与归属感,驱动消费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2016年是中国偶像养成真人秀兴起的一年,涌现出诸如《国民美少女》《蜜蜂少女队》《加油美少女》《夏日甜心》《明星的诞生》等一大批节目.文章以2016年在国内上线的九档偶像养成节目为关注点,详细分析了这些节目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的未来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