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释“啸”     
古诗歌里,抒情主人公好“啸”。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辞》)柳宗元:“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初夏雨后寻愚溪诗》)李颀:“脱略势利犹尘埃,啸傲时人而已矣。”(《送刘四赴夏县》)“啸”是什么意思?“啸”是打口哨之声。  相似文献   

2.
啸是在唱片和磁带等录音设备出现以前就已失传的中国古代技艺的一种。和配有歌词的歌谣不同,啸是一种仅借助人的声音表演的口技,不具有特定意思和内容。这一行为在魏晋到唐代的名士之间盛行,据传晋成公绥、孙登、阮籍等都是啸的名手。啸技共有外激、内激、含、藏、散、越、大沉、小沉、疋、叱、五太、五少这十二法。周汉时代的啸原本不仅仅是声音的技艺,也是巫师或术士召集灵魂、役鬼、精灵、鸟兽、风云、雷雨等异类事物所用的法术之一。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古文字和传世文献材料,结合闽方言探讨“Nie”字的形,音,义问题,认为诸家论“Nie”象一种刑具是正确的,在甲骨卜辞中,“mie”字可作名词和动词,闽方言中表示抓捕意义的动词,其本字即此“Nie”字。后世典籍罕用“Nie”字,盖因其基本义可由“执”,“梏”取代之故。  相似文献   

4.
汉字的构形是有一定理据的,所谓的理据就是汉字要因义而造形。“笑”字构形何以从“竹”从“夭”,其理何在,其形何以体现字义,古今说法不一,本文打算从辨析字又开始,以求其形的理据。  相似文献   

5.
“多”字的基本义是“数量大”,与“少”或“寡”相对。而在“你别多心”“你别多嘴”中是”过分的,不必要”的意思。在“他有50多岁”“大概有60多吨重”中是“零头”的意思。在“张三的为人比李四强多了”“去比不去强得多”中是“程度大”的意思。以上的“多”是用如形容词。“多”字有时也用如动词,如“这月的利润多了”“今天的人数  相似文献   

6.
附图 :殷墟出土双手被械之陶俑 (录自《殷周文字释丛·卷下》)“■”字义证@林志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相似文献   

7.
黄尚武 《阅读与鉴赏》2007,(12):77-77,80
高中语文教科书选人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其中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之“连”字失注,今试说如次:  相似文献   

8.
《韩非子·五蠹》中有“股无 ,胫不生毛”之句 ,其中“”的字义 ,不同的工具书以及教材对它的注解皆不相同。请看 :① 1983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为“腿上的毛” ;②《辞海》为“白肉” ;③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五蠹》注释为“大腿上的肉” ;④第三册《语文教学参考书》为“大腿上的毛” ;⑤于非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为“身上的细毛” ;⑥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为“大腿上的肌肉”……将以上注释集中起来分析 ,不难发现“”的字义主要分两类 :一类与“肉”有关 ;一类与“毛”有关。与“肉”有关的义项基本源于唐成…  相似文献   

9.
“啸”是人撮口发出的一种悠长而清脆的声音。东汉许慎在《说文》中这样解释:“啸,吹声也。从口,肃声。”他认为,“啸”是吹气之声,类似于今天的吹口哨。西晋成公绥《啸赋》描述道:“动唇有曲,发口成音。”  相似文献   

10.
高爽 《黑河学院学报》2022,(11):179-182
花鼓灯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涵盖了很多的艺术表现形式,如音乐、舞蹈,戏曲、武术和杂技等内容。花鼓灯就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代表,展现了我国地方民间艺术独特魅力。花鼓灯最初其实是发源于淮河流域一带,由于其特殊的地域风格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流派。“冯派”花鼓灯艺术的起源,与地方文化相关,“冯派”花鼓灯形成过程及发展方向代表了花鼓灯文化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11.
12.
文字的形成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中国的文字由结绳、八卦、书契长时间的演化,至殷商时期发展为古文及东周的大篆等以刻画、铸造的文字、经过秦朝小篆,汉朝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至魏晋南北朝各书体已广泛使用,自己也由圆化为方,繁化为简。由于袭字在结绳记事时期,八卦和书契中都没有出现过,本文就围绕着袭字来进行研究,主要研究袭字在甲骨文时期之后的字形和字义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谢”字在中学文言文中共出现15种不同含义。你能根据平时的课堂学习,迅速而准确地解释出来吗?  相似文献   

14.
“嗟”字是文言文中用得较多的一个字,正确地理解其意义和掌握读音,对于学习古典文学、古代史学以及其他古代典籍,均有很大帮助。现就其意义和读音作如下探讨,以就教于前辈学者和同行。一、意义就意义而言,其用法基本上有以下两个方面,即作叹词与表示声音。(一)叹词:有单用和与其他词连用之分:1、单用:(1)表示感叹:如《易·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2)表示忧叹:如《诗·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3)表示赞叹:如曹植《洛神赋》:“嗟佳人之信脩,羌习礼而明诗。”  相似文献   

15.
从字形上分析,“诗”左边为“言”;右边上半部分为“之”,下半部分为“寸”,其本义是祭仪主持者(寺人)在祭祀时使用的说辞和唱辞。西周以降,“诗”的本义逐渐湮没无闻,逐渐衍生出“志”、“意”、“史”等基本义。因为音转且义近之故,“诗”又从本义中衍化出“持也,承也”的假借义。  相似文献   

16.
"華"字的古体字是"(乎)",象形字.其中"^^"是花的象形,由几个花瓣组成;下面的"亏"是草木发芽破土而出."(乎)"是草木之花,后来隶化而加上了义符"(帅)".更可以说明它的本义是花.  相似文献   

17.
拂去历史的尘埃,沉浸在《茶馆》的艺术世界中,再一次感受到了老舍先生对世态人情的谙熟,对中国传统文化洞察的敏锐。小小茶馆、三个时代50年历史、数十个人物的命运沉浮,这是一个多么庞大、复杂、充满变数的题材。但老舍细观密察,剥茧抽丝,硬是从中拽出一条主线——即人物灵魂深处的文化积淀以及它对人物命运的制约。  相似文献   

18.
魏晋士人之"啸",是魏晋风流的一种行为符号,也是一段难以逾越的生命高度。试图从魏晋士人习尚的文化角度、魏晋士人特有的对自然的热烈追求与向往及其"啸"对后人的影响方面来探究之,以窥视魏晋士人风情。  相似文献   

19.
魏晋士人之"啸",是魏晋风流的一种行为符号,也是一段难以逾越的生命高度。试图从魏晋士人习尚的文化角度、魏晋士人特有的对自然的热烈追求与向往及其"啸"对后人的影响方面来探究之,以窥视魏晋士人风情。  相似文献   

20.
正"啸"是人撮口发出的一种悠长而清脆的声音。东汉许慎在《说文》中这样解释:"啸,吹声也。从口,肃声。"他认为,"啸"是吹气之声,类似于今天的吹口哨。西晋成公绥在《啸赋》里描述道:"动唇有曲,发口成音。"吟啸之风俗较为古老,最早可追溯于《诗经》。《诗经·召南·江有汜》:"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诗经·小雅·白华》:"啸歌伤怀,念彼硕人。"这两首诗中,女主人公都是借"啸"抒发遭遇遗弃后的痛苦和愤懑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