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认知叙事学对叙事文本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预叙影响读者对叙事文本的认知,其翻译的好坏是评判译本成功与否的重要参数。《红楼梦》中预叙体现形式多样,尤以诗词突出。因此,研究《红楼梦》不同译本中的诗词,对翻译作品的预叙认知与预叙重建有不少启示。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中有三种形式的复调,即由文本构成和复调,由人物、叙事者和隐含作者之间的矛盾构成的复调,由移位构成的复调。研究《红楼梦》中的复调,有利于对这部杰作的认识与理解,把握小说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之写人虽然存在取自文本外部的所谓社会"原型"甚至"自叙传"迹象,但更不可忽视的是它还广泛地来源于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借鉴吸收,即以历代不断累积的"互文性"见胜。作为一部经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集大成"性质除了体现为对以往形形色色的文化元素的兼收并蓄,还突出体现为其写人文本多由各个不同的"集众为一"而成。就拿颇具代表性的林黛玉形象塑造来说,她既是历代无数富有画感的名媛娇娃意象的积聚,又是众多以伤心为主调的诗性符号的集结,蕴含着而今人们所谓的"互文性"写人之道。这种"互文性"既有宏观层面的,又有微观层面的。即使那些通过文本内部贾宝玉、薛宝钗以及晴雯等人物与林黛玉之间的对照、映照写法所传达的各种影像,也常常除了与前人文本有诸多关联,还具有文本互生性质,同样可视为一种富有特色的"互文性"写人之道。总之,从林黛玉这一"独一无二"形象塑造看,《红楼梦》之文本创构中含蕴着多元化的"集众美为一体""合诸情于一身"的写人之道。  相似文献   

4.
作为审美客体的散文文本,是创作主体的艺术创造变为社会性审美活动的中介,是创作主体与审美主体之间进行交流的依据.在接受主体眼里,它既是一种物化了的客观存在,又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审美存在,这与创作者追求的虚拟文本是不同的.本文从接受审美的视角,对文本的品质与层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内质的文本的审美探求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陈其泰作为《红楼梦》"优秀的读者",他看清叙事者建构了一个"真事隐"的迷宫般的叙事架构,留下了一条寻与解阅读曲径。因此,他不厌其烦分析作者所用的白描、影射、暗示等叙事策略以寻找线索,解开文字背后隐藏的"真事"。更为重要的是,陈氏是完全在文本内部,用文本细读的方法解谜。他不仅解开了谜底,更指出叙事者何以要费尽心力,用这种捉迷藏的方式来写《红楼梦》。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小说情节安排主要以单体结构叙事和连缀结构叙事为主,及至清代以《红楼梦》终至成熟并形成网状结构叙事模式。而网状结构叙事模式与叙事视角的全知和限知有着密切的艺术关联。成熟的网状结构文本不仅有全知叙事,而且有精巧的限知叙事的融合。"黛玉进贾府"一节就是典型网状结构叙事与限知视角的完美融合,它体现了网状结构的多层的立体性,叙事限知视角的客观性特征。舍弃任何一方,其叙事艺术审美就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7.
《集宁师专学报》2016,(6):16-20
《红楼梦》中存在着很多情节类似的部分,"出游"是典型的类同情节之一。小说通过将不同人物的出游背景、出游经历和出游后果在不同的叙事时空下展示,体现出不同场合的人物行为及其在全局的影响和作用。本文通过比较类似的"出游"情节所用的不同技巧和表现方法,意在探讨《红楼梦》叙事艺术的同异之辨和"网状结构"的构成方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8.
模糊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模糊语言的存在能大大增加文本的美感,能使审美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扩大艺术空间,从而获得美感。《红楼梦》是我国最经典的小说之一,之所以能经久不衰,愈加璀璨,形成了众所周知的"红学",自然是因为它其中所蕴含的巨大艺术魅力。本文拟从《红楼梦》杨宪益译本中的模糊语言出发,发掘红楼梦译本中的模糊美,以便见微知著,对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叙事有神话与现实两个层面,但当作整体看。整体看《红楼梦》是女娲炼石神话的续篇,一部从天上延伸到人间的"新神话"。"新神话"是对人间"乐事"的考验,"考验"的中心是"情",结论是人生如梦,情缘皆幻。为行此"考验",《红楼梦》中除仙人、仙事、仙境的直写之外,其人间描写的环境也属"幻境",人事的描写也"偶见鹘突",人物的设计也属"幻形",非如读者通常认为的"真的人物",而是为"谈情"所"特制",是理念化、道具化和模式化的,不可以仅从现实主义的角度理解把握这部作品。把《红楼梦》作为艺术看,过去以《红楼梦》所写为"宝、黛爱情悲剧"与"贾府兴衰"的几乎公认的看法肯定是片面甚至歪曲的,应当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红楼梦》的改编与传播为研究对象,将《红楼梦》改编作品的脉络理清,并找出《红楼梦》传播的主要方式。《红楼梦》的改编既体现了传统的、民族的审美特性,也渗透着不同时代的审美需求,与《红楼梦》原著相比,改编作品更具有时代气息,但同时也带有一定的商业利益,因此,对《红楼梦》的传播与发展来说有利有弊。  相似文献   

11.
自《红楼梦》问世,有关它的研究活动就一直延续着,迄今已经达到了极其细微、极难出新的地步.从文体特点而言,小说重在叙事,但《红楼梦》在叙事的同时,还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文章以行文中的移情现象作为切入点进行文本解读.  相似文献   

12.
甲戌本《红楼梦》的"凡例"直接交代写书旨义本事,愈隐而弥显,故意留下蛛丝马迹以供读者探寻。通过详解其叙述语,在其矛盾空白处可以挖掘出叙述文本背后的"《红楼梦》旨义"和"作者本意",即言己事而托之于情事,以俗情掩饰真事。"凡例"的内容分为前四条和后一条两大部分,通过话语解析、叙述主体分析、语词分析及语法解剖等途径,透过文本表面所述之"闺情""旨义",可以探掘到其书写作者自己人生的真正"本旨",同时多面剥析出其委婉隐曲的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13.
诗歌翻译是一种跨文化审美活动。《红楼梦》咏花诗作为小说叙事抒情的载体,体现了中国诗学的别致美,沉淀着蕴藉的中华文化。本文以格式塔审美模式为主线,从艺术辩证视角分析咏花诗英译文化美学特质的再现,从而对译者的主体审美做初步探讨,试图分析并解决《红楼梦》诗歌翻译中可能遇到的语言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文本具有丰富的精神内蕴,但其意蕴又呈现出矛盾性,具体表现在作品所承载的政治性意蕴、伦理性意蕴、审美性意蕴、情性意蕴等方面。《红楼梦》意蕴的矛盾性非指由于创作过程漫长或第一人称回忆叙事方式、记忆差错、笔误等原因造成的人生世事在时空方面的差池现象,而是指呈矛盾性的意蕴双方都是文本潜在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5.
《一小时的故事》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著名短篇小说之一。小说通过对审美距离的控制,调整着审美主体对文本的认知距离。本文根据文学批评家W.C.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的"审美距离",分析小说叙事中如何控制时间、空间、情感、道德等多重角度的距离,使读者获得一种最佳的心理体验和道德认知,进而准确理解小说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16.
多元化解读文本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热点,多元化解读应是创意地对文本进行合理的解读,应是有"边界的",符合人本主义与学文本的价值取向。《散步》这篇文本的解读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且受到广泛认同:尊老爱幼、责任、生命。李红波在《从小叙事到大叙事——重读散步》中以"大叙事"为出发点,从家庭秩序和权威的角度去解读《散步》具有一定的新颖性,但文章却存在着逻辑错误,以偏概全、概念含混及共性与个性的绝对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以佛教、道教为主的宗教,既在思想观念上影响着曹雪芹、高鹗的创作,同时也对《红楼梦》的想象世界及叙事方式产生着深刻影响。《红楼梦》的梦幻叙事方式,与宗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时代不同,经历不同的萧红与王安忆在《呼兰河传》与《上种红菱下种藕》中表现出极为相似的叙事策略,如叙事视角、叙事内容以及叙事结构上都有很多共同之处。两位女作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于"中国小城"——"呼兰河城"与"华舍小镇",其中也不免存在差异,体现了不同时期女性对平凡生活的不一样的感受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由诸多要素构成,其运行过程充满各种各样的矛盾.这个矛盾既包含"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所要达成的目标、任务及基本要求与教育对象已有的思想观念、政治品质以及道德素养等能力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又体现在四个具体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体与接受对象之间的矛盾、教育传播"议程设置"的固定...  相似文献   

20.
谶语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艺术形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古典小说《金瓶梅》与《红楼梦》在情节结构、语境设置、审美风貌及情感寓意方面的造诣,展现了这两部作品各自独立的创作风格。通过对比分析《金瓶梅》与《红楼梦》中谶语的异同,可以发现其间共同的价值所在以及《红楼梦》在《金瓶梅》谶语基础上体现出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