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过程中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即客观世界是如何作用于作家情感并通过作品被表现出来的,一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从《周礼》中记载的“六诗”说到以后司空图等人的“情景”、“情境”说,文学理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很长的探索过程,在这之中,“感物”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发展阶段,因此它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注意。人们一般认为,“感物”说在《礼记·乐记》中被提出后直到齐梁时期才走向成  相似文献   

2.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间诸多文人的创作具有典型的自觉意识。自鲁迅提出"文学自觉说"之后,当今学术界围绕此问题曾经发生过系列论争,进一步理清了文学流变过程中的规律和线索,从而使文学发展的脉络更加明晰。  相似文献   

3.
魏晋时期士人的个性自觉,引发士人对于情的高度重视,以及在多变而凶险的政治环境下的特立独行,导致甚深的孤危意识,于是而渴慕知音,倾情友谊,伤悼友人。曹植、嵇康等人作品中的诸多文学意象亦鲜明地体现出友情于士人之重要意义。友情成为古代诗文中的重要内容,即从此时期开始。  相似文献   

4.
魏晋文化所展现出的风采与成就,被学者们誉为东方的文艺复兴.而魏晋文化中的"文学自觉"的形成,为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文章从乱世的造就、思想的解放、文学的独立、领导者的作用、寒士的不平等方面对魏晋文化中"文学自觉"的成因进行探寻与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中古文学史研究领域,有一种理论即魏晋文学自觉说较为流行。其中尤以北京大学袁行霈先生的说法最具代表性,由他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第二卷《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说: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中古文学史研究领域,有一种理论即"魏晋文学自觉说"较为流行。其中尤以北京大学袁行霈先生的说法最具代表性,由他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第二卷《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说:"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魏晋六朝文学尚“清”成因与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六朝学审美价值取向明显尚清。魏晋以来的谈玄风气盛行促成了魏晋六朝学尚“清”审美价值取向形成;魏晋以来士人们人的觉醒意识表现为对个体仪表风神“清”趣的崇尚,对“清”的理想人格的追求,影响到学领域形成尚“清”的审美价值取向;佛教传入对士人心态情趣的影响亦带来学创作中的清美好尚。建安迄于正始时期学主要表现为清峻、清简;西晋学崇尚清丽、清华;东晋时期学偏向于清淡、清雅,而南朝学最终走向清绮、清丽。  相似文献   

8.
魏晋时期的文学批评理论比之先秦,根本的变化是把文学批评的重心由对文学功能的探讨转入了对文学自身特有艺术特征的直观感悟与深层把握,开始了对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论魏晋幽默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乱世多幽默,是中国古代幽默文学发展史上一个规律性现象.魏晋统治阶层创作幽默文学、众多文人具有幽默意识、幽默文学题材的开拓、多样的幽默文学体裁等方面,正体现了魏晋幽默文学的高度繁荣.  相似文献   

10.
魏晋文学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其文学特征与之前之后的文学有着明显的区别。后世论者或着眼于传统诗教,或着眼于艺术形式,褒贬不一、论说纷纭。从其与前后文学的比较看,其总体特征在崇文、重情、求美、尚气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魏晋名士是魏晋士族中的精英,他们不仅是当时政治舞台上的翘楚,同时也是文艺舞台上的主角。在文学艺术界,魏晋名士不仅是创作主体,同时也是被表现的对象。文章从创作主体与被表现对象两方面对魏晋名士与文学、绘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美是主客观统一"是朱光潜先生晚年的美学主张,魏晋美学的文学品评、音乐理论、美学范畴"趣"都体现了"美是主客观统一"。  相似文献   

13.
(一) 在鲁迅的笔下,曾经多次涉及魏晋时代的作家和作品。《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对于这个时代的文学作了更为集中的分析。这篇文章虽然只是一次讲演,但是,由于鲁迅思想的深刻,眼光的锐利,对于这一时期文学的变化和  相似文献   

14.
<正> 魏晋是个动乱、苦难的时代,又是文学的黄金时代。在时代历史悲剧所酝成的社会土壤中,开放出繁茂的渗透着老庄精神的文学艺术之花。徐复观说,当庄子把他之所谓道当作人生的体验而加以陈述,而我们对此又得到了悟时,“这便是彻头彻尾地艺术精神”,这种艺术精神“对于中国艺术的发展,于不识不知之中,曾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影响”(《中国艺术精神》),魏晋文学正是在老庄艺术精神的哺育下成长的。  相似文献   

15.
魏晋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它寄托了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叹与沉思,蕴藉着巨大的时代意义。魏晋文人敢于直面人生,堪称勇于进行社会反思与自我反思的精神斗士。  相似文献   

16.
魏晋时期自然成为被独立审视的审美对象,具有了自身的审美意义,魏晋士人摆脱了汉儒将自然外化为伦理象征物的束缚,更多地关注自然的感性形式之美、内蕴于其中的生命气息以及人与自然的浑然合一。魏晋文学中的山水之文也由负载伦理道德的政治文本转变为彰明魏晋士人生命意识的审美载体。  相似文献   

17.
“沙田文学”,广义系指香港中文大学师生共同创作的文学,狭义是专指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在“沙田”耕耘的余光中等五位作家所形成的文学流派。这五人非“会”“帮”的结合,有共同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倾向做基础。他们的中西学问造指高,在学者散文方面独树一帜。这是中国自有西式大学以来少有的文学景观,在香港当代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新文学史料(二)”刊载文洁若介绍《曹禺所受的西方文学的影响》一书,其中提到此书的作者说: “刘绍铭曾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州立大学专攻比较文学,后在夏威夷大学及威斯康星大学教授中国文学及比较文学。”这里提到的“比较文学”,是研究国际文学关系史的一门学问。十九世纪末叶,它兴起于英、德、法各国,进入二十世纪,以法国为中心发展着。以法国学者巴尔丹斯佩尔杰等为核心,用实证的方法进行有关作家、作品的国际间影响关系、文学作品的介绍者(包括翻译)、  相似文献   

19.
佛教于汉末传入中国之初,曾被视为方术,只是作为中国传统道教的附庸而在民间流传。至晋时,因谈虚无,与玄学融合,广为中土上流人士所接受。刘宋以后以至整个南朝时期,由于皇帝的喜好和大力提倡、广开佛寺、组织大规模的讲经和译经,甚至身体力行、舍身入佛等,都使佛教在中土滋长尤甚,以致其发展远远超出中国本土的道教而成为中国又一大教,为中国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因素。纵观这一时期的佛教,其在中国的发展尚处于初期,但是,随着佛教在中土民间的广泛流传,以及对上层阶级甚至是皇帝所产生巨大的影响,它就必然以不可阻挡之势渗入到人阶层的日常交往与创作活动中,而在诗、赋、中有所表现(小说因出现较晚,此不多论)。笔试图从佛教与魏晋六朝人与学的关系这一角度来加以论述,而实际上这也正代表了佛教这一外来事物对中国化的深层浸染和逐步征服以至最终被接受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的中国文坛无论是文学创作,理论评价,还是文学史的重新审视,都体现了开放、兼容、客观、理性的当代意识。中国古代文学中过多的政治意味日渐消退,学术研究的氛围则日益浓重,很多过去与时代主流意识相左的作品和评论又以本真面目在文学史中展现出来。本文主要从当代“人”与“文”的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