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陶渊明诗文的研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他的诗文备受后人的推崇,关于这一问题前人早有论述,现就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基本抛开他的诗歌作品本身所取得的成就进行讨论。他的诗文之所以影响如此之大,除了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对后世的影响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其隐士形象首先被中国传统文人接受和他所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为中国传统文人提供了一种典范的生活方式,为他们构建了一个精神的家园和灵魂的归宿,有了他们的首先接受才使得陶渊明诗文备受后人推崇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的文学史和文化史上,有些人曾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为人们所忽视与冷落,司马迁、陶渊明、杜甫等人,都经历过这样的遭遇;有一些人则是长期地被人们所误解,例如吴文英,陈廉贞就称他为“一位被误解的词人”,叶嘉莹说他的词“在一直被人误解或甚至不解之中”;还有一些人则是至今还被忽视,冷落或误解着。陈霆就是这些人当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3.
《中文自修》2022,(7):37-38
<正>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我觉得这个问题要辩证看待。随着时间的沉淀,有些事物的价值的确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到。中国古代有一个和氏璧的故事,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一开始没有人知道石头里面藏有美玉,随着时间的流逝,从厉王到武王再到文王,石头终于被凿开,和氏璧的价值终于被人们知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时间流逝的确有助于人们认识事物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文学经典更是人类文化精粹的积淀,是经过历史的筛选而沉淀下来的精髓,是一个时代文学成熟的标志,是垂范后世、历久弥新、被众多读者所传诵的文本,它总结并隐喻了一个时代,有恒定的文学价值。同时它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流动和发展,使文学经典又具有流动的特征。它的变动符合变化了的时代与人们重新审视经典作品的需求,并被多数人所认同。  相似文献   

5.
自然,作为人类生活和劳动的天地,与文学一直结有不解之缘。它不仅是文学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是一个基本母题。这在我国尤其如此,自《诗经》以来,古代的文学作品就很少有不涉及自然的,古代作家几乎没有不表现自然、歌唱自然的。中古时期的大诗人陶渊明,率先把自然作为独立的审美观照对象,将田园山水引进诗歌的领域,热烈地予以吟咏,因而赢得了“自然诗人之宗”的美誉;他还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的伟大诗人,其人格境界受到后人高度敬仰,诗歌亦得到后代读者的普遍喜爱。但不同时期的人们对陶渊明的文学成就评价并不一致,总体而言,呈逐渐上升趋势。同时,不同时期的人们对陶渊明人格以及思想评价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且各有偏好。从东晋、唐宋明清、"五四"、当代四个不同时期考察陶渊明的接受史,并从中得到有益启示,为人们认识陶渊明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一 文学是人们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东西。人们为什么会如此喜欢文学呢,它是如何产生的,它的魅力来自哪里,它由哪些因素构成,艺术形象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如何评价作品的优劣,等等,就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说清楚的了。文学理论就是承担把这些问题说清楚的一门科学。下个定义:文学概论就是以文学为研究  相似文献   

8.
语文与文学天生有不解之缘。且不说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且不说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说文学家中有不少就是语文教师从三尺讲台上走出来的。鲁迅、叶圣陶、沈从文等是如此,刘心武、韩少华、肖复兴等也是如此。文学与素质教育天生有不解之缘。人类认识世界需要两种“眼睛”,一种是“科学的眼睛”,一种是“文学的眼睛”。以疗救病态中国、重塑国民灵魂为己任的鲁迅,早年学过工科,学过医学,后来专治文学,可以说是现代中国具有“两种眼睛”的人了。我们今天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不就是要培养具有“两种眼睛”的优秀人…  相似文献   

9.
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精神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根本因素。大凡一个优秀的作家,其作品都有鲜明的个性。陶渊明正是这样有鲜明个性的优秀作家。梁启超对陶渊明就曾有这样的赞语:“古代作家能彀在作品中把他的个性活现出来的,屈原以后,我便数陶渊明。”(《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恪》)这话虽说得有点过份,事实上屈原以后的古代作家其作品有鲜明个性的不止陶渊明一人。然而陶州明确实是一位有鲜明个性的作家。  相似文献   

10.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凡是杰出的作家,对其时代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总应该有直接或间接、明显或曲折的反映。也就是说,他的作品要对人类有认识作用。那么,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否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呢?如果我们说,陶渊明田园诗中那些对当时现实的田园生活进行了客观描绘的诗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这是大家所公认的。但我以为,陶渊明的全部田园诗(包括那些抒情之作和幻想之作)都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这里仅仅以他的幻想之作《桃花源诗并记》为例,试作如下分析:《桃花源诗并…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千百年来为人所称道,其文何以如此淳粹自然,恬淡本色,直达艺术的"化境"?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本文试图从陶渊明仕隐沉浮的心灵历程、贴近自然的生存状态和诗意天然的艺术手法三个角度切入,回答上述问题,同时联系当今社会,揭示文学对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思索真正符合人本性的生存状态,即:人在哪里可以诗意地生存。  相似文献   

12.
历代诗论家对《诗品》所评诗人的品第问题多有微词。然《诗品》对所评诗人的品第安排问题与那个时代的文学观、钟嵘自己的文学观以及后来《诗品》和陶渊明分别被接受的情况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萧统对陶公文学成就的评价与《诗品》实为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3.
萧统认定陶渊明的隐士身份,亦认定其作品的隐逸内容;但其编撰《文选》却不把陶渊明诗作入“招隐类”、“反招隐类”,《艺文类聚》亦是如此。原因在于传统上隐逸诗作的品格是写山林,而陶渊明诗作则写自己在农村田园的生活,南北朝唐宋人编撰总集入陶渊明诗作于“田家”、“田园”类。钟嵘称陶渊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未被人们认可。  相似文献   

14.
一、文学听命时代召唤时代,是人类历史进程的里程碑;是人类在物质和精神两个领域伟大建树的总概括、总标志;每当人类历史进入伟大转折的新时期,人们就把目光集中到对时代的关注上.从生活到理论,从哲学、政治、经济、伦理、道德.教育、文化、艺术等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探索,把握他们所处的时代,并且常常使用“时代”这个时髦而古老的概念,去研究摆在他们面前的种种课题.文学与时代,就是这样一个常论常新,永远也探索不尽的论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上承屈原下启李杜的伟大诗人。他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正逐渐为人们所正确认识。国内外研究陶渊明著作及生平者大有人在,且已出了不少成果。以作品而言,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了王瑶编注的《陶渊明集》,1979年中华书局出了逯钦立校注的《陶渊明集》。唐满先同志的《陶渊明诗文选注》1981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选了陶诗五十五首、辞赋散文五篇,抉择是比较精的;除注释外,还有写作年代、时代背景、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的说明,算得上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本。但读过之后,觉得还有些地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对大诗人陶渊明作出高度评价的第一人,当是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他不仅以太子之尊,副君之重,颇不寻常地首次编撰了《陶渊明集》,而且亲自为其作传写序。在序文中昭明全面地评价了陶渊明,说:“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起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又说:“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更加搜求,粗为区目,……并粗点定其传,编之于录。”  相似文献   

17.
在东晋南北朝时期,陶渊明主要作为一名有操行的隐士而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可是陶渊明的诗歌却由于在审美取向等方面与当时的文坛格格不入而被人们所轻视。但真正优秀的作品是不会寂寞的。陶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众多的诗人,其中就有齐梁时期的著名诗人谢朓。谢朓不仅接受了隐士陶渊明,还接受了诗人陶渊明,这在东晋南北朝时期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是我国中古时期的著名诗人、优秀的辞赋散文家。他的作品曾经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历来为人们所喜爱,至今仍散发着耀眼的光辉,是我国古代文学遗产中的一份不可多得的珍品。 陶渊明自幼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影响,“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  相似文献   

19.
千秋 《初中生》2007,(35):14-17
陶渊明是我国田园诗的鼻祖,他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诗歌潮流,因此陶渊明也被世人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  相似文献   

20.
草与人类历史关系密切;有的草行为奇特,年代遥远而神秘。草可以彰显某种理念和精神,如成都草堂,北京草堂,以及被温家宝高度赞誉小草房里造轿车的"奇瑞精神"。我国有诸多草海。自人类产生歌咏以来,就有对草的吟诵。古代文学与文化中,草是一个有深厚意蕴的审美典型,《楚辞》形成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诗经》每一页都长满了青草,鲁迅笔下的《野草》之所以说不尽也是因为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象征体系,没有青绿盎然的草,不知道世界会枯萎成什么样子,不知道文学会枯萎成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