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阳明的"致良知"教育哲学思想影响深远,不仅在古代,而且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对王阳明的致良知本义进行阐释,然后对"致良知"的哲学思想和教育学思想进行重点分析阐述,最后对王阳明"致良知"的教育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进行论述,以期使人们能够进一步地认识王阳明"致良知"的教育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探析王阳明“致良知”的教育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阳明的教育哲学思想是其整个哲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哲学思想的具体运用。本文首先论述了“致良知”的教育原则思想,其次重点论述了“致良知”的教育原则及其对现实的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体系中的核心观点,是其学说的出发点和归宿。良知就是"心之本体",良知能使我们见父知孝,知孝自然也就会尽孝,尽孝要格物,而格物也是在良知的指导之下进行的;尽孝还要做到知行合一,只有当知与行相符合的时候,行孝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孝。本文将讨论的是王阳明"致良知"中的孝道观对现代社会"孝道"理论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赖忠先 《中国德育》2007,2(8):56-59,74
致良知就是依良心而行,也即存善去恶,其实质就是除去私欲习气,扩充现成良知,恢复本体良知。为善、去恶、去闲思杂虑、去为善去恶之念这四点,既是致良知的方法又是步骤。“致良知”说对今天道德教育的启示是,道德教育只有从一个人的内心意识(良知、良心)开始,才是真正的、最深刻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5.
儒家哲学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是要达到“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道德境界,认为达到这一境界则宇宙太和,社会大同,理想人格得到完美实现。从先秦到宋明,儒家学者于此孜孜以求。王阳明在前辈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致良知”的理论,认为良知既是人心的本然状态,又具有道德判断的能力,无所不在,超越时空,因此,充分发展人的良知,使其充塞流行,便可廓然大公,达到同天地的境界,实现理想的人格。  相似文献   

6.
7.
道教内丹学与王阳明“致良知”说徐仪明王阳明对修习道教内丹导引之术非常重视,其《年谱》中多有记载。内丹本为一种养生延命之学,王阳明却使之成为“致良知”说的组成部分。王阳明如何将道教的修为与儒家的心性学说紧密结合在一起呢?这里拟作一点粗浅的探索。1当然,...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是我国明代最著名的哲学家,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发展了朱熹的心本体论和陆九渊的“心即理”的学说,在杨慈湖和陈白沙的思想的基础上,构造了一个完备的、首尾一贯的主观唯心主义体系。通过揭示哲学基本范畴来把握某一哲学体系,这是研究哲学和哲学史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如同其他哲学体系一样,王阳明的哲学体系也是由一系列的哲学范畴联结而  相似文献   

9.
大概一种学说的形成与发展总是要经过百炼千磨.王阳明学说体系的形成与完备,更是如此.王阳明曾说:“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反之,若没有那“百死千难”的磨练,他亦很难起然有悟于良知之说.  相似文献   

10.
袁莉 《文教资料》2012,(1):73-74
"致良知"是阳明学的核心和基石,也是王阳明一生讲学的宗旨。"致良知"说包括"良知"本体和"致良知"的工夫两个重要部分,本文从这两部分的哲学涵义出发,进而探讨"致良知"思想对现代主体性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阳明执政南赣,南赣地区正处于动荡之秋,社会动乱此起彼伏,接连不断。为了平定贼乱,建立长治久安的社会秩序,王阳明在赣闽粤边区实施了"息盗""导德""训学"等一系列安民措施。这些措施与其"致良知"的学术思想密切相关:"良知自在内心"是实施南赣安民措施的前提,"致良知"成为南赣安民措施最重要的教育内容,"省察克治"成为南赣安民措施中最重要的劝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下部分研究生道德教育状况参差不齐、社会责任感缺失等问题,阳明心学的致良知思想追求个体修身养性,其致良知事上练和知行合一精髓思想,对于处于日益浮躁的现代社会中的研究生来说具有重要启示.研究生应当认真领会王阳明致良知德育思想的传统文化价值,从德育层面不断完善自我,从而传承中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相似文献   

13.
一提到王阳明,首先想到的是他晚年的论学宗旨"致良知",进而人们会自然而然地给他贴上"唯心主义"的标签。虽然王阳明立论"心外无物",但他也重视"致"的实践性,强调格物以致知,以及知行合一的实践观。而且从王阳明论述的致良知工夫中,不难看出其所体现的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王阳明从来不提倡悬空去谈论良知与致良知,而是时时刻刻从外部世界的坐卧立行中体悟良知,在行动上磨练以致良知。  相似文献   

14.
王阳明是明代中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阳明学派的创始人。王阳明的教学思想对现代教育思想有着启示的作用。在小学教育中,语文作为三大学科之一,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综合成绩。语文课文中会包含着作者深切的感悟以及丰富的联想,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想要做到让学生注意力集中,高质量地完成艰巨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应注重教育方法的使用。本文研究分析王阳明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俞跃 《文教资料》2020,(6):55-56,109
致良知是王阳明对自己学问的总结,是本体与工夫的统一.本文关注致良知的展开工夫,以阳明先生龙场悟道时所作之《教条示龙场诸生》中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作为其致良知工夫的具体呈现.  相似文献   

16.
阳明的致良知说并非口耳之学,而是十分注重实落用功,强调道德践履的笃实性,主张知行合一,具有突出的实践品格。阳明对传统儒学的“万物一体”思想作了重要的发挥和集大成的发展,使之成为自己心学体系的核心思想,同时作为自身一生追求的终极理想和至高境界。在阳明“万物一体”思想的实践性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与万物一体之间具有一体多面的内在统一关系。万物一体的圆融境界中,又融摄了爱有差等的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17.
李西顺 《教育研究》2022,43(1):72-80
教师专业道德是师道与师德的内在统一,是专业价值与主体价值的内在统一,表征为基于德福一致原则的自监督机制,帮助教师在不断变化着的教育情境之中,于内心建构深层稳定的价值根性,促使外在的师德规范获得内在的价值依据。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强调致内在德性、立内在心性,不仅可为洞见教师专业道德之深层价值根性提供恰切的分析工具,而且可以帮助探明教师专业道德的建构路径:在专业承诺层面立其志;通过事事磨砺的知行合一之师德实践,逐步澄清、确证、珍视专业的内在价值;以师德的专业理想境界作为伦理支撑及价值引领。师德的专业理想境界既是利他奉献的,同时内蕴着对教师自身幸福的价值关切,应避免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伦理不对称性。师德的专业理想境界是圆融共生的,以美善育美善,教师专业的内在之善、教师自身的幸福及学生的幸福皆涵蕴其间,共同形成建构教师专业道德的合力。  相似文献   

18.
作为阳明哲学中最为重要的概念,"良知"一词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含义:1.天理义,仁者以万物为一体;2.无着义,强调心体无滞的节制性;3.知是知非,良知同时还是一个独立的判断系统,意念一起,当下即知道是非对错。这三点是一体之三面,相互联系且不可割裂。  相似文献   

19.
阳明心学直承象山,遥接孔孟,下启明清数百年学术风气."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重要内容,"致良知"是阳明心学发展的最高峰."良知"学说的提出,不仅对当时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树立理想人格、挺立自信有很大的裨益,就是在今天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心的迷失,人性的萎缩,道德的沦丧,生态的危机等现代性困境的背景下,重提良知的重要性,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亦具有极大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康德和王阳明分别以"自由意志"和"良知"为核心建立先验道德哲学。两人关于道德律的先验根据、善恶的根源、为善去恶的可能性有共同处,其内在成分、经验知识关系、实在性论证有差异性。中西哲学具有融通互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为摆脱当前道德危机以及建构普世伦理提供了丰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