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庆中 《现代语文》2006,(11):121-122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尤其是唐代近体诗这朵艺术奇葩,给我们这个万紫千红的诗国,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它以篇幅短小,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意境优美而享誉华夏。咏千年而不厌,历百年而不衰。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学生不会写作文,又不知写什么的问题,近六年来,笔者以形式结构为中心作了一些写作训练的尝试.现做一阶段性盘点. 一、关于"起承转合" 何谓"起承转合"?<现代汉语词典>注释是:"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的顺序,'起'是开始,'承'是承接上文,'转'是转折,'合'是全文的结束."这种行文顺序往往也是我们平常的思维顺序和表达顺序.人们认识事物,总是由一面到多面,由外在到内涵,逐渐深入,逐渐清晰.这一过程,有曲有折,有阶段性,其间蕴藏着"起承转合"这一法则.  相似文献   

3.
宫体诗与近体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言近体诗体式的确立在唐代,迄今仍是权威的论诗作和学批评作中的定论。这种定论。是违背中国诗歌发展实际的。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是由于对宫体作家创作的过分贬抑和轻忽。大量事实证明,五言近体诗体式的确立的时间是宫体诗创作兴盛的时代。  相似文献   

4.
张蕊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2):78-81,136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被称为西方近体诗,而起承转合理论是中国古典律诗写作理论。律诗的各联与起承转合的各个部分分别对应,各联在整首诗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近代一些学者认为起承转合理论同样适用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分析;为考察起承转合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之间的关系,从寻找英汉语篇篇章结构中的共性目的出发,首次采用主述位分析的方法对随机挑选的五首十四行诗进行分析;同时随机选取五首中国古典律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较之中国古典律诗,"起承转合"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1)1-4,5-8,9-12,13-14;(2)1-3,4-8,9-12,13-14;(3)1-5,6-8,9-12,13-14。  相似文献   

5.
起承转合法     
《新读写》2010,(7):97-101
文无定法,但行文有法。法,就是方法、技巧。这不是哪个人凭空杜撰的产物,而是千百年来无数人写作实践的结晶。起承转合法是议论文布局的基本技巧之一。  相似文献   

6.
浅谈近体诗     
诗是文学殿堂最闪亮的皇冠,诗是一个民族文学最高成就的体现.中国诗歌历经了教千年的演变和发展,早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和精深的文化.在此,笔者愿将自己数年来创作近体诗的经验和对中国近体诗的思考略作总结,望能与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7.
本文出示笔者在近体诗教学示范性创作各个例,结合具体的创作思路与技巧运用,提出关于近体诗创作的几点思考,旨在指导学生的近体诗创作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8.
近期,"维多利亚的秘密"母公司Limited集团宣布,为了迎合绿色和平的动议,会全面采用循环再生纸张代替原有的纸张,制造所有的直邮刊例。全北美的环保组织"森林道德"(Forest Ethics)项目负责人Tzeporah Berman说到,"他们是全球最大的纸张购买商之一,他们不想影响到加拿大北美驯鹿的生长环境,但是这个决定,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到阿尔波塔洲和加拿大的木业经济"。于是人们不禁好奇,是什么样的直邮刊例营销规模,居然在采购上就可以影响到一个洲际的经济发展。而实际上"维多利亚的秘密"就是直邮刊例营销的翘楚和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9.
格式塔心理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派 ,所提出的“整体性”“异质同构”等理论主张 ,运用到诗歌鉴赏上 ,可以使我们从整体、闭合、同构等新的视角对诗歌艺术进行品鉴 ,以探得文学接受的审美真谛  相似文献   

10.
《周易·系辞下》云:“屈信(伸)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周易正义》部分举出此语,标目“屈伸”,“示大道之原”,且加“连类互证”:《全唐文》高无际(《汉武帝后庭秋千赋》:“乍龙伸而蠖屈,将欲上而复低……类七纵而七舍,期必高而让高。”颇能阐明《易》此喻欲进故退之意。《六韬·武韬·发敌》“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刘基《诚意伯文集》卷八《连珠》:“盖闻虎之跃也,必伏乃厉,鹄之举也,必俯乃高。”拟象不同,寓意不异,皆《老子》之“枉则直”也。  相似文献   

11.
起承转合一直是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主要作用。但是,当学生学习代替了教师讲授的核心位置时,教师如何重新演绎语文课堂的起承转合呢?目前,我们正在构建活动单导学的高效课堂模式。在课堂上,以  相似文献   

12.
王艳 《中国考试》2007,(5):8-10
古诗鉴赏历来是高三复习备考的重点,也是许多考生感到棘手的难点。这是由于古诗的语言极含蓄、凝练,表达又富于跳跃性,再加上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生疏,对创作背景不了解,而命题者又常常于关节处设题,致使考场上常常出现因一句卡住而满盘皆输的状况。其实只要我们抓住古诗起承转合的章法特点,从诗句之间的联系上去理解诗意,关节处往往会迎刃而解,正所谓起承转合皆关“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古人写诗,尤其是作格律诗,遵循的基本章法是起承转合。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注释是: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顺序,‘起'是开始,‘承'是承接下文,‘转'是转折,‘合'是全文的结束。格律诗中,绝句有四句,按顺序依次为起、承、转、合;律诗有八句,每两句为一组,也就是一联。前两句是首联,称为起句,三四句  相似文献   

14.
对仗。其要求是出句与对句平仄相反、语类或词性相同(天文对天文,人事对人事;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结构相同(全句或短语,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等)。其方法,按内容有正对(青云羞叶密,白雪避花繁),反对(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串对(即从巴峡穿巫峡,便向襄阳下洛阳):按严格程度有工对(青山横北郭,绿水绕东城),宽对(潭碧自评月,崖高欲说云);此外,还有问答对(永夜思家在何处?残年知汝远来情)等等。对仗还要求上下联相对的字必须不同,颔联颈联必须对仗;首尾两联一般不要求对仗。  相似文献   

15.
刘其芝 《现代语文》2010,(3):144-146
起承转合是诗文结构章法的术语。“起”即开头;“承”是承接开头加以申述;“转”乃转折,或从另一方面立论,或采用推进一层的写法;“合”就是圆合全文。  相似文献   

16.
格式塔心理学主张任何形状或形式决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主体知觉活动重新加以建构使之完形的结果.格式塔心理学这种标举整体,弘扬接受主体性的意蕴,对文学审美鉴赏有较大的启示.诗歌鉴赏既可以是一种整体品鉴,又可以是一种闭合品鉴,同时还可以是一种同构品鉴.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诗歌分为古体和近体两大类。从广义说,唐代以前的诗歌,包括《诗经》、楚辞、乐府和汉魏六朝的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古体所作的诗歌,都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按诗句的字数可分为下列几种:四字一句的称四言古诗(如曹操《观沧海》);五字一句的称五言古诗,简称“五古”(如《古诗十九首》);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如曹丕《燕歌行》)。此外,还有字数多寡不一的杂言诗(如李白《蜀道难》)。三言、六言较少见。  相似文献   

18.
宫廷仪仗队,各列人数相等,两两相对,整齐有序,表现出天子的神圣不可侵犯,显示出整齐美、崇高美、威严美。而近体诗对仗的含义就源于此,它同样要求整齐、对偶工稳。具体地说,要求出句与  相似文献   

19.
被誉为“国诗”的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格律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以用韵、平仄、对仗为其三大要素。而平灭是近体诗三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近体诗的脊梁,是区别于其它诗的主要特征。毛泽东曾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对于中师  相似文献   

20.
本对体诗的韵脚、平仄变化、首尾两联中对偶以及句式、篇式、变体、宽严等格律要求加以分析说明,从具体诗歌现象中归纳出声的规律。目的在写作时借鉴声律要求,使内容与形式适应,读之开合呼应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