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曹禺的作品《雷雨》对我国的戏剧创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将我国的戏剧创作引向了高潮。曹禺一生中,创作了多部优秀的戏剧作品,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塑造人物的独特手法,为其在中国的戏剧界奠定了不可撼动的地位。本文主要以曹禺的作品《雷雨》为案例,对曹禺的艺术世界进行剖析,从而对曹禺的作品进行更加深入地解读。  相似文献   

2.
凭借《雷雨》《北京人》等作品奠定了自己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重要地位的剧作家曹禺,在晚年却以零剧作的事实终结了自己的创作生涯。晚年创作力的枯竭其实早在曹禺创作中期就已埋下伏笔,其后曹禺创作道路中的进退选择都可在创作中期找到原型与动因,而此种原型与动因是剧作家晚年零剧作现象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曹禺的作品《雷雨》对我国的戏剧创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将我国的戏剧创作引向了高潮。曹禺一生中,创作了多部优秀的戏剧作品,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塑造人物的独特手法,为其在中国的戏剧界奠定了不可撼动的地位。本文主要以曹禺的作品《雷雨》为案例,对曹禺的艺术世界进行剖析,从而对曹禺的作品进行更加深入地解读。  相似文献   

4.
田本相的《曹禺传》从戏剧史这样的专业角度考察了曹禺作品的独特性及其创作成功的原因。首先,田本相以戏剧理论家的专业眼光考察了曹禺《雷雨》、《日出》、《家》、《北京人》的成就;其次,田本相明确指出,曹禺创作的成功与曾一度活跃于南开大学的戏剧家张彭春的培养有密切关系。曹禺的戏剧成就是中国戏剧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中国戏剧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环。  相似文献   

5.
《雷雨》和《日出》是曹禺三十年代最重要、最有成就的两部剧作。从《雷雨》到《日出》,曹禺的创作倾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也标志着作者戏剧创作的日趋成熟,也体现出了曹禺戏剧创作的追求和轨迹。本文就此变化做一个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新近发现曹禺1947年回国之后所作两次讲演的记录稿以及他在美国时给成都《时代电影》的一篇文章,这些史料对了解曹禺1946年的美国之行以及研究曹禺的创作思想,皆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女性观是对女性的认识和理解。本文站在女性主义立场,从曹禺早期创作社会现实环境、生活经历和感情体验、时代精神气候三方面入手,以《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为主要分析对象,对曹禺戏剧嵌性观的成因及特点进行了较为全面客观的剖析,试图对曹禺作品人物形象、故事主题等与其女性观之间的联系做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8.
女性观是对女性的认识和理解。本文站在女性主义立场,从曹禺早期创作社会现实环境、生活经历和感情体验、时代精神气候三方面入手,以《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为主要分析对象,对曹禺戏剧女性观的成因及特点进行了较为全面客观的剖析,试图对曹禺作品人物形象、故事主题等与其女性观之间的联系做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9.
从《雷雨》到《北京人》评曹禺前期剧作风格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曹禺解放前从《雷雨》到《北京人》的创作历程为主线,评析了剧作家前期剧作风格形成、发展、演进、创新的历史转变轨迹。作者认为,《雷雨》创作的成功标志着曹禺是一个具有自己的创作个性和独特艺术风格的剧作家,也鲜明地代表着曹禺剧作的特定审美视角和艺术追求。强烈的个性和人物形象,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曲折跌宕的情结网扣,错综交织而又严谨统一的戏剧结构,以及赋以动作感的诗剧化语言,共同构成了《雷雨》特有的艺术风格。《北京人》的创作成功,使曹禺前期剧作达到了另一新高峰,标志着剧作家勇于开拓进取、不断探索创新的艺术追求喜结新的硕果。同时也呈现出有别于《雷雨》的新的艺术风格:由日常生活琐细流露着时代的政治信息;于平淡幽远里积蓄着深沉紧张的动力;而忧郁哀伤的感时怀旧中渗透出对于未来的明朗乐观情调。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美戏剧史上的代表作家,奥尼尔与曹禺在其戏剧创作中都体现了女性悲剧意识。以两位剧作家的代表作《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为切入点,采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分别从孕育女性悲剧意识的土壤,对古希腊悲剧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女性悲剧意识在两位剧作家创作中的不同诠释等几方面对两部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探讨他们在创作中所体现的"女性悲剧意识",从而拓宽奥尼尔与曹禺作品研究的范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从《雷雨》来看曹禺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曹禺在创作《雷雨》时,表现出了对基督教文化主观情感上的背离与客观创作时暗自契合的矛盾心态。主观情感上,曹禺并不认同基督教文化,客观创作中却体现了基督教的罪恶与救赎的主题。究其原因,主要与曹禺受传统文化影响及其自身心理的独特需求有关。  相似文献   

12.
曹禺创作的《雷雨》是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它技巧丰富,内涵深邃,一直深受人们喜爱。《雷雨》是一幕人生悲剧,曹禺先生以特殊的方式,以起伏跌宕的情节、精炼的语言、极富内涵的潜台词,深深地打动着观众。本文试对蘩漪这一重要人物形象特征作以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从曹禺二十三岁在清华园完成剧作《雷雨》到《北京人》的问世,这个天才剧作家为中国现代文学史贡献了挥毫泼墨的大手笔,他的创作是一个思想逐渐深入的过程.本文选取的正是经典名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具体采用纵向衔接戏剧作品创作和横向与其他作品做比较的方法阐述曹禺创作思想历程并对其进行研究.文章认为经历了雷雨般的郁热苦闷,日出前的彷徨呐喊,原野上的复仇和自我救赎到北京人深刻的思考与回归,在戏剧创作的过程中曹禺思想深度不断打破底线,由最初的关注生命的郁热期到将目光投射到对人性和理性的探讨;视角也在不断下移,经历了由家庭到社会由社会,到人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吴亚平 《语文天地》2013,(13):22-23
四幕悲剧《雷雨》创作于1933年,是曹禺的处女作。它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家庭生活的悲剧。从问世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以来,《雷雨》以深刻的主题、精湛的艺术,吸引着广大读者和观众,保持着新鲜活泼的舞台生命。曹禺在《雷雨》中生动地塑造了二十世纪  相似文献   

15.
曹禺是中国的戏剧史上泰山北斗级人物,其一生创作的众多戏剧作品中,《日出》《原野》《雷雨》被称作“生命三部曲”.探究曹禺的童年生活及其早期戏剧创作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结合他一生的爱情生活历程及女性形象的转变,论证了这些情感丰富复杂的人物形象正是曹禺心路历程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6.
一在战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曹禺是重要的戏剧家之一。曹禺的剧作,特别是他的《雷雨》和《日出》从问世到现在一直为人们所称道,保持着新鲜活泼的舞台生命,成为“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收获。《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它是以诅咒封建大家庭的罪恶为其内容的。《雷雨》的演出曾轰动了当时的剧坛,为曹禺带来声誉,为他的剧作奠定了基础。继《雷雨》之后,一九三五年曹禺又写出了他第二个成功  相似文献   

17.
曹禺的早期思想和戏剧创作具有鲜明的基督教思想资源,基督教既影响了他对社会和人性世界的复杂体认,拥有“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又渗透在他的戏剧结构、戏剧思维和表现方式上,成为曹禺戏剧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精神结构。《雷雨》的“罪恶与拯救”、《原野》及《北京人》的“神秘”都显示了作者的宗教性眼光。  相似文献   

18.
继《雷雨》之后,曹禺又于一九三六年发表了四幕剧《日出》。这两部剧作的相继问世,使曹禺步入了著名剧作家的行列,也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雷雨》的创作已表明曹禺是一个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勇于探索的作家,《日出》  相似文献   

19.
曹禺是我国优秀的戏剧大师,其前期创作的《雷雨》《日出》《原野》以其精湛的艺术魅力、深刻的主题表达形成了曹禺创作生涯的"黄金时代"。文章在肯定其前期创作具有现代性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其作品中现代性形成的时代背景、文化心理、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特殊情境,分析其作品现代性的本土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在曹禺的戏剧创作道路上,《北京人》是一个重要作品。但其重要性,并不如许多评论家所说,它是曹禺全部剧作的高峰;而表现在它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即剧作家在走过《原野》、《蜕变》那一段弯路以后(这两个戏表现了一种忽视社会矛盾的非现实主义倾向),从此又踏上现实主义的康庄大道,而且赶上了《雷雨》、《日出》的思想艺术水平。这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