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奈达博士的《语际交流中的社会语言学》系统论述了在多种文化视角下,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所涉及的社会语言学因素。这是把社会语言学研究成果和翻译研究结合起来重新审视翻译行为的新尝试。本文拟对该书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2.
随着翻译研究的发展,翻译不再被看作是一个简单的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行为,而是译入语社会中的一种独特的政治行为、文化行为和文学行为,翻译的概念也经历了从“改写”到“部分翻译”的再认知。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信息转换为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方式,但是翻译总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纵观翻译史,翻译除了具备其基本的信息传递功能外,还能在社会变革中起到催化剂作用。  相似文献   

4.
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是由多种角色共同参与,并"以目的为驱动,以结果为导向"的一种交际行为.文章从《摇摆时光》的译文入手,研究在翻译行为理论的指导下,翻译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以及作为一种社会性行为,如何能更好地促进译者呈现出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的文学作品的译本,将其中的文化内涵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实现该作品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翻译规范是指译者翻译行为的规律性。翻译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必然受到特定的历史和文化环境的制约,翻译规范研究在翻译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翻译作为一个复杂的交际活动,译者在这个活动中所发挥的主体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即使在同一社会翻译规范的规约下,对于不同的译者,其主体性的发挥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译本的生成,其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我们可以将翻译视作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的过程。本文的目的在于分析翻译规范与译者主体性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因"翻译的性质"和"翻译的活动性质",译者行为自发受到语言制约和社会制约。"译者行为批评"作为一种翻译理论,它不但具有描述功能,而且具有一定的规约功能。其规约功能主要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翻译行为的语言性自律和社会性自律。通过分析发现:译者行为批评提供的"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并不是一条刚性的翻译准则,而是给译者提供了一个可以衡量的尺度,帮助译者更加清楚地认识翻译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方便译者做出最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周朝伟 《英语辅导》2010,(3):215-219,227
把整个翻译系统看作一个“生生不息”的“有机体”是把握翻译本质的一种整体思维方式。广义翻译有机体可以看作社会有机体,翻译主体就是社会主体人;狭义翻译有机体是由五大翻译主体构成的复杂关系系统,各大主体都是“符号世界”里的“主体”,其相互之间的“阴阳互化”化生出翻译有机体的各种形态,演化出翻译有机体的全部历史。  相似文献   

8.
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后,翻译伦理逐渐成为翻译理论界关注的焦点。翻译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行为,译者作为翻译行为的主体,其活动必定受到一定价值准则的约束或制约。目前学术界主要存在切特斯曼总结的四种翻译伦理模式:"再现模式"、"服务模式"、"交际模式"和"基于规范模式"。本文运用伦理学思想对《夏洛的网》两个中文译本的翻译策略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此四种伦理模式在译本中的体现,以期为今后的儿童文学翻译开辟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行为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这种行为发生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下,同时它又反作用并修饰这种特定的环境。广告汉英翻译是一种目的性非常强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因此在跨文化的广告翻译交流中必须坚持目的论原则,避免语音翻译歧义,确保语音翻译通畅,避免语义差异,正确处理广告汉英翻译中语言文化间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实现广告汉英翻译的语言再创新。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而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其核心关系是横组合和纵聚合关系。同时,语境与翻译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语境制约翻译,翻译依赖语境,语境是语义选择的关键所在。因此,该文笔者尝试将翻译与普通语言学中的横组合与纵聚合关系的语境理论相结合进行研究,通过举例分析说明该理论对确定词义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有学者指出,在探讨翻译策略的问题上,我们需要区分社会文化群体和翻译者个体两种不同层次的翻译取向,两者需要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加以解释。本文以《名利场》两个不同时期的译本相对比的例子说明多元系统理论无法预测译者的个体行为并试图研究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可能会影响翻译策略的选择,为这两个时期的翻译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进步,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隐喻有了新的认识,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同时也是一种认知。认知中的隐喻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人们的语言、行为以及思维中流露出来。将隐喻与电影字幕翻译相结合,使得字幕翻译与电影完美结合,本文就构建电影字幕隐喻的认知翻译观进行一个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作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易经》借助丰富的动植物隐喻阐述了人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隐喻翻译也成为《易经》外译的难点。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人类思想映射的认知过程。汪榕培先生的《英译易经》对隐喻的翻译传神达意,有效再现了《易经》的智慧和文化。翻译是一种具有社会现象的实践活动,译者自身主观因素和社会客观因素均影响译者的翻译行为。该研究旨在通过布迪厄惯习理论分析《易经》汪译本中动植物隐喻翻译策略和方法,探讨汪榕培翻译惯习形成的动因。  相似文献   

14.
美国学者勒弗菲尔的认为翻译是一种受操纵的行为。从翻译作为工具的政治性和翻译主体的政治性两个方面进行考查,可以看出翻译在特定文化日程下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政治行为。  相似文献   

15.
翻译不是纯粹的文本之间的信息转换,是一种受社会、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与操控的行为。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宏观视角,揭示了翻译活动的社会性,有助于翻译研究的深化与领域的拓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翻译行为日益趋向多元化,传统的“信、达、雅”翻译原则已无法完全适应广告这种特殊文体的翻译。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行为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而广告翻译是一种目的性非常强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它应遵循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从而修正了传统的“信、达、雅”原则,确立了新的广告翻译原则,给广告翻译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7.
万正发 《唐山学院学报》2011,24(4):77-78,87
翻译是一种源于原文,涉及一系列角色和参与者的交际过程。译文是译者与众多社会因素协商谈判的结果。翻译行为中,译者和委托人的不同视角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对翻译活动和译文的评价,译者与委托人的人际互动有利于各翻译主体之间的和谐沟通,实现职业翻译活动的规范化,提高译文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化转换,一种交际互动,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活动。因此翻译过程具有复杂性,涉及多种选择,而每一次翻译行为及其参与者所做出的各种选择是由诸多层次的目的来决定的。翻译研究应注重翻译过程的交际互动,根据翻译要求谋篇布局,根据功能选择的三大文本实施翻译策略,根据目的语文化背案重构文本内容,以有效实现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9.
人类本身就是一种群体性居住的灵长类动物,所以任何一个人类的个体行为或者行动都贵或多或少的受到社会这个群体的行为影响,所以人类的行为研究一直都是从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角度出发的,但是人类的社会行为研究一直都是从多个维度进行考虑。本文通过对中国人的社会行为以及译者的翻译活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总结归纳出了中国人社会行为对于译者翻译的文化导向具体影响,以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或采纳。  相似文献   

20.
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东西方文化存有差异。任何一种语言都归属一种文化系统,文化差异必然反映在语言、文字、文学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操作的虽然是两种语言,但实际涉及的却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因此文化差异的翻译应是翻译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