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群 《文教资料》2011,(22):70-71
本文从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视角出发,对黄哲伦自1979年以来创作的与华裔文化身份探寻有关的8部代表作品进行分析,深入探讨黄哲伦在其剧作中体现的文化身份冲突、文化身份认同、文化身份超越及文化身份反思的独特文化身份探索之旅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文化研究不单是一个纯粹学理层面的问题,它与言说者的文化身份密切相关。在文化研究的译介过程中明显存在着“中国与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对文化工业批判中建立了文化研究的“边缘文化身份”;文化研究中的现代性、历史主义立场初步建构了其“混合文化身份”;阶级分析、政治经济学分析的回潮形成了“重构文化身份”。文化研究及其言说者的身份嬗变还远远没有结束,文化研究的文化身份是一个开放的结构。今天的文化研究者必须首先对自己的文化身份进行深刻的反思,然后才有可能对文化研究及其文化身份有清醒的自觉。  相似文献   

3.
叶衍兰处于晚清中国的文化核心和边缘地带,焦虑,故不断寻求自我确认和对文化身份建构进行调整,的意义。这种双重文化身份使得他对这一尴尬境地产生了身份其文化身份建构困境及对策在晚清文化史上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4.
美国作为一个本土文化和移民文化交错互动的国家,正确定位其文化身份对于美国人来说显得特别重要。亨利.詹姆斯作为精英文学的代表,早在20世纪初就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意识到文化身份的重要性,其作品《奉使记》中主人公斯特莱塞对自我身份的追求深刻的反映了这一主题。文章基于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通过分析斯特莱塞对身份探寻的过程,得出斯特莱塞对身份的追求不仅代表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广大美国人民对文化身份感到模糊的现状,同时也传达了詹姆斯对于美国文化该如何发展的的文化主张。  相似文献   

5.
文化身份认同关系到个体的自我归属和精神命运,文化身份的不确定性和分裂会导向主体的焦虑感和无根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身份具有流动性,差异性、断裂性的特点,传统文化身份的恒定性,单一性受到了挑战。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她感受到黑人对族裔文化传统的遗忘导致自我缺失,通过黑人族裔文化身份历史流变的书写,寻求白人语境中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重塑和建构。  相似文献   

6.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展现了主人公寻找黑人民族文化,确立自我身份的过程。主人公对文化身份的探寻经历了迷惘、觉醒、顿悟三个阶段,他对黑人文化的态度从排斥、逃离到最终接受并融入其中。这一艰辛的身份追寻之旅充分说明建构黑人文化身份的关键在于接受本民族文化,自我身份认证的本质就寓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中。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它具有文化建构和民族认同的双重功能。亨利·詹姆斯对于美国身份的构建表现在他的"国际主题小说"中,《使节》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将揭示斯特瑞塞所带有的美国人根深蒂固的民族特性。在基于文化身份的理论下,分析斯特瑞塞在欧洲文化面前产生的身份危机,再重构本国身份的过程,反映出亨利·詹姆斯对美国身份的观点以及对理想的美国身份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飞速发展的现代通信技术和全球一体化进程使跨文化交际活动日益频繁,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如何选择自身的身份定位对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影响。总的来说.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文化身份的定位其有三种选择:坚持原有文化身份;改为异文化身份;超越两种文化的国际人身份。人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决定了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的正确文化身份定位应该是创造性地坚持原有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9.
近期出现的几个文化事件,表征着当代中国语境下的文化身份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全球化背景下对消费文化的身份认同,以及消费文化语境下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危机。当代语境下的文化身份受到消费文化的破坏,同一性受到威胁,社会、阶级认同遭到弱化。  相似文献   

10.
文化身份问题是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现代性话语。文化身份是其既有稳定性又有变动性的构成因素(阶级、性别、国别、年龄、性、种族、道德、政治立场等)在异质文化冲突中的嬗变及其组合。文化身份在异质文化的冲突中发生嬗变,广告、消费文化在文化身份问题中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超级女声》通过“超级”确立身份,通过交往构建身份,通过自我身份认同达到社会身份认同。文化身份危机的根源在于自我认同的建构与社会认同的背离。个体文化身份要超越符号认同的屏障,重建文化身份的深度模式,摈除焦虑;社会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为个体身份的重建开辟绿色通道,最终达到个体文化身份和社会文化认同的双重建构。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身份的角度入手,分析薇拉·凯瑟小说<我的安东妮亚>中移民文化身份认同的困境:一方面,移民与本土文化的深刻联系使他们对美国主流文化的认同充满惶惑与困扰:另一方面,移民对美国主流文化的一往情深又使他们在回归本土文化时感到陌生与不安.移民身份认同危机隐现了母国文化在遭遇美国强势文化时的困境,同时也表现出凯瑟对处在边缘状态下的移民及其文化身份的敏感.  相似文献   

12.
本文拟从文化身份的角度入手,分析薇拉·凯瑟小说《我的安东妮亚》中移民文化身份认同的困境:一方面,移民与本土文化的深刻联系使他们对美国主流文化的认同充满惶惑与困扰;另一方面,移民对美国主流文化的一往情深又使他们在回归本土文化时感到陌生与不安。移民身份认同危机隐现了母国文化在遭遇美国强势文化时的困境,同时也表现出凯瑟对处在边缘状态下的移民及其文化身份的敏感。  相似文献   

13.
美国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的文化身份定位问题日益突出。笔者对托尼&#183;莫里森的作品《柏油孩子》中的人物吉丁,森,西德尼,昂丁和特蕾丝的文化身份进行了分析。这样的分析是黑人女性文化身份选择和认同的前提,对黑人女性文化身份定位的探索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拟从文化身份的角度人手,分析薇拉·凯瑟小说《我的安东妮亚》中移民文化身份认同的困境:一方面,移民与本土文化的深刻联系使他们对美国主流文化的认同充满惶惑与困扰;另一方面,移民对美国主流文化的一往情深又使他们在回归本土文化时感到陌生与不安。移民身份认同危机隐现了母国文化在遭遇美国强势文化时的困境,同时也表现出凯瑟对处在边缘状态下的移民及其文化身份的敏感。  相似文献   

15.
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在第一部小说《喜福会》中探讨了文化身份问题,并揭示了她对文化身份这一问题的深刻理解。在作品中,谭恩美讲述了四位华人母亲和美国女儿之间的冲突以及和解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母女们文化身份认同的过程。笔者紧扣文化身份这一主题,尝试应用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以及他对文化身份认同和杂合性概念的阐述,对母女们的文化身份认同过程进行解读,意在为《喜福会》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视角,同时,也为华裔和其他移民或族裔群体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身份构建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多元文化主义公民身份是基于多元文化的诉求,在批判自由主义公民身份普适性基础上提出的差异公民身份。它以族群差异为基点,强调少数族群的特殊权利和对族群的文化认同,培养公民的多元文化身份。多元文化主义强调公民的差异性和多元文化身份,但不排斥公民的统一性和国家公民身份。所以,多元文化主义公民教育需要处理好平等与差异、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持族群的多样性,又保持国家认同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身份的角度入手,分析薇拉&#183;凯瑟小说《我的安东妮亚》中移民文化身份认同的困境:一方面,移民与本土文化的深刻联系使他们对美国主流文化的认同充满惶惑与困扰:另一方面,移民对美国主流文化的一往情深又使他们在回归本土文化时感到陌生与不安。移民身份认同危机隐现了母国文化在遭遇美国强势文化时的困境。同时也表现出凯瑟对处在边缘状态下的移民及其文化身份的敏感。  相似文献   

18.
从政治信仰破灭、丧失家园,到流亡异邦、身份和作品遭遇双重误读,昆德拉面对的始终是一个不断扩大的异质文化空间。为了弥合差异、从边缘走向中心,昆德拉努力为自我构建合法的文化身份。从对塞万提斯以来欧洲小说传统的皈依,到建构中欧文化身份以及对法国文化的依恋和守护,昆德拉一直力图在精神上回归欧洲,为自我构建合法的欧洲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9.
《扶桑》体现了移民身份带给严歌苓的文化身份认同焦虑,及由此引起的对Fantasy的关注和书写。面对身份的焦虑和困惑,身处边缘的严歌苓放弃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一个绝对的归属,进而选择寄居于文学这个超越文化藩篱的归属,并以她独具风格的写作,将个体、民族特质融合在文化属性和文化身份的寻找中。边缘的身份会引起对异质文化各种经不起现实考验的Fantasy。严歌苓运用新移民文学的创作验证、思考这些Fantasy和Fantasy破灭后对现实的回归。  相似文献   

20.
文章将以后殖民主义下的文化身份为理论基础把扎迪·史密斯的中篇小说《柬埔寨大使馆》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这部小说所体现的后殖民主题的解读与分析,综合探讨在英国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族裔群体在构建文化身份的过程中如何走出迷茫,突破身份困境,实现文化身份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