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改写理论看林纾的有意误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纾的翻译在我国翻译史上是一个特殊现象,一直以来,他的译作受到很大的争议。传统的翻译批评强调译作对原文的忠实对等。认为“林译小说”有很多误译,不忠实于原作。以翻译学文化操控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勒弗维尔的改写理论为框架来分析林纾译作中的有意误译现象,可以看出其有意误译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秦斯 《海外英语》2014,(9):139-140
小说《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为著名文体大师纳博科夫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小说,2010年该书首次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译者为谷启楠。在各类翻译中,误译现象普遍存在,在文学翻译中尤为如此。该文首先介绍了文学翻译中的误译及分类,在严复"信达雅"翻译理念关照下对有意和无意误译作出简要阐释,然后将通过比较阅读原著《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和谷启楠译本(以下简称为谷译),浅谈谷译中的无意误译现象。  相似文献   

3.
林纾被誉为“中国翻译文学之父”,其对中国翻译文学所作的贡献有目共睹。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视角,从语言、写作方法和文化三个方面探讨了林译小说中使用的归化翻译策略,发现长期以来一直遭评论家们口诛笔伐的林译小说的漏译、误译、增译等现象正是林纾为了达到自己的翻译目的所采用的归化翻译策略所致,因此应充分肯定这种翻译方式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儿童文学由于读者群体的特殊性,对其译者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译者不但要忠实原文,还必须使译作契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深受译语小读者喜爱。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时不得不抛开传统的仆人角色,进行有意误译,做出创造性叛逆。本文以儿童文学翻译大师任溶溶汉译《夏洛的网》为例,说明适度的有意误译和创造性叛逆是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5.
林纾译本《黑奴吁天录》人物改写痕迹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奴吁天录》是林纾翻译的第二本小说。因为林纾不晓外语,也从未到过国外,所以他非常依赖于其口译合作者。作为《汤姆叔叔的小屋》的第一个中文译本,译作中充满了改写的痕迹。然而就是这样一部在传统翻译理论中被认为是。不忠实”的译作却在当时中国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这是传统翻译理论无法解释的。本文将以翻译研究派的理论为基础,从文化的视角对林译小说《黑奴吁天录》进行个案分析,说明了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因素对翻译活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林译小说”中优秀译作很多,其中不少是林纾与魏易合作完成的。魏易精通外语并与林纾合作默契,林纾具备深厚的古文功底和高超的文学感知力和创作能力,二人合作打造了“林译小说”特殊的艺术魅力。林纾的成就与魏易密不可分,他们合译的“林译小说”影响深远,在中国近代文学史和翻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7.
林译小说虽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很多删减、增补、或改写等形式的误译现象,使其自问世以来受到不少非议和指责。在全球化语境下,生态翻译学为林译小说中的误译现象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路径基于此,将林译小说中的误译现象置身于当时整个翻译生态环境中进行研究,解析林纾及其口述合作者如何发挥主导作用,选择性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完成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7,(33):191-193
本论文利用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分析得出夏目漱石《心》的林少华译本的可取之处主要为用词丰富、句式灵活,不足之处为存在部分误译、漏译现象,既有符合动态对等原则之处,也有部分不符之处,可谓瑕瑜互见。但总体来说还是瑕不掩瑜。作为翻译学习者,应该积极学习林译的优点,尽量避免其不足之处,在翻译过程中始终以动态对等理论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给予译作读者以原作读者同样的阅读体验与感受。  相似文献   

9.
副文本是指封面、标题、序言、前言、注释、后记等在文本中连接读者和正文并起协调作用的中介性文本材料。译作的副文本与译者、与译本的外部生产环境和接受机制、与伪翻译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林译小说研究的有很多,但却很少有人从副文本角度来进行研究,本文将重点从序跋角度来窥探林译小说的翻译目的、翻译方法、翻译语言以及文学比较。  相似文献   

10.
关联理论是一种有关言语交际的理论,从其二次交际原理出发来探讨翻译过程中文化误译的原因,揭示了有意误译存在的必要性。译者的主体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译品的优劣,有意误译和无意误译都是译者主体性的一种体现。为使原作者的交际意图为译文读者所识别,应再现原文的最佳关联,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意误译虽不可避免,但应适度。  相似文献   

11.
论林纾“误译”的根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林纾的翻译在我国乃至世界翻译史上都是一个特殊现象,他不审西文,却凭他的古文翻译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以后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他的译本,一直以来,毁誉参半,其译本中存在的大量讹误多是倍受指摘的目标,评论家们一般把他的误译归咎于口述者或林纾本人的粗率大意。该文却指出林译小说中的许多讹误常常是林纾有意选择的结果。文章从晚清的社会及文学背景、中国的翻译传统及华夏文化的自我推崇三方面来分析他误译的根源,指出他的误绎中有很多在当时来看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误译在翻译实践中是不可避免的。有意误译是译者有意为之的一种翻译策略,是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文化角度考虑,意识形态操纵了翻译策略,译者为特定的政治立场服务而有意政治误译。文化过滤为有意误译提供了文化理据,成为原语文化被译语文化接受的有效途径。有意文化误译的手段有文化形象替换、文化信息的丢失、省译和删节。  相似文献   

13.
"林译小说"中删减、改译被后世非议甚多,其本质是在晚清这一特定接受语境中对文化缺省的补偿方式。晚清社会对陌生域外文化的渴求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持促使林译小说以这样的独特面貌出现且在当时受到大众的追捧,这揭示了林译小说所采用的补偿方式符合晚清接受语境的需求,实现了翻译实践既定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4.
宋燕  魏天睿 《英语广场》2023,(17):25-28
在文学翻译领域中,由于误译的存在,准确性与流畅性均不尽人意的译作比比皆是。翻译理论家谢天振将误译分为无意误译和有意误译两类,本文以《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李育超译本为例,对两类误译现象进行举例分析,探究误译的影响以及如何规避误译,希望译者能从中总结经验,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5.
林纾的翻译在我国乃至世界翻译史上都是一个特殊现象,他不审西文,却凭他的古文翻译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以后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译作中存在的大量讹误一直是众多评论家争论的焦点.本文认为林译小说中的多处讹误常常是林纾有意为之的结果,因此将从社会背景、林纾的口译者和赞助人三个方面分析林纾讹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忠实”翻译观一直被奉为译界的金科玉律,但文学翻译是一种涉及社会、文化以及个人主体等多种因素的跨文化转换活动,误读和误译不可避免。庞德的译作《华夏集》自问世以来就一直备受争议,译界学者对其中的误读误译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接受美学关于作品与读者关系问题的理论探讨为文学翻译研究开创了崭新的视角,更为探讨司空见惯的误读误译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有意误译"的忠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文学翻译和日常口语翻译中常见的译例,探讨了译者的有意误译这一方法的具体原因及其价值。通过对误译的分类并具体分析的语言、文化及时代背景,认为应把“有意误译”视作可供译者选择的翻译方法之一,它是译者经过谨慎考虑之后作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翻译目的是林译小说研究者关注和探讨的核心问题。林译小说前期序跋表明其译品主观意图与社会需求是一致的,它的翻译策略的选取是建立在这样一种一致性基础之上的,因而有了高质量的译品。由此不难看出译者的主观意图对译品的质量与接受性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林纾的翻译作品因其严重的漏译、误译以及删节填料屡遭批评,现代翻译界对林纾是否可以称为翻译家众说纷纭.本文从忠诚原则、诗化角度、误译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历史地位四个方面对林纾的误译进行了分析,并给予林译一个客观而积极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林纾—魏易合作翻译的"林译小说"作品中,学界历来认为林纾处于主体性地位,而魏易作为此模式的中介口述者,作用往往被忽略。借助学界研究的热点——界面研究,重新探讨林译小说中合作双方的作用和地位,认为在林纾和魏易合作翻译模式下,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林纾和魏易在林译小说中扮演着同等重要的角色,两者中的任何一方缺场,都不会有林译小说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奇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