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橘颂》是屈原早年的一篇作品。诗人以橘树为喻,表达了自己追求美好品质和理想的坚定意志。"橘"与诗人屈原的形象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体现了诗人屈原忠于楚国,至死不渝的精神,体现了诗人高洁的人格形象等。  相似文献   

2.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因此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文艺界曾一致决议定这一天为“诗人节”。除了屈原,世界上恐怕还没有哪一位诗人,拥有属于自己的如此隆重的节日,更没有哪一位诗人,历经两千多年,受到全国百姓如此隆重的祭奠。屈原,不但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骄傲。世界和平理事会1953年还把大诗人屈原列为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相似文献   

3.
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但是,诗人毕竟与政治家不同。该文从屈原内政、外交方面的业绩、作为政治家的知人之智、所谓美政理想及其个人性格方面的弱点诸方面,论证了屈原不是一个政治家。  相似文献   

4.
作为民族文化传统的英雄形象,屈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语境下,受到广大知识分子的热烈纪念.1930年代日寇入侵后愈发严峻的国家受难处境,促使人们重新识别、唤醒和激活了屈原在民族国家层面上的伟岸角色,并开启了新一轮的屈原纪念热潮.随着"诗人节"的设立,1940年代的屈原纪念被纳入比较统一的轨道,此时的屈原纪念进一步上升为宣扬爱国诗人的屈原形象,为民族抗战提供强劲的精神策励.其中,通过屈原纪念,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家文人们还对关怀社会的创作视野和刚强不屈、富有战斗力的艺术风格予以重点张扬.抗日战争结束后,爱国诗人的屈原形象逐渐隐退,人民诗人的屈原形象则取而代之.相应的,从形式和内容两个维度来询唤"人民诗人"和"人民诗歌",便成为解放战争时期屈原纪念在文学层面上的反映.萃取人民诗人的屈原形象,最终被征用来为"人民革命"提供了道义性的支持力量.前后迥异的屈原纪念策略和屈原形象是"新环境"与"新目的"联手调整"旧用途"的一个范例,是战争语境下文学发展诉求的镜像式呈现,更是各种现实力量对特定传统资源进行召唤、形塑与征用的纪念策略的表征.  相似文献   

5.
屈原孤独情结缘于屈原遭贬并在长期的贬谪中生成。是屈原贬谪情结的核心。诗人以神话思维方式,运用诗意独白、寓景于情、梦幻神游、隐喻象征等多种手法抒写内心的贬谪之痛,这种思维方式的运用与诗人所生活的楚地盛行巫风、巫文化氛围浓郁有关。孤独情结迫使诗人进行审美创造活动;在艺术表现中,诗人的孤独情结被转换成诗歌审美意象并上升到艺术的审美境界中,孤独情结因此而得以宣泄。  相似文献   

6.
李白是我国诗歌史上最优秀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不但才思敏捷,而且注重对前代优秀文学传统广泛学习和借鉴,尤其是对浪漫主义大诗人屈原的接受对其诗歌创作影响甚大,本文将从李白对屈原的评价、对屈骚创作精神与艺术特色的学习与借鉴等方面详细探讨李白对屈原的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7.
《离骚》是屈原用生命凝铸成的不朽诗篇,诗人一生的奋斗,追求和抗争、诗人的喜怒哀乐全部浓缩在这近四百行诗句中,本文试图由此而控求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那不懈追求的一生和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8.
屈原是政治家,也是误入官场的诗人和艺术家。社会角色的错位,使得屈原的政治抱负与政治智商不平衡、政治主见与诗人个性不兼容、政治义务和文化使命难取舍,这也就注定他的人生必有一个极其悲壮惨烈的尾声。  相似文献   

9.
陆游与屈原是我国古代两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屈原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 ,以自己的生命熔铸成不朽的爱国诗篇 ,激励着后人 ,陆游继承了其爱国思想并加以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关于屈原的身份、思想及地位 ,历来颇有争论。有的人贬低屈原 ,说他是“文学弄臣” ;有的人虽认为屈原是“爱国诗人” ,但给他戴上“忠君爱国”的帽子。对这两种观点 ,闻一多都持异议。闻一多从屈原的身份、思想以及他的《离骚》等作品的形式和内容 ,充分论证了屈原是“真正的人民诗人” ;同时 ,他用新观念和新方法对《楚辞》作了别开生面的研究 ,提高了一个时代的《楚辞》研究的新水平 ,其贡献特别重大  相似文献   

11.
屈宋——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和宋玉的并称。屈原是骚体的开创者,中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宋玉略后于屈原,也是有名的辞赋作家,但成就远不及屈原。枚马——汉辞赋有枚乘、司马相如的并称。枚、马两人都是汉代前  相似文献   

12.
威廉·布莱克和屈原是英国和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布莱克的预言诗深奥难懂,屈原的诗谲绮深远,两位诗人在作品中创作了大量的神话意象。浪漫主义文学惯于借民族文化中的传统神话意象来寄托理想和情感,而神话意象则是作品艺术内涵的容器。因此,该文将对布莱克《四天神》和屈原《远游》中的神话意象进行比较研究,旨在丰富布莱克和屈原的研究视角,也希望在一定程度上为两位诗人的研究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3.
<正>(1)汉魏时代,知道屈原是诗人的人不多,但每人都知道屈原是一个在政治上不能见容于楚国的忠直之臣,他所以为诗人,只是在无可奈何中"援天引圣,以自证明"而已。所以提起屈原,"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清高第一,文采第二。晋宋而后,直至明清,屈原虽然始终是一个未曾过时  相似文献   

14.
“美政”就是屈原理想中的完美政治,它包括诗人的一切政治主张,如振兴楚国、统一天下,以民为本、施行德政,斥逐奸佞、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依法治国等等。它是屈原毕生的追求,也是诗人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5.
屈原作品所表现的死亡意境,是诗人死亡观的艺术体现,是诗人人格境界的艺术转化,它蕴含着诗人对死亡的独特理解与阐释。诗人的死亡观既受孔子、孟子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又有庄子死亡观的渗透。屈原对于以死殉节的坚定选择是儒家“内圣外王”、道家“无待而游”人格境界的双重体现。  相似文献   

16.
《九章》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各篇都是屈原生活经历或思想经历的一部分,倾诉着诗人一个又一个思想斗争阶段的希望、焦虑和苦痛.我试图通过对《九章》思想的分析,探讨屈原生命意识破灭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7.
关于《卜居》、《渔父》的作者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是屈原自作,有人认为非屈原所作。本文主要从文本出发,分析两文在感情倾向上对屈原有善意的调侃的成分,不类于屈原的其它作品。得出“《卜居》、《渔父》非屈原所自作,而是战国末期荆楚一带熟悉屈原,具有隐逸思想的诗人所作”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屈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源头之一,也是民族性格的原型之一。屈原作为中国最早的大诗人,已为历代学者所公认,但至今还笼罩着一圈神秘云雾,尚有人怀疑他的存在和他那特具魅力的诗歌的真伪。历代研究屈原及其作品的人不计其数,从汉代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到今人林庚《民族诗人屈原传》,对传承以屈原为代表的文化精神作出了宝贵贡献。中华民族被认为是没有创造过大型史诗的民族,近十年来也有不少有志之士在自觉地写作自  相似文献   

19.
屈原与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自古家家包粽子吃,户户挂菖蒲剑,人人喝雄黄酒,然后看赛龙舟。相传这些民俗都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来。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代楚国人,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大诗人,被世界和  相似文献   

20.
在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中,《天问》是最难读的,其中有诗人的天才气质原因,也与当时的语言环境和神话运用有关,后两点是我们理解屈原作品的重要途径,在一些难点上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