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燕 《天中学刊》2009,24(4):80-83
隋唐系列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并继承了先秦复仇文化,主要表现为隋唐系列小说描写的各种复仇故事并未突破先秦时期的复仇类型,也可以从先秦复仇文化里找到事实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转型期乡村治理的社会情绪基础:概念、类型及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治理是通过解决乡村面临的问题,实现乡村的稳定和发展的动态活动过程。乡村治理有一定的社会情绪基础和背景。要全面深入分析和理解当下乡村治理的现实,就不得不深入分析其内隐的社会情绪。村庄是乡村治理的对象和基本单元,村庄主要社会群体的社会情绪即是乡村治理的社会情绪基础。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村庄会表现出不尽相同的社会情绪。异向社会情绪在中国乡村的蔓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骆驼俑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也是丝绸之路的象征。文章对京都长安地区与陪都洛阳地区的出土驼俑进行了考古类型学研究。整体来说,这两地区的骆驼俑不仅在形制上差异很大,洛阳地区的骆驼俑在制作工艺上也远不及长安地区。究其原因,除了长安地处西方,更易接近外来文明外,更重要的原因是,长安作为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吸引了世界各国使臣纷纷来朝,这一点是作为东都的洛阳不可比的。骆驼俑是唐代中小型富人墓的常见随葬品,是唐代经济繁荣、政治开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产物,特别是两京地区的骆驼俑,有利于我们还原当时的社会面貌,为研究唐朝西域地区社会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4.
隋唐五代时,亲邻关系与社会经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乡里组织对于政府赋役征调的作用,亲邻间的经 济互助以及田宅产权让渡中于亲邻权利的考虑,都说明亲邻关系在隋唐五代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隋唐 五代亲邻关系对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不仅波及后世,也是宗法关系影响中古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5.
隋唐大运河的开通不仅使汴宋地区城市规模逐渐扩大,人口迅速增长,而且促进了汴宋地区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大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唐代大运河的流经,也就没有后来北宋东京开封的繁华。但事物都有两面性,大运河也有对该地区的不利之处。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同时也导致大量乡村学校急剧消失,这对乡村社会造成了一系列的影响与冲击。政府应该进行有效的针对性作为,把学校大幅度减少对乡村社会的影响和冲击降到最低限度,这是学校布局调整政策执行过程中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期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隔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改变了乡村社会的社会结构以及乡村人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乡村学校教育在组织管理、课程与教学方面与乡村社会形成隔离;乡村人口流动以及社会环境变化导致乡村家庭文化传递功能削弱;现代电视媒体在乡村社会普及阻碍儿童对乡村生活的体验,这些因素导致乡村儿童与乡村社会逐渐呈现出一种隔离状态。这将不利于乡村儿童的健康成长与乡村社会的良性发展。因此,需要人们对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的关系进行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8.
隋唐五代相术流行,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个由专业的相工、术士和爱好相术的文士、官吏等共同组成的相工群体,他们以为人占相论命的方式,参与和影响着当时的社会生活。考察这一独特群体的身份、地位、组成与活动情况,可为全面认识隋唐五代社会,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梳理了隋唐史矾究的成果,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从方法论方面,思考了隋唐史研究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0.
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信阳地处大别山区、淮河中上游两岸,位于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和文化过渡带上,信阳乡村文化有着鲜明的多样性、包容性、地域性、过渡性等特征,具有"豫南楚风"文化气韵。信阳乡村文化"写实"与"写意"并存、冲突与融合共生。挖掘乡村文化内在价值、重构乡村文化自信,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打响乡村文化品牌,深入拓展传播媒介、建立多维联动传播机制,对有效开发信阳乡村文化资源,助推信阳乡村振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康衡 《新高考》2006,(10):33-35
【考点指津】1.理解隋唐有关政治经济制度的联系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创立,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而隋唐科举制度的创新又是对中央集权官僚机构的重要补充,通过实行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僚机构较高效率地运转。在均田制的基础上,隋唐创立了租庸调制,但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之风日盛,租庸调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而瓦解,为了增加政府收入,改变原有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乡村社会结构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逐渐进入重大转型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工的出现、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农村城镇建设等新事物、新现象的出现,为乡村社会从封闭到开放、从同质单一性社会到异质多样性社会的过渡和转变带来了动力和契机,乡村社会结构开始从传统向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社会转型视角,系统分析经济失范、社交失范、文化失范对乡村女性宗教信仰的深刻影响。揭示经济失范是乡村女性信教的外在诱因;社交失范是乡村女性信教的助力剂;文化失范是乡村女性信教的内在诱因。  相似文献   

14.
农村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焦点问题,亦是二十世纪以来有政治头脑的中国人,乃至中国历史政权始终关怀并力图解决的主要问题,由此也显示了该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及其解决过程中所遭遇的巨大窒碍,本文以《借贷关系与乡村变动》一书为入口,考察本世纪前半期中国乡村社会演变的基本走势,探索本问题研究的可操作性理论模式,而前者仅是前提,后者则是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个体化社会下中国乡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体化社会背景下,中国乡村社区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社会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农村公共管理面临挑战;人口迁移与流动成为常态,乡村社区由熟人社会变为半熟人社会;维系农村社会的传统价值体系瓦解,乡村文化呈荒漠化;乡村家庭赡养与教育功能弱化,隔代养育成为“常态”.随着这一系列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各级政府对待乡村学前教育的政策已逐渐由“市场主导”向“政府主导”回归;乡村幼教机构的增多在给予乡村家庭更多学前教育选择机会的同时,也带来恶性的价格竞争,加之乡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因经济收入低下而极其不稳定、“逆向选择”现象普遍,致使乡村学前教育面临着严峻的质量挑战.政府在主导乡村学前教育发展时必须在扩大教育机会的同时保障基本的教育质量,加强乡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规范乡村幼教机构办园行为.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佛教在隋唐时期迅速勃兴,作为这个时期社会历史和化发展的结果,佛教广泛地影响着隋唐及以后中国的政治、社会、学、艺术、哲学甚至于生活观念等诸多方面,这是对中国儒学思想影响的社会基础。借鉴本土的儒学“心性论”,佛学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丰富了中国古代儒学思想,其中禅宗的思想对中国儒学的影响最为深刻。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论述了我国隋唐时期在音乐方面取得的一些成就以及这一时期的许多珍贵资料在日本的良好保存、流传,阐述了日本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在联系,强调要加强中国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8.
运用社会学、预测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采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基础上,联系我国社会体育发展规律和特点,观察、研究分析我国未来社会体育类型发展趋势并做了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认为乡村教师应该负有改造社会的责任,他提出“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的灵魂”。本文对陶行知的乡村教师作为社会改造者的角色建立、必备素质以及改造途径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过去对废除科举制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其是否有利于清季政治改革这一层面,较少从社会结构变迁的角度观察问题,尤其缺少从乡村社会演变的角度来考查科举废除的影响。基于社会史的方法和理论分析科举制的废除对乡村社会的消极影响,如乡村社会精英——士绅阶层的消失及由此造成的社会整合能力的削弱,乡村社会治理与发展的受阻,乡村社会文化生态平衡的破坏,乡村教育的衰败,城乡之间逐渐分离等,客观而深入地探讨和评价科举制度废除后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