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学说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级,分别是:生理、安全、情感和归属感、尊重以及自我实现。以此为理论依据,对以英美文化为背景的电影中,发生在具有非对等权势关系主体间的冲突性话语进行定性研究,可以揭示出此类冲突性话语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当具有非对等权势的交际主体意识到自我的需求未能得到满足时,就会以话语为手段进行抗争,冲突性话语往往会伴随发生。  相似文献   

2.
师生冲突性话语是言语冲突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存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机构性话语冲突。高中课堂教学环境下,一方处于传统的高权势地位,一方处于好面子的青春期,当"权势"与"面子"相撞,冲突性话语则油然而生。本文以高中课堂教学中师生冲突性话语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产生的过程及原因,并提出预防建议,为构建健康和谐的高中师生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3,(61):73-74
在人际交往中,冲突性话语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本文在介绍冲突性话语研究背景的基础上,首先定义冲突性话语,其次简单介绍了冲突性话语各个话步的语言表现形式,最后以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中的冲突性话语为语料,根据Vershueren(1999)的语言顺应论,指出交际者的冲突性话语是顺应了一定语境因素的。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普遍联系和矛盾中不断变化和发展。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也难免会发生矛盾和冲突,而冲突或冲突性话语往往会阻碍交际的顺利进行,因而充分地了解冲突或冲突性话语,分析其内在运作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为冲突性话语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根据该理论,冲突性话语是冲突双方语力博弈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是冲突双方模因域相互竞争的体现,它充分反映了模因在冲突性话语中的动态竞争性特点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冲突性话语是人际交往中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是言语分析研究的典型问题之一。以冲突性话语为研究对象,以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冲突性话语为语料来源,采用文献研究法、归纳分析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全面细致地分析和描绘冲突性话语的开始形式、发展形式和结束形式,同时对林黛玉的冲突话语进行语用学研究与分析,并归纳冲突性话语在言语交际活动和文学作品中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6.
冲突性话语是一种普遍而又复杂的语言现象,且频繁地发生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以《摩登家庭》中亲子冲突性话语为语料,基于语言顺应论,从社交世界、心理世界两个维度分析了冲突性话语的动态顺应性特征,探究了冲突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冲突性话语是一种普遍而又复杂的语言现象,且频繁地发生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以《摩登家庭》中亲子冲突性话语为语料,基于语言顺应论,从社交世界、心理世界两个维度分析了冲突性话语的动态顺应性特征,探究了冲突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将维索尔伦的顺应论应用于对莫言的长篇小说《蛙》中人物对话的分析,认为《蛙》人物对话中的非真实性话语可分为关系目标型与手段目标型,并分别列举实例证明。同时,本文认为维索尔伦的顺应论可以用来解释《蛙》中人物选择不同类型非真实性话语的原因,提出非真实性话语事实上是人们的语言选择与动态的交际语境相互顺应的结果,并以实例说明人物是出于顺应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质世界的需要而选择了非真实性话语作为语用策略。  相似文献   

9.
冲突话语是言语行为理论中重要的一部分,本文借助《来来往往》这部小说,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对冲突话语进行分析,具体有分析冲突性话语的语言形式;并借助Verschueren(1999)的语言顺应论,发现冲突性话语是交际者在顺应语境的条件下,为实现交际意图而对语言进行自主选择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还探讨了冲突性话语是如何产生的.  相似文献   

10.
为营造主体间性的教学场域,对教师及学生的课堂话语权进行了研究。针对话语权势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超脱二元对立的主体性思维、营造充盈意义建构的课堂氛围的话语权势消解策略,以建构一种对话性的主体间性教学场域。宏观层面上,建构主体间性教学场域需要由教师主导,多主体协同参与,在各主体间的平等对话中探索同等关系的最大边界,保障主体间性教学场域的持续良性发展。微观层面上,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论述了主体间性教学场域的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11.
都艳飞 《考试周刊》2014,(91):21-22
本文以Verschuren语用顺应论为框架,从交际语境顺应的角度对简·奥斯汀作品中的人物间反讽话语进行动态的研究,从而探求奥斯汀反讽话语的选择与社会、文化、社会语境等因素的密切关系,以及对话反讽在奥斯汀作品中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12.
以Culpeper的不礼貌策略为理论框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英剧《唐顿庄园》中非平等权势间的不礼貌言语进行语用分析,旨在深入探讨不礼貌言语及其在交际语境中的功能,以及不礼貌策略选择与交际者权势的关系。研究表明,高权势者多使用更为直截了当的不礼貌策略彰显权势差异,低权势者则采用更为间接的不礼貌策略来争夺动态权势,限制对方权势。不礼貌言语策略的选择与阐述须将交际目的、语境及特定社会因素(权势关系)考虑在内。  相似文献   

13.
《围城》中非真实性话语的顺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真实性话语作为一种语用策略,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运用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对《围城》中的非真实性话语进行语用分析,结果表明:非真实性话语是人们的语言选择与其交际语境相互顺应的结果。然而,由于顺应过程的动态性,非真实性话语的顺应效果并非总是尽如人意。说话人只有根据交际语境的动态变化,有意识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实现其交际目的,并在交际情境中表现得体。  相似文献   

14.
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研究《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集中探讨其中使用频率极高的"君子"、"小人"等称呼语的英译。采用同项比较法,对比《论语》四种英译本中对于"君子"、"小人"的不同译法,从而得出典籍文化负载词的相关翻译方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