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郏县方言表音字"圪"与词根可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象声词等类型的圪头词。本文先简介郏县方言"圪"的使用情况,再通过对郏县晋语两方言"圪"用法的比较,考察两者异同,并探究郏方言圪与晋语圪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2.
韩东 《语文知识》2011,(2):78-80
本文主要对山西盂县方言中"圪"字进行研究。盂县方言中的"圪"字一般情况下不具有词汇意义,主要起表音作用,可以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和拟声词。"圪"作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和拟声词词头时有其各自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亭立 《文教资料》2012,(13):29-31
在山西灵石方言中,"圪"字的用法十分丰富:"圪"字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可以构成名词、形容词、动词、量词、拟声词等,每种词性下"圪"字词还有多种组成格式;"圪"字不仅可以做前缀,还可以做中缀;"圪"字词表现出很浓的口语色彩和方言色彩。本文主要对灵石方言中的"圪"字词进行整理和分类,对其语体色彩作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圪"字在武乡方言中运用频繁,它以极强的构词能力组成一批"圪"字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量词、象声词等。其中,由"圪"字组成的动词大多为双音节,形容词大多为多音节,表达丰富多样。"圪"字作为一个构词要素它不能单独成词,也不能独立运用,位于词头或嵌于词之间以增强表达能力。文章就《汉语方言大词典》未见条目及词条虽已列目,但在武乡方言中有不同意义的"圪"字词作一汇释,并且对武乡方言中"圪"字词的特点作简要分析,以期对日后晋语中"圪"字词的研究提供部分翔实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现今学术界对晋方言区"圪"字词研究现状之上,并结合对母语陕北方言的熟悉,对其作了性质方面的再思考,尤其是对"圪"字词研究范围的限定和"圪"字词中"圪"的作用的发现,确定"圪"在方言中是一个词缀,并试从多方面指出"圪"字在方言词汇中仅起表音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水方言中的“圪”是很有特色的一个字,“圪”字的使用频率很高.本文对文水方言中的“圪”字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从“圪”字的读音、意义、本字以及由“圪”组成的词类、“圪”的形式、性质、产生的原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应县方言隶属山西晋语区,最典型的语音特征就是入声字的广泛使用,这些入声字中最活跃且能产性最高的要数收喉塞音尾的"圪"[k?]字。"圪"与其它语素相结合,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和拟声词等。本文从基式与变式构词两方面,对应县方言圪头词的结构类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应县方言中,圪头词中"圪"字的附加意义呈弱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圪”字作为词缀普遍存在于山西各个方言中,在长治方言中也使用较多。本文根据长治方言的语料对“圪”进行了分类,可以更清晰地认清“圪”的用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系山西大同方言的单点性研究,主要描述大同方言中动词与普通话动词的不同的构词特点和语法特点。例如在大同方言中的实词系统中特殊的分音词构词形式和大同方言动词中"圪A"的构词形式等。  相似文献   

10.
“圪”在怀远方言里有较为广泛的运用,可以兼作词缀和不表义入声音节。怀远方言中的“圪”与晋语中的“圪”相比语音用字相近,语法构词相似,语义表达相通。两种方言在“圪”字使用上的相似性应该为历史移民所致。  相似文献   

11.
"圪"在怀远方言里有较为广泛的运用,可以兼作词缀和不表义入声音节。怀远方言中的"圪"与晋语中的"圪"相比语音用字相近,语法构词相似,语义表达相通。两种方言在"圪"字使用上的相似性应该为历史移民所致。  相似文献   

12.
圪字在武乡方言中运用频繁,它以极强的构词能力组成一批圪字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量词、象声词等。其中,由圪字组成的动词大多为双音节,形容词大多为多音节,表达丰富多样。圪字作为一个构词要素它不能单独成词,也不能独立运用,位于词头或嵌于词之间以增强表达能力。文章就《汉语方言大词典》未见条目及词条虽已列目,但在武乡方言中有不同意义的圪字词作一汇释,并且对武乡方言中圪字词的特点作简要分析,以期对日后晋语中圪字词的研究提供部分翔实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近几十年来晋语方言中"圪"的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从"圪"的读音、意义、本字、来源以及由"圪"组成的词类和"圪"的性质等方面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期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细致地研究"圪"以及与之相关的语言现象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在太原方言中,带"圪[k??]"的词语及其变式广泛存在,"圪"的构词形式繁杂,"圪"的运用是太原方言最突出的特征之一。通过对太原方言中含"圪"字的结构以及在"圪A"结构的基础上衍生的各种变式分类进行周遍的描写,发现"圪"作为词缀,无论在词义上还是在结构上都不断地弱化,甚至完全虚化。"圪"字经历了由表义的有效"构词成分到"不表义的无效构词成分这一虚化过程。可见,"圪"在太原方言中具有极高的构词类化性与能产性。  相似文献   

15.
简析《山西文水话"圪"字小集》中部分圪字头词,同时小集了部分文水方言圪字头词.  相似文献   

16.
阳城方言属于晋语区山西晋东南方言中的一个地点方言,同普通话相比,阳城方言有不少自己的特色,文章试图对阳城方言中一个极为活跃的语言成分"圪"进行描写和研究,以期说明阳城方言中"圪"的特点."圪"是个入声字,基本用法是作词头或词嵌;可以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象声词等.  相似文献   

17.
一、造字法 --什么叫"存音字"? 存音字是由表音的声旁和既不表音也不表意的部件(记号)组成的合体字,也就是"音存形废"的合体字.  相似文献   

18.
晋语圪头词流变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述“晋语”这一概念,指的是山西、陕西、内蒙、河南、河北等地保留[?]尾入声韵的方言。“圪头词”指以“圪”打头的词。“圪”音[ke?],共有圪、扢、纥、疙、矻、虼、忔、屹、肐、仡、旯、咯、胳、阁、砢等十数种写法。圪头词的普遍存在,是晋语方言词汇、语法的主要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19.
分音词是阳城方言中的一大特色。以阳城方言中西南乡话的城关话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归纳分音词的语音特点,发现其第二个音节都以[l]作声母,所以阳城方言的分音词即“嵌l词”。再者,对分音词与“圪”头词进行比较,对阳城方言分音词的发展作简要探究,以期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许多有志于用海南方言创作文学艺术作品之士,一下笔往往就遇到"有音无字"这只"拦路虎"。《〈海南音字典〉增补刍议》正是为了减少这一苦衷而作的尝试。《〈海南音字典〉增补刍议》内容有两部分:一是《海南音字典》所无的字(58字);二是《海南音字典》有此字无此音义的字(39字)。增补共九十七个单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