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库切的小说《耻》以南非殖民生活和冲突为背景,揭露了黑人和白人之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主人公卢里态度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卢里对狗的态度的变化,卢里和露西之间关系的变化,卢里和佩特鲁斯之间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解读《耻》中的歌剧与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库切的小说《耻》中,主人公卢里一直想创作歌剧借以思考两性间的关系;在作品后半部,卢里又把大部分时间消耗在动物诊所。歌剧和狗几乎耗尽卢里所有的精力,也占据作品相当大的篇幅,这对惜墨如金的库切而言似乎是令人费解的。本文作者认为艺术和动物在本质上是卢里新条件下的生存基础,是在个体与时代的困境中寻找的突破路径,是文学家库切为后殖民时代的南非开出的疗救药方。  相似文献   

3.
《耻》描述了一个52岁的南非白人教授卢里因与一个女学生的艳遇而被逐出了学术界。小说中,卢里的浪漫主义情怀始终贯穿全文。本文将从卢里的浪漫主义情结作为突破口以揭示后殖民文化语境下白人在南非这样的第三世界的生存现状及处境。  相似文献   

4.
动物在库切的小说《耻》中扮演着重要地位。“耻”不仅涉及人类社会,而且笼罩于小说中的动物。库切使用大量的动物隐喻以展示主人公卢里的“动物性”,并通过动物的遭遇折射卢里的命运,反映“耻”的主题。该文从动物批评研究的角度,探索动物在《耻》中的文化功能,研究动物与卢里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库切在《耻》中展示了南非白人卢里从幻想到现实,从冷漠到怜悯,从对抗到对话的转变。卢里多重身份的发展和蜕变,表现出库切赋予小说人物身上的对于实现消解父权中心、现代人重塑自我身份、人道主义复苏以及前白人殖民者与后殖民时期殖民地人民的对话与联接的诸多理想的追寻。  相似文献   

6.
以后殖民主义为理论视角,通过细读库切小说<耻>中反复出现的歌剧、狗、噩梦和枪等意象,分析文本中所蕴含的丰富寓意和政治话语.歌剧<拜伦在意大利))其实是卢里自身生活的写照:在象征已逝殖民者权威的流浪狗身上,卢里父女以不同的方式寻找到了自我身份的认同;血淋淋的噩梦反映的不仅是身体的创伤,更是无力抵抗的受害者无法抹去的心理阴影;未鸣的枪则暗示了殖民者最后依靠的消逝.  相似文献   

7.
在《耻》这部作品中,库切对后种族隔离时代的南非社会投去了关切的目光。首先,小说中卢里在凝视动物客体时主观地赋予了动物羞耻的情感,但凝视也使卢里注意到人类与动物在衰老与死亡之下存在共同的羞耻,由此促成了他与动物之间的共情。其次,衰老所带来的羞耻颠覆了男性主体对女性客体的凝视,以露茜为代表的年轻女性勇于反抗传统权力关系,对男性投以具有压迫感的凝视。最后,小说中黑人的凝视摧毁了白人的自我,他者凝视所带来的羞耻最终导致自我行为意义的失序。  相似文献   

8.
陈凡 《现代语文》2007,(3):72-74
本文通过分析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的代表作《耻》的叙事结构,揭示小说主人公卢里这一白人殖民者后裔在南非遭遇的种种冲突的本质是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二元对立的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的外在表现,进而得出这部小说是对殖民主义“篡越”行为的批判,对文明之间和平共处的信念。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莫里斯·卢里的《夜晚的灯塔》所描绘的谢普斯一家的悲剧的分析,来显示犹太人们的坎坷生涯以及他们的不懈的努力,昭示了普通人们的悲剧性命运,揭示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普通人们依然无路可走,无望可求的状况。  相似文献   

10.
南非作家库切的小说《耻》描述了一名白人教授卢里与女儿在南非的生活及遭遇。作品《耻》中的黑人和白人的地位发生了转变,白人不再拥有奴役和支配黑人的权利,反而在黑人的袭击下,以主人公为代表的白人无力反击。小说体现了压迫黑人的历史已被颠覆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徐志鹏 《文教资料》2008,(21):29-30
库切的小说<耻>揭示了南非正在变革中的种族冲突.主要是白人和黑人,从前的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的冲突.突出表现了白人在这一变革中所受到的冲击,并试图在主人公卢里的女儿露茜身上找到解决的办法,让她作为一个25岁的年轻女性来承担并化解这个冲突.  相似文献   

12.
尴尬易感性被认为是一种尴尬体验的能力,对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倾向具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103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探讨尴尬易感性与亲社会行为倾向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尴尬易感性在性别和年龄上均不存在显著;(2)尴尬易感性与亲社会行为倾向存在显著正相关,尴尬易感性高则亲社会行为倾向高,反之,则低;(3)尴尬易感性对亲社会倾向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尴尬易感性越高的个体会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3.
《耻》是南非作家库切(J.M.Coetzee)的作品。作为南非著名作家,库切作品多次涉及复杂的种族、社会和个人伦理问题,深刻探讨了后殖民主义和种族关系等主题。他以其深刻洞察力和文学才华在国际文坛上活跃,并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耻》这部作品使库切在1999年第二次获得布克奖,成为历史上首位两次获得该奖项的作家。故事的主人公卢里因个人放荡的行为导致了家庭伦理、性爱伦理和社会伦理的错位。本文从分析“男性气质”的概念开始,结合南非社会变革的大环境,探讨这种层层伦理错位如何导致卢里失去了大学教授的职位,进而白人男性的种族优越感消失,造成社会阶层的下降,父亲角色认同失败,并最终导致其整体男性气质的缺失和悲剧色彩浓厚的个人命运。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一线语文教师承受的尴尬处境有网络的尴尬、文本的尴尬、作文的尴尬、公开课的尴尬。语文教师要突破这种尴尬必须要强化语文积累、注重感性学习等新课程意识。  相似文献   

15.
尴尬作为一种自我意识情绪,同羞耻、内疚和自豪等一样是在自我意识出现以后产生的独立情绪。早期理论认为尴尬会破坏社交行为,近年来相反的观点成为主导,即尴尬情绪是适应性的表现,是一种亲社会信号的显示。本研究旨在考察不同程度的尴尬情绪体验是否对个体的亲社会倾向产生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一线语文教师承受的尴尬处境有网络的尴尬、文本的尴尬、作文的尴尬、公开课的尴尬.语文教师要突破这种尴尬必须要强化语文积累、注重感性学习等新课程意识.  相似文献   

17.
对教师而言,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尴尬”,自己本能的解脱是对“尴尬”的第一反应,但若能与学生共同探索和解脱“尴尬”,那其不是一次很好的研究性学习?下面是我在高三复习时和学生一次冲破课堂“尴尬”的研究性学习课.  相似文献   

18.
孙洪梅 《海外英语》2013,(19):190-191
《耻》是南非著名作家库切的代表作,这是一部以南非后种族隔离时代为背景的作品,通过讲述一对白人父女在南非的生活与遭遇以及遇到的耻辱,深刻反思了后殖民时期的南非该何去何从。不同于以往评论家对库切作品的后殖民解读,论文将焦点放在动物议题上,试图深刻探讨主人公卢里与动物的关系——从蔑视动物到与动物和谐相处,甚至最终成为动物的一员,从而说明人类的最终归宿是尊重动物,关怀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回归本性。在与动物的亲近中,完成对自我的体认。  相似文献   

19.
尴尬情绪是个体因处于公众注意焦点、失言或棘手情境时,而产生的一种别扭、紧张、懊恼、难为情、不知所措的情绪体验。目前有关尴尬情绪的研究,生理方面主要包括尴尬情绪的生理反应和面部表情;认知方面主要包括尴尬情绪的诱因、尴尬情绪识别及其影响因素;行为方面主要涉及尴尬情绪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但现有理论和研究仍不足以解释尴尬情绪的内在机制,未来可注重从生命全程观和特殊人群的角度研究个体尴尬情绪的发展,并关注探究个体对尴尬情绪的理解,同时进一步考察不同类型尴尬情绪在不同情境下对个体行为尤其是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20.
在后殖民主义文学的研究中,"属下"是颇为重要的一个概念。在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的《耻》中,曾经的白人统治者卢里和露西逐渐边缘化,沦为了属下。笔者试图从属下角度解读库切的《耻》,同时,剖析曾经的殖民者沦为属下的历史原因和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