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阐述了品牌战略与高校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关系,探讨了品牌视角下的高校国家工程实验室教学模式改革问题,提出通过核心识别、延伸识别、品牌定位、传播工具4个要素构建实验室品牌传播战略模型。在品牌战略视角下,高校国家工程实验室应在品牌定位、品牌文化、品牌传播、品牌创新、品牌国际化等方面探索适应工程教育发展的改革方向与内容。  相似文献   

2.
打造世界妈祖文化品牌的传播策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妈祖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内涵、符号体系、影响性等方面都具备了品牌文化的要素。客观分析了妈祖文化品牌传播现状,认为妈祖文化品牌价值和影响力还没有得到扩张,主要是在传播CIS系统、传播范围、传播定位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为了让妈祖文化品牌走向世界,进一步增强妈祖文化品牌传播的效果,提出应该统一标识系统、积极开展公关活动、注重营造品牌关系、采取整合营销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3.
认为MBA教育项目在中国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其中,品牌建设和品牌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MBA项目品牌传播对象的不同,从培养方、接受方和消化方三个方面分析了品牌传播内容、方式和策略的差异,指出了我国MBA项目在品牌传播方面所面临的传播意识不够和面向教师传播两大方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SONYPS、APPLE、QQ的商业成功为例探讨了用户体验和服务对品牌传播设计的意义.分别从四个方面阐述:用户体验和服务的基础是品牌文化的塑造;良好的用户体验和服务产生互动性和情感性决定品牌传播的深度;人性化的用户体验是品牌传播持续发展的关键;完美的视觉表现提高用户体验和服务的效果与质量.  相似文献   

5.
品牌跨文化传播中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牌是个经济事物,但也是个文化事物.从人文精神的角度看品牌,它是有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的,而赋予品牌这些人格特质的就是品牌赖以生存的母体文化.品牌以文化方式进行传播其首要问题就是要有一个文化身份的定位,这个定位过程实质上是对品牌自身文化之人文精神的厘清与深挖过程.就中国的本土品牌来说,文化身份的定位受到中国文化观念中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影响,而这些也恰恰体现了人文精神对于品牌跨文化传播的决定作用.整体来看,人文精神是品牌跨文化传播中一个重要的核心问题,它不但能够形成品牌所特有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而且还决定着品牌传播的具体形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借助企业品牌关系理论体系,界定了职业教育品牌关系的基本范畴。职业教育品牌关系是职业教育品牌形象和教育消费者品牌态度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从承诺、满意、信任三方面衡量职业教育品牌质量,并从塑造品牌形象、改变品牌态度和形成心理契约方面指出了提高品牌质量的途径。品牌关系缺乏维护会被破坏,需要从严格履行承诺、降低消费者期望和增加活动方面进行维护。  相似文献   

7.
学校品牌的话题经久不衰,任何一所学校都希望自己有对外叫得响的品牌。品牌学校,应该是被社会公认的,经得住历史考验,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的育人场所,能培养出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包括科学素养)的学生。我们尤其要看重品牌中的。文化”二字,这是由学校教育的本质和教育功能决定的。教育的功能中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文化功能即指教育继承、传播和发扬人类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区教育学习品牌是提升社区教育辐射力的必然选择,也是社区教育深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由于当前对社区教育的认识不充分、管理欠完善、内容缺特色,导致社区教育学习品牌的普遍缺失。社区教育学习品牌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具备强有力的条件保障、特色的定位、优质的"产品"基础、有效的传播推广策略以及科学的管理机制。余姚社区教育学院"四先贤文化"学习品牌建设的实践,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在教育传播视野中,华文教育是一种传播过程。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学生和华文教师是影响华文教育效果的基本因素。本文论述了华文教育传播过程中的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华文教育资源建设及其共享机制和教师信息素养等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0.
广告学专业是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培养学生的实际策划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是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本文基于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机制的构筑,分析了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作为一种实践、交流机制,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并将大广赛作为个案研究对象,探索"大广赛"与人才培养、专业教学改革、企业品牌传播等方面的深层次关系。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品牌传播理论。品牌传播被提升到战略角度,传统广告将被整合营销传播所代替。传播计划应该是一个零基准计划,并需要建立起一个跨职能的品牌传播小组,使企业的品牌传播可以由上而下进行,同时要建立起自己的资料库,加强与传播代理商、顾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创建高等职业教育品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在于创建高等职业教育品牌。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双向互动、和谐发展,即高等职业教育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智力和技能支持,同时经济决定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通过市场调节为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不断注入新的动力,保持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生机与活力。这种双向互动的市场调节机制促成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和谐发展。因此,建立这种调节机制,实施以转变理念为先导,创新体制为动力,创建品牌为核心,强化保障为基础的发展战略,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是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13.
教育新闻传播对教育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如传达教育信息,引导教育舆论;展示教育形势,提供工作经验;传播新理论、新知识、新观点,提升受众思维文化水平;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促进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的解决等。教育新闻传播的这种作用是由新闻传播致效功能所决定的。但是,当前教育新闻传播中还存在着诸多缺失,教育新闻传播者应该培养对受众的角色期待意识、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改善传播方式等来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4.
芬兰教育产生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各种营销宣传策略成功地向世界传达了芬兰教育的优势,使其成为“教育奇迹”的代名词。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将广告、销售推广、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等予以整合,推进综合化的营销传播,这是分析芬兰教育品牌建构和国际传播的基本理论视角。基于该理论,提炼出品牌识别的四个基本要素,即核心价值、客观属性、利益特征、个性特征,由此搭建基本分析框架。芬兰教育品牌的形象建构策略体现为在这四个基本要素上形成合力,向世界“传达同一种声音”。其国际传播则采取“渠道整合策略”,即协调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和渠道,使世界“听见同一种声音”。芬兰的教育品牌建构和国际传播值得反思,如何合理客观地使用宣传营销策略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高校建设进入品牌竞争时代已成共识。但现实中,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认识到品牌建设与传播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品牌传播方面,虽然有所认识却未落实到实践层面。这些问题造成了我国高职院校品牌定位不准、特色不鲜明,缺乏品牌建设的内涵式发展持续力。高职院校品牌传播应该从传播受众、传播渠道选择以及传播效果监测等方面整体规划。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大力建设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高校自身的属性和功能决定了必须旗帜鲜明地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长效的传播机制。从传播学角度出发,在高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键是要从传播理念和传播渠道方面着手,旗帜鲜明地提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识形态属性,强调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注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和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结合、现实发展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的结合、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氛围营造的结合,运用好人人互动的人际传播媒体、群体互动的组织传播媒体、多向互动的大众传播媒体;牢牢把握教学第一课堂、校园文化的第二课堂、校外实践的第三课堂。  相似文献   

17.
谢弦 《闽江学院学报》2004,25(1):77-79,105
品牌是由信用凝聚而成的,信用是品牌建设的基础平台,本文通过对民营企业信用缺失给品牌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分析,提出应从制度机制、伦理道德、信用关系链建设方面,来解决民营企业品牌建设中的信用问题。  相似文献   

18.
教育家孔子曾指出:“教学相长”,这比西方教育传播学提出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存在互动机制早了两千多年。教育传播的互动性决定学生不仅是被动地受教师的影响,而且是一个刺激和强化教师传播行为的积极因素。既然师生在教学中是互动的,那么师生在教学中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教育市场竞争压力加大,中国高校日趋开始重视品牌建设与传播。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科研孵化项目"高校品牌传播的媒介研发策略与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非营利性组织的整合品牌传播实验"通过充分实验和实践,探索了中国高校品牌传播借鉴数据库营销技术的必要性、中国高校应用数据库技术进行品牌传播的基本原则、中国高校利用数据库技术开展品牌传播的基本流程和实施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0.
从消费者行为分析的视角出发,以我国商业银行品牌为研究对象,根据品牌聚众效应及其心理影响机制的模型假设所进行的实证检验及研究结果表明:(1)银行品牌消费选择影响因素体系由形象设计、分支网络、产品效用、服务质量以及促销手段等5个方面构成;(2)金融消费者对于银行品牌消费选择影响因素的认知评价序列与其消费选择序列高度一致,商业银行对其品牌认知要素的主观传播预期与消费者的现实消费选择结果相当吻合;(3)三类代表性商业银行品牌在银行品牌消费选择影响因素维度上存在差异性.这一研究验证了品牌聚众效应及其心理影响机制的客观存在,揭示出消费态度与品牌传播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作用规律,因而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