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圣人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圣人崇拜是中国特有的建立在理性思考上的突破了远古神灵崇拜的一种理性信仰,曾在思想上和政治上主宰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至今仍未失去影响力。本文按历史轨迹阐述了圣人崇拜的产生、演变、发展和终结,同时也论述了圣人崇拜的特点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从一般的意义上说,圣人崇拜有助于社会教化。然而在中国传统文明模式和儒家政治伦理话语中,圣人崇拜却又很容易演化为专制主义统治的政治实践。原因是:一,儒家的内圣之学缺乏外王事功的道德根据;二,儒家强调“内圣外王”,由圣而王,圣者为王,但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又很容易转化为由王而圣,王者为圣;三,圣人崇拜不可避免地使批判儒学转化为帝皇儒学,从而使儒学成为帝皇专制之护符。  相似文献   

3.
圣人观念在中国思想文化中影响巨大,人们一方面仰望崇拜圣人,另一方面又在"涂之人可以为舜"的鼓舞下努力希望成圣;于是,圣人一方面高远抽象,另一方面又切实可成:这种不即不离的张力结构正可为我们理解意境范畴的创生及其本质补充一个视角。如此观照下,可将意境范畴理解为圣人境界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中国“圣人“观念源远流长。远在甲骨时期“圣”字就出现了。春秋时期开始造圣,战国进入大规模造圣时期,确立了圣人的基本特征:“圣人,道之极也”。此后两千多年,圣人一直是中国士人反复讨论的对象,孜孜追求的目标。圣人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色彩。圣人现象对中国化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诸如道德追求,“人主义“,救世情怀,人治社会,英雄观念等方面无不深深地打上了“圣人“烙印。与以上帝崇拜为中心的基督教化相比较,以追求圣人境界为特征的中国化,在上述诸方面也具有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圣人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道家、儒家、佛家都极为重视圣人问题.因此,十分有必要对传统文化中的圣人观作进一步的梳理,重新发掘圣人传统在今天的现实价值.本文简单追溯了"圣人"观念及其历史演变,分析了朱熹、王阳明的成圣观点,并总结了圣人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圣人观.  相似文献   

6.
《易传》圣人观的基本内涵主要表现在:圣人与三才的关系,圣人四道与三至的关系,德与业的关系三个方面。对《易传》圣人观进行梳理,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揭示出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生命的重要机制——圣人作为中国文明的象征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关于圣人的生成问题。荀子貌似认为圣人的生成靠后天努力,实际上他是主张圣人天生的;在现实政治中,圣人就是统一天下的霸主;圣人制礼使礼具有了绝对正确、万世不易的特性,使礼具有了多功能性,使礼神圣化,更重要的是确定了礼的理性与工具性特质;圣人制礼的政治意义是通过调整统治阶级的内部秩序而实现和巩固君主专制。  相似文献   

8.
“一山一水一圣人”这一观念成说的形成,与“山”、“水”、“圣人”间内在的和时空上的关联密切相关。前者主要体现在三者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哺育和发展上,而后者在中国传统古籍有关记载中有着明确的印证。“一山一水一圣人”作为一个抽象概括的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9.
圣人是中国文化中表征做人的最高典范的观念。孔子描述的圣人注重事功,具有崇高化和神秘化的特点。孟子把圣人转化为一种最高理想人格,其本质属性是人伦实践。孟子奠定了圣人的人性论依据;描述了不同类型的圣人形象,使圣人形象具有现实性和多样性;塑造了孔子圣智兼备的"至圣"形象。孟子对圣人观念的创造性转化确立了儒家圣人观念在中华文化中的主导地位,也使圣人观念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其价值。  相似文献   

10.
<易传>圣人观的基本内涵主要表现在:圣人与三才的关系,圣人四道与三至的关系,德与业的关系三个方面.对<易传>圣人观进行梳理,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揭示出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生命的重要机制--圣人作为中国文明的象征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关于圣人的生成问题,荀子貌似认为圣人的生成靠后天努力,实际上他是主张圣人天生的;在现实政治中,圣人就是统一天下的霸主;圣人制礼使礼具有了绝对正确、万世不易的特性,使礼具有了多功能性,使礼神圣化,更重要的是确定了礼的理性与工具性特质;圣人制礼的政治意义是通过调整统治阶级的内部秩序而实现和巩固君主专制.  相似文献   

12.
儒家“圣人”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观念虽然肯定人人可以为尧舜,承认了普通人的地位和发展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又逻辑地预设了圣人的万能和常人的无能,常人需要圣人的指导,按照圣人的意图来生活,从而造成了政治社会中的常人没有权利可言。  相似文献   

13.
刘祁在其一生的治学生涯中,凭借其勤奋的探索、虚心的请教、理性的概括、创新的思维,不仅获得了广博的知识,积淀了丰厚的学识,而且积累和总结了颇有价值的学习经验和方法,形成了彰显儒家特色的学习思想体系。他的学习目的论是该体系的核心部分,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学圣人之道",全面客观地论述了"圣人"的人格特征、历史样板与成长策略,以激励莘莘学子发愤读书、报效社会。  相似文献   

14.
随着宋明理学家们为儒家学说寻求终极根基根据的言论著述日趋系统,以及对人生之道的终极关怀越发强烈,学者们对圣人观或者说理想人格的探索和追求在中国哲学史上又掀起了一轮高潮。而王阳明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在其"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带有平民化倾向的圣人观,成为儒家关于圣人观学说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并对后世相关理论的出现或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玄奘大师历尽艰辛,西行求法;翻经译书,创立法相宗,生前身后,无限荣光,尤其是在中国和日本,被视为圣人或圣僧。玄奘崇拜包含四个不同的传统:中国主流文学传统、日本佛教祖师崇拜传统、汉藏佛教和日本宗教圣像传统、中国民俗传统。在这四个文化传统中,玄奘被赋予了不同的尊格,分别是佛教导师和翻译家,是佛教宗派创立者;既是虔诚的朝圣者和信仰的传播者,又是超自然力量的见证者和获得者。玄奘大师的多重角色,反映了中世纪早期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和融合,佛教传播到其他文化领域所发生的嬗变,上层精英文化和民间信仰的区别以及视觉与文学艺术形式的交织。  相似文献   

16.
围绕"道"这一中心,王安石建立了由道、五行、万物等组成的彝伦有序的天道与由圣人和君王、五事、八政、至天下万民的人道同构的宇宙秩序。基于此,王安石论性与情,认为"天地无所劳于万物,而万物各得其性",性不可以善恶言,有情然后才有善恶显现。此外,王安石十分推崇圣人。圣人叙教天道、因变制法、修身为己,起到了沟通天人的作用。王安石对于道论与人论的思考所体现出来的理性、中正、平和以及去神秘化色彩,正是儒家理性主义精神的发扬,同时也是宋明理学时代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按照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人的品格可分为四个等级,即小人、君子、贤人与圣人。周敦颐在其《爱莲说》中描绘了一幅君子的画面,在《太极图说》和《通书》中论及了圣人、君子的特质,其中《通书》将圣人论述得更为全面,且道明了为圣人之法.因此,透过《爱莲说》、《通书》基本上可以展示周敦颐的修养观:君子、圣人应有的内涵和特质;为君子、为圣人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论周敦颐的修养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按照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人的品格可分为四个等级,即小人、君子、贤人与圣人。周敦颐在其《爱莲说》中描绘了一幅君子的画面,在《太极图说》和《通书》中论及了圣人、君子的特质,其中《通书》将圣人论述得更为全面,且道明了为圣人之法.因此,透过《爱莲说》、《通书》基本上可以展示周敦颐的修养观:君子、圣人应有的内涵和特质;为君子、为圣人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宋明道学的三大主要流派:张载气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他们都有成贤成圣的愿望,有对“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境界的追求。但三在圣人的境界层次上,在成圣的途径以及在成圣的难易程度上,又有所不同。同时,只有陆王新学才把圣人的神秘面纱揭掉,一步一步把圣人拉回到现实中来,到王门后学诸如王艮等人那里,“满街都是圣人”的观念,把这种趋势推到极致。  相似文献   

20.
圣人     
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拜访过一位圣人。他住在山那边一个幽静的林子里。正当我们谈论着什么是美德的时候,一个土匪瘸着腿吃力地爬上山岭。他走进树林,跪在圣人面前说:“啊,圣人,请你解脱我的罪过。我罪孽深重。”圣人答道:“我的罪孽也同样深重。”土匪说:“但我是盗贼。”圣人说:“我也是盗贼。”土匪又说:“但我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