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娜 《今传媒》2011,(8):50-51
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舆论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在海量信息的网络中如何抓住网民的注意力,使网民能长期关注某一特定的网络媒体、某一网络事件则成为媒体人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网民心理、网络媒体自身特点以及网络事件的研究,防止在网络上出现"热舆论"冷化和"舆论倒伐"现象的出现,从而促进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漱蔚  夏艺 《今传媒》2016,(12):11-13
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不断攀升及自媒体普及率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拥有了发言权,并催生了一个新兴阶层"网络草根".但同时,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也愈来愈呈现频发态势,对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网络草根舆论的确在反映民情、畅通表达机制上存在着优势,但自身的"草根"性也伴随着与身俱来的不足.本文着眼于此,探讨网络草根舆论在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与影响,并对于合理管控网络草根舆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马静 《中国传媒科技》2012,(22):116-117
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当公共事件发生时,网民就会通过QQ、微博、SNS社区等互联网平台行进意见的表达以及情绪的宣泄,通过转发和评论功能将事件实行爆炸性的传播,便会在网络上形成一场巨大的舆论风暴.作为网上民意最为明显、集中反映的网络热点舆论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力,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网络舆论是把双刃剑,主导着网民的价值判断乃至互联网环境的发展.近年来,网络舆论负面作用逐渐显现,煽风点火、混淆视听、影响网民价值判断的现象越来越多,对个人及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本文从网络热点舆论的形成和传播规律入手,找到网络热点舆论传播过程中的可控环节,因势利导,探讨网络舆论的控制机制,掌握其引导策略,对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探索热点事件评论网络中话题社群及网民的情感波动,掌握舆情事件发展过程,对于整体把握热点事件的发展方向,做好新时期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方法/过程]以复杂网络理论为基础,基于评论词语间的共现关系构建基于事件发展的子事件网络,通过社群发现算法来识别子事件评论网络中的话题社群,将情感词依据情感词典赋予情感分类属性,基于事件的演化过程动态地跟踪网民意见以及情感波动。[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评论网络群落发现以及变异系数方法可以有效地衡量网民话题讨论的规模与集中程度;评论网络中赋予情感词节点情感分类属性方法可以体现事件演化过程中网民的情感变化;舆论衍生话题对事件的舆情发展有持续性影响;网民话题讨论内容对于事件演化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前瞻性。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传播环境下,舆论相比于以往生成能力更强,具有更多的主体和开放性,不仅意义更为复杂、多元,其表达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网民参与网络舆论事件既有言语层面的,也有行为层面的,数字技术将这种舆论参与的“元传播”实践推向前台。正如“元传播”的第一公理所说,“人不能不传播”,在这种情况下,“不表达也成为一种表达”,并影响着后续的舆论走向。基于此,本文试图从“元(语言)理论”的角度对数字媒体时代下网民参与舆论表达的“元传播”实践进行阐释,同时分析了网络舆论表意的衍义性和层控性,指出了网络舆论治理应当关注的重点,总体上为理解当前的舆论本体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云南的"躲猫猫"事件经网络广泛传播后,网民踊跃发言,形成了若干轮规模较大、力度较强的网络舆论,对这起社会公共事件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法律制度保障、舆论环境保障和网络民意保障下,网民通过反馈性舆论监督对社会热舆论事件行使着监督权利,在凸显网民舆论监督能量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网民评论的舆论效应——以“杭州飙车案”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红霞 《新闻世界》2010,(5):164-165
网民借助互联网平台发表评论是公民言论自由的体现。大规模的网民评论常会产生巨大的舆论效应,影响着网络事件的发展。本文以"杭州飙车案"为例,对网民评论的作用与危害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络时代,网络热点事件层出不穷。在传播方式上,网络热点事件最初引起大量网民围观并再次传播,进而形成网络舆论环境,在群体压力下吸引着更多的网民参与。本文分析热点事件出现的原因,审视网络热点事件并提出应对建议,形成对热点事件的理性判断。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移动终端的上网速度大幅提高,网民凭借便捷的传播方式在互联网上展示着其影响力.在网络事件的参与上,网民参与数量呈爆发式增长,众网友对于舆论的参与热情近乎狂热. 然而,网络在拓宽普通群众发声渠道的同时,谩骂、人肉搜索等非理性行为也频频发生.网络媒体对网民的非理性行为近乎毫无约束,这常使非理性的舆论盖过理性的声音,造成网络事件舆论极端化.长此以往,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会下降,网民也会逐渐丧失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0.
韩国影星崔真实走得很突然,关于谁是真凶,大家莫衷一是,但这起事件却在激起网民大讨论的同时也引发了学术界关于网络公共舆论的争鸣.其中一家网站上写到:崔真实的死,让这个国家的网民看到,不负责的言论杀伤力有多大.网络公共舆论应当走向何方,舆论场把关何时才能形成体系、走向正轨?这些问题应该开始触动媒体研究者的内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实证研究网络舆论事件中大学生网民参与行为与其背后心理的关联,选取7·23温州动车事故为例。本研究将网民参与行为界定为潜水型和表达型,选取从众、好奇、娱乐和获得认同作为网民参与心理,并将年龄、性别、专业和月消费作为控制变量。研究发现:68.7%的大学生网民在网络舆论事件中选择潜水,并且娱乐心理越强,大学生网民越倾向于潜水;获得认同心理是影响大学生网民参与度的重要因素;从众心理和网民参与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上的网民情绪是社会舆论的风向标,是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本文从网民情绪和网络舆论的概念入手,阐述网民情绪的形成机制,浅析网民情绪与网络舆论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网民情绪对网络舆论的影响,分别是增加网络舆论的煽动性和感染力、提高网络舆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加速网络舆论的生成和衰退。  相似文献   

13.
截至2008年6月,我国网民数已达2.53亿。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成为重要的新闻信息传播渠道和网民重要的信息来源,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每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娱乐,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在这个背景下,探索网络新闻策划的规律,对于做好网上舆论引导工作,很重要,也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网民群体心理与一般群体心理既相似又不同。网络群体事件中,网民群体心理突出表现为从众、掌握话语权和满足道德批判优势等7种心理,并具有特定的运行机制。依据网络群体心理基本特征和机制,构建网络群体事件舆论引导,需要用事实说话,设置报道议程,培养网络舆论盟友等引导技巧,通过社会、新闻业者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实现。  相似文献   

15.
董杰 《中国传媒科技》2012,(12):145-146
网民,借助网络的传播和服务功能表达观点,是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持有者,引导和影响着网络舆论,极易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并有可能推动事件的不良发展。笔者主要对网络舆情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诱发群体性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网民数量的激增,网络舆论已成为社会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事件本身的发展和解决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本文以"郭美美事件"为例,着重分析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以及网民在舆论形成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心理状态,继而探究网络舆论对事件和社会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江昕远  李婷 《新闻窗》2011,(4):82-82
一、网络舆论的要素 何为网络舆论网络上的事件是否是一种舆论?这得看这件事在网络上受到多大比重的网民关注。"舆论是在一定范围内占有一定比重的公众表达的相同意见。"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网络社交的兴起,互联网公共空间逐渐形成,网络意见领袖们,针对公共领域的热点事件发表言论,与网民、媒体形成互动,甚至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干预事件走势。意见领袖成为权力结构中新崛起的权力者,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与传统意见领袖所处的环境相比,互联网所提供的是一个相对平等和自由的言论空间,在这一虚拟空间里,网民获取信息的权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一方面,在网络平民的围观行为下,意见领袖得以主导舆论形成和影响传播效果;另一方面,网络平民的意见表达则缺乏应有关注与重视。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讨论并没有形成,取而代之的是精英的表演与平民的围观。  相似文献   

19.
当下,网民正通过微博公共事件参与中国的社会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意见领袖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通过对公共事件舆论的导向性影响,主导着舆论发展的方向.笔者以近年来发生的重大公共事件为案例,采用数据挖掘的手段获取了与事件相关的影响力微博,通过文本分析从中确定意见领袖群体,并对意见领袖的地位稳定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意见领袖不可小视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人数众多的网民当中,能够在一些舆论事件中充分表达自己意见,而又得到大多数网民认可附和的网友脱颖而出.他们在互联网这个传播平台上获得了网民的尊重,每一个帖子都拥有着大量的点击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网络舆论的走向,被称为网络上的意见领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