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跨文化传播的研究也始终是一个重要话题.电视剧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之一,是向世界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承载着跨文化传播的重大使命.美版《甄嬛传》作为第一部,也是惟一一部在美国主流媒介平台以付费形式播出的国产电视剧,是中国电视剧对外传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对我国电视剧"走出去"有着极大的启发意义.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理论出发,试图运用高低语境理论、文化维度理论,从语境、剧情、主题等方面分析美版《甄嬛传》的对外传播策略,并总结出我国电视剧对外传播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2.
肖维 《东南传播》2012,(10):98-99
社会化媒体的出现,使得电视剧的营销传播领域发生了影响深远的变革。社会化媒体营销传播以良好的精准度、内容传播的便捷性以及通畅的反馈机制使得电视剧宣传方与观众的沟通更具有双向性的特征,能够达到更加理想的传播效果。以《后宫:甄嬛传》为主的电视剧宣传方利用微博、视频网站、口碑传播等方式对观众进行渗透获得了超高的收视率和网络点播量,开启了我国电视剧营销传播的崭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电视剧的网络营销也越来越重要。群体传播是网络传播、网络营销中的一个重要方式。《后宫·甄嬛传》这部电视剧贴合了群体传播中大众的心态,提供了许多可供网友解构的内容和视角,获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4.
正1991年,因为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中葛优"因为缺了我"的台词,某品牌矿泉壶迅速地走红,开启了中国电视剧植入广告的大门,将植入广告正式地拉进了人们的视野。首役大获成功之后,植入广告出现在了更多的中国影视作品中。像《甄嬛传》中耳熟能详的台词:"华妃娘娘宫中的东阿阿胶桂圆羹是极好的……""、不如用东阿阿胶炖了羊肉来吃……"等都是东阿阿胶的植入广告。北京合润德堂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润传媒)可以说就是其中的领跑者。之前提到的《甄嬛传》,  相似文献   

5.
影视作为一种强有力的传播手段,在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文章以影视剧《甄嬛传》的翻译和跨文化传播为例,探讨影视剧语言特点及翻译,针对影视剧中独特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形象,解构《甄嬛传》的翻译目的和策略,解析异化和归化等翻译策略在影视剧翻译中的应用,以求充分利用西方语言最大限度地实现东方影视剧的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6.
海外视野     
《视听界》2014,(5):9-9
孙俪补拍英文版《甄嬛传》近日,孙俪为即将登陆美国的英文版《甄嬛传》补拍了部分镜头.此次补拍的镜头主要为甄嬛老年追忆往昔,这也将为《甄嬛传》的传奇故事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预计,英文版《甄嬛传》将分6集电视电影及13集电视剧。  相似文献   

7.
2016年春,网络文学IP改编的电视剧《欢乐颂》以黑马之姿火爆全屏,拿下年度现象级电视剧的头把交椅。在这一表象之下,《欢乐颂》所蕴含的网络文学IP影视化转化技巧与营销策略也值得关注。网络文学IP的成功影视化,首先要进行高质量的改编、拍摄,打造优质内容;其次在播放渠道方面,实现传统电视、视频网站、社交网络三屏联动;在营销传播阶段,通过提前备料、分阶段投放、多级传播、"剧众"互动等策略,维持热度,有效实现IP影视剧的社会化营销,打造热播剧集。  相似文献   

8.
梁琨 《传媒》2018,(1):37-39
大力推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是新时代我国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的表现.国产剧的海外输出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占据着重要地位,已成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策略.中国电视剧从20世纪80年代走出国门,在树立中国形象、推广中国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相比欧美、日韩的电视剧,我国国产电视剧的海外传播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我国海外传播的电视剧当中,历史剧作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剧作题材,让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观众领略了中国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历史典故、时代变迁,如《三国演义》《宋庆龄和她的姐妹们》《铁齿铜牙纪晓岚》《雍正王朝》《三国》等,广受好评.  相似文献   

9.
王晓露 《新闻世界》2014,(11):192-193
电视剧《甄嬛传》能得到众多阶层的喜爱和关注,是因为其反映了当下"女性"、"职场"、"古典文化"等现实。对其的解读和参与形成了一种受众参与式文化,他们不仅热爱文本,还具备高度的身份认同感,进而建构了自身的虚拟社区。本文以粉丝型受众为视角,分析《甄嬛传》受欢迎的原因,粉丝型受众的参与表现,以及由此反映的当下的价值观念、道德判断、行为方式、审美情趣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史春晖 《报刊之友》2012,(11):89-90
近年来,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艺术领域不乏表现女性抗争的佳作,女性主义电影、电视剧也成为荧屏的宠儿。电视剧《后宫甄嬛传》自开播以来收视率一路高升,文章以《后官甄嬛传》为研究对象,运用女性主义理论探究父权制下的女性抗争。文章分别分析了《后宫甄嬛传》中几个主要典型人物,并提出作品中主人公无论怎样抗争,无论怎样努力,都一直未走出男权社会的藩篱,一直未取得彻底的胜利,但这期间女性的觉醒与呐喊依旧振聋发聩,自由、自觉的女性主义精神依旧熠熠生辉,梦想即使破碎,却依然美丽的论点。  相似文献   

11.
在众多电视剧中如何利用媒介融合的优势实现有效的传播,成为值得关注的方向:热门电视剧《使徒行者3》开启"网先于台"模式,传播的重心由香港本土转向内地,使其渠道、宣传方面都有不少变化。这种变化帮助该剧在激烈的电视剧市场里获得了市场话语权。现从渠道、宣传、微博数据爬取与分析层面进行研究,挖掘其能够在众多电视剧中脱颖而出的优势,希望为今后媒介融合下电视剧的传播发展起到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咬文嚼字》杂志刊文指出,"甄嬛"的"嬛"字在《甄嬛传》里应该读"xuān"而不是"huán"。昔日冷僻的"嬛"字因热播大剧《甄嬛传》一夜间妇孺皆知,电视剧制作方的一个失误,让几亿国人跟着读错。  相似文献   

13.
耿银平 《声屏世界》2013,(10):72-72
9月22日《京华时报》报道,《人民日报》就热播电视剧《甄嬛传》发表评论称,剧中宣扬一种比坏心理,好人只能变得比坏人更坏才能战胜坏人,这种价值观不能宣扬。对此,在新浪网以“《甄嬛传》比坏心理腐蚀社会道德?”的调查中,有9万多网民参与,其中53.9%的网民认为影视作品要弘扬正气,《甄嬛传》鼓励以恶制恶,败坏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14.
随着多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影视业和出版界多方融通,再加上阅读的大众化、快速化趋势增强,影视图书逐渐在图书市场上风靡.2012年上半年台湾电影效应持续发酵,据开卷数据显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连续两季度占据开卷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TOP5(前5);穿越小说《步步惊心》、历史小说《后宫·甄嬛传》更是在电视剧热映后连续畅销近一个季度之久;而到了9月份,随着改编自陈忠实小说的电影《白鹿原》的热映,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借机重新出版了《白鹿原》,并辅之以"全本"的新噱头,迅速冲上各大排行榜前三名,从而使这部1993年就出版的小说,实现了销售的第二次突破.  相似文献   

15.
林皎 《东南传播》2012,(10):103-104
2011年底,以当代青年感情、事业为题材的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热播,2012年获得各大省级卫视和观众的热捧。本文尝试从传播过程的几个基本要素,对该剧成功背后的原因进行剖析。发现传播主体与传播内容的接近性、传播内容与受众之间共同意义空间的扩大、系统化的立体式传播和受众的"使用与满足"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4,(11):22-29
2012年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是一部以女性角色为主体、展现女性成长的电视剧作品,剧中构建了一个"男权独尊"的极端父权社会(后宫),女性在两性关系中扮演着被动的角色。而同时,剧中的女性亦通过"利用"自身的性别特征而最终在男权制度下赢得自身的权力地位,展现了女性主义的自觉。本文试图着重关注"身体"符码在剧中的呈现,以文本分析的方式,阐释电视剧文本对女性形象的构建及其折射出的性别政治与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丹丹 《东南传播》2014,(9):125-129
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制作并向全球输出影视剧(电影、电视剧)来传播自身的文化,这种方式显然更易为人接受,从而取得商业和文化上的双赢。本文以英国迷你剧《神探夏洛克》(以下简称"《神夏》")(Sherlock)的成功为例,分析其在商业上的营销策略和文化上的推广,尤其是借助新媒体——互联网、博客以及微博等。并且笔者将举例证明《神夏》的成功是超越传统营销方式的"跨媒介镜像式营销"——通过营造虚拟的社交网站和数量、影响力巨大的粉丝群来取得某种程度上对官方宣传的替代性作用。本文认为对网络电视和社交媒体的跨媒介运用,是《神夏》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哥伦比亚电视剧《丑女贝蒂》是有史以来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最为广泛的影视剧之一。该剧先后在138个国家播出,收视率普遍超过50%。之后又有35个国家购买了其复制版权,创造出了各国带有浓厚本土化色彩的《丑女贝蒂》。本文将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丑女贝蒂》成功的原因,并将从文化输出和输入两方面透视《丑女贝蒂》对跨文化传播的双重意义.从而为各国文化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成功保护本土文化并实现文化的和谐融合提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严肃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为何能成为现象级的电视剧,这与当今的新旧媒体共同影响信息的传播是分不开的。笔者借助"5W"传播模式,揭示新、旧媒体共同作用下的《人民的名义》中信息传播的特点和结构。结论认为,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合力不仅能设置议题而且能形成社会议题、反映社会议题,使《人民的名义》热播的同时也进一步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政治期待。  相似文献   

20.
王金福 《现代传播》2014,(4):155-156
新记《大公报》的《科学周刊》《科学副刊》(以下简称科学类副刊)以"普及科学"为主旨,详实记录了20世纪20—30年代科学传播的内容和特点,是研究近代综合类报纸科学传播的重要内容。迄今为止,关于《大公报》副刊的研究文章很多,角度各异,但从科学传播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并不多见。为此,笔者尝试以新记《大公报》科学类副刊为例,探寻我国近代史上综合性报纸在科学传播方面的概况,分析其传播特点和传播策略,以期为探究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