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小说的实践同小说本身一样古老。但传统的元小说只存在于叙事中,人物本身则没有自我意识。现代主义元小说的人物开始觉醒,意识到自身的虚构性。后现代主义元小说中的人物则完全是"非身体化"的存在,并同作家一起游戏、表演。约翰.巴思的小说《路的尽头》很清晰地表明后现代元小说中人物虚假性格,并由此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元小说人物表演型人格的极致状态。  相似文献   

2.
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后传》是美国后现代小说的先锋之作,其丰富多样的后现代写作手法和叙事模式多年来已得到学者们的充分研究。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分析小说人物白雪公主,试图在碎片、无序、荒诞的文字中缕析后现代女性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3.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20世纪美国文学经典小说,也是我国新时期外国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本文对新时期我国学者研究该小说的成果进行了回顾与梳理,并提炼出"美国梦"主题研究、叙事艺术研究、跨学科研究等几个核心主题展开讨论,借此考察和反思我国学者对这一作品研究的整体状况。论文还通过比照国外这一课题研究现状,展望我国学者未来的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4.
唐纳德·巴塞尔姆以其对小说创作技法的大胆创新,和对传统小说风格的颠覆成为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先锋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后现代作家的新一代之父"。其代表作《白雪公主》因其强烈的后现代主义特征而被奉为后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本文将从该小说的人物,情节和语言三个方面来分析其中所采用的不确定的叙事策略和表现主题。  相似文献   

5.
格雷厄姆·格林的宗教小说的代表作之一的《权力与荣耀》以其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吸引着众多的读者。但在国内却几乎没有学者对该小说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即使是国外的学者也只是针对该小说的叙事技巧和对格林的基督教精神进行分析和研究。该小说表现了一系列如荣格所说的原型,塑造了不同个性的人物形象,富有耐人寻味的魅力,揭示了该小说的主题:人性的善与恶。基于这一点,本文拟从荣格的原型批评的角度对该小说的主要人物进行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朱利安·巴恩斯是当代英国文坛三巨头之一。巴恩斯小说内容丰富、形式多变,是学者进行文学批评研究的重要对象。巴恩斯小说研究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迄今已有不少学术成果。国内外巴恩斯研究主要考察小说的后现代特征。李颖的系列论文拓宽了巴恩斯小说的研究范式,其专著《论朱利安·巴恩斯小说的身份主题》的出版对巴恩斯小说研究意义重大,填补了国内巴恩斯研究空白。该书视角新颖,通过作者和历史文化的在场研究全面系统地阐释了巴恩斯小说的身份主题研究。本文以杨金才教授主编的《外国语言文学学术规范与方法论研究》所阐述的批评理论为指导,从文献综述撰写、分析问题方法与解决问题路径三方面对《身份主题》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性是南非作家达蒙·加尔格特的小说《在一个陌生的房间》的重要特征,结合小说文本的典型例句分析,可以看出后现代性在这篇小说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双重叙事视角,意义和情节的不确定性,后现代主题。这些后现代特征反映了在后现代语境下人类面临的一系列生存困境、精神危机、身份认同感的丧失以及对出路的探寻。  相似文献   

8.
众多学者对小说《白象似的群山》多着眼于对文本进行研究,涵盖了主题、象征手法、语言特征、写作风格等方面。就小说主题而言,研究对象不应只是文本,还应以语境为背景,探索在"冰山原则"风格下塑造的人物身上所隐藏的深层含义。弗洛伊德认为每一个人的行为都受人格的三重模型支配,其心理分析方法在探讨小说主题时更加关注作者意图、文本表现和语境作用之间的关系,将男女主人公看成社会的缩影和海明威人格的化身,深入挖掘小说的深层主题——失落与重建。  相似文献   

9.
托尼·莫里森在《宠儿》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包括对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命名方式。本文通过解读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人物命名的象征意义,引领读者了解莫里森是如何通过人物命名的象征性实现作品主题深化以及再现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10.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约瑟夫·海勒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二战时期士兵们在空军部队的艰苦生活。文章对小说的三个现实主义主题进行深入研究:揭露社会现实,表达反战情绪,以及探究美国社会中人物的异化。约瑟夫·海勒运用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从不同方面揭示了后现代美国社会的荒诞和病态,并表达了他对人性的信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