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唐代状元的考证上,<登科记考>用力甚勤,弥补了<文献通考>之不足,亦纠正了<玉芝堂谈荟>的某些错讹,然仍有不少未尽人意之处,如误将分场榜首当状元、误将状元当该科知贡举或视为普通进士、漏载及张冠李戴等等.  相似文献   

2.
《登科记考》(以下简称《记考》)在对五代中原5朝47次科举考试进行考证时,标明为状元的只有11人:崔邈、陈逖、崔光表、王归朴、黄仁颖、郭晙、卢华、寇湘、王溥、王朴、扈载。笔者认为:其中卢华应为知贡举;据《莆阳比事》应补入徐寅、据《广卓异记》等应补入郑雍;就《记考》本身的记载并参之以它书,应补入王彻、李飞、李覃、刘坦、艾颖等5人,即有姓名可考的五代状元共17人。  相似文献   

3.
孟二冬教授生前所著《登科记考补正》一书中新增武贡举及第22人,而从唐代武举科目设置的时间看,张山舄等4人不可能是武贡举出身,从对地方志和墓志等相关史料的分析来看,没有任何可靠的史料来确认舒贺等7人是武贡举出身,真正属于武贡举及第的只有马元埸等11人。  相似文献   

4.
本文专就唐代状元总数、各科状元姓名,针对清人徐松《登科记考》(下称《记考》)相关记载而作,兼及明人徐应秋《玉芝堂谈荟》,(下称《谈荟》);1992年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状元史话》(下称《史话》);1993年沈阳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状元录》(下称沈《录》);1995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状元录》(下称沪《录》)的相关部分。  相似文献   

5.
清代学者徐松撰著的《登科记考》 ,原来只有清末刻本 ,今日读者不易见到。北京中华书局 1984年出版了赵守俨先生的点校本 ,对刻本加以标点、分段 ,对于所引资料有疑问的地方 ,查对原书作了校正 ,避清讳的字均予回改 ,这为学人治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书中存在一些标点、校勘错误 ,并为北京燕山出版社 2 0 0 3年出版的孟二冬先生的《登科记考补正》所沿袭。因此 ,本文予以订正 ,供该书的使用者和出版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考证唐人科举名录为文史研究中的一大课题,众多学者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孟二冬先生的《登科记考补正》后来居上,集有关唐人科举研究之大成。但也只能说部分恢复了唐人登科记的真实情况。此项研究有似侦探小说中的推理破案,又似猜谜,真凭实据是拿不出来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又考证出20位登科者,其中2人属订正旧说。未敢自以为是,只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7.
《类姓登科考》是研究明代科举的重要参考文献,但也存在一些讹误。文章以现存明代《登科录》和其它科举文献、地方志为依据,考证出其9处讹误,其讹误类型可分为:将非进士举子误作进士、一人误作两人、籍地和科甲之误等。  相似文献   

8.
《皇明进士登科考》是研究明代科举的重要参考文献,但也存在一些讹误。以现存的明代《登科录》和其他重要的科举文献、地方志为依据,考证出22处讹误。  相似文献   

9.
明代《登科录》是研究明代科举的第一手核心文献,依据时人对当事人所撰墓志铭、神道碑等更为可信的记载,确证建文、永乐、嘉靖、隆庆朝《登科录》对上三代直系亲属履历的记载存在23处讹误。  相似文献   

10.
清钞本《类姓登科考》是一种体例独特、史料价值突出的科举文献,以前学者对其相关信息缺乏相对准确的著录。从藏书印、时人征引、地名变革和避讳改字等角度,对其作者、成书时间进行考证,认为该书确为盛子邺之作,写成于康熙元年之后、康熙四十年之前。该书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也存在一定的错误,参考时需要注意辨别。  相似文献   

11.
北宋状元,主要集中在河南、山东两省;南宋则集中于浙江、福建,尤其福建较为特别,超过了毗邻浙江的江苏、安徽和江西,说明福建当时的教育比较突出。已知其生卒年或寿数的70人中,80岁及80岁以上的占7.14%;70岁至79岁的占20%;60岁至69岁的占21.43%;50岁至59岁的占17.11%;40岁至49岁的占20%;30岁至39岁的占11.4%;不足30岁的占2.86%。70人的平均寿命为57.74岁。  相似文献   

12.
文章辑考了明代部分生平资料稀缺的状元的或生卒年、或生年、或卒年,认为:杨廷鉴(1613-1663年或1664年)、陈(1362-1397年)、韩克忠(1377-1425年)、林震(1388-1448年)、茅瓒(1509-1565年)、唐汝楫(1512-1585后)、杨守勤(1566-1620年);杨维聪不是生于1500年,而是生于1490年;韩应龙的确生于1498年;韩敬的确生于1580年。  相似文献   

13.
今天人们对于高考状元群体的关注已经形成了一种热潮。高考状元产生的土壤就是现行的教育评价方式和选拔模式。形成高考状元热的原因是因为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不充分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追求稳定的心理需要榜样的存在、高考状元培养圈的推动、大众媒体与商家的宣传和炒作、高校之间对状元的争夺。对高考状元热的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认识它并更理性地对待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4.
唐代251名状元中位至宰辅者,初、盛唐连一个也没有,中唐出现了一个,中晚唐之交有3个,唐末集中出现了6个,占状元总数的3.98%,数量与掌权时间均无法跟宋代相比。他们的人品、业绩差异悬殊,而宋代状元宰辅则相对整齐。10位状元宰辅死于非命的占一半,这在宋代及以后也是难以想象的。  相似文献   

15.
清中期以后,天下大致太平,战事明显减少,高官大吏多起自科举,而科举之中最重翰林。不仅汉族士人如此,满蒙汉军旗人士子亦如此。此外,清代一直推行“首崇满洲”的国策。在科举方面,虽然在一甲进士和状元及第等名义上照顾汉族士子,但真正受皇帝信赖倚重的大臣,仍然是本族士子。在翰林群体中,满洲翰林的地位和作用远远胜过汉族翰林。这一点在鸦片战争前后活跃于政坛的几位翰林身上便能清晰地反映出来。活跃于当时政坛的两派阵营中的领军人物皆出自翰林,但较量的结果可想而知。本文利用大量第一手资料,对清道光时期满汉翰林之分歧较量的过程予以深入剖析,验证了“满重汉轻”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6.
南朝帝王与文人的关系,与汉代帝王对文士“俳优蓄之”的观念不同,在南朝诸帝中,梁武帝虽称不上很杰出的政治家,但他以帝王之尊,引纳赏接文士,梁代著名的文人,几乎都和他有过文学活动上的关系。梁武帝的爱好文学和驭下宽容,多少给当时的文人创造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使他们能够比较安心地创作,促进了梁代前期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17.
《唐代状元奇谈·唐代状元谱》一书,在前人与今人研究的基础上锐意深入,补正了古今同题著作的错漏,学术价值高人一筹。其资料丰富、考证严密、视野广阔、可读性强、观点新颖、创见迭出,使读者耳目一新,堪称目前关于唐代状元研究最权威的著作。  相似文献   

18.
清中期以后,天下大致太平,战事明显减少,高官大吏多起自科举,而科举之中最重翰林。不仅汉族士 人如此,满蒙汉军旗人士子亦如此。此外,清代一直推行“首崇满洲”的国策。在科举方面,虽然在一甲进士和状元 及第等名义上照顾汉族士子,但真正受皇帝信赖倚重的大臣,仍然是本族士子。在翰林群体中,满洲翰林的地位和 作用远远胜过汉族翰林。这一点在鸦片战争前后活跃于政坛的几位翰林身上便能清晰地反映出来。活跃于当时 政坛的两派阵营中的领军人物皆出自翰林,但较量的结果可想而知。本文利用大量第一手资料,对清道光时期满 汉翰林之分歧较量的过程予以深入剖析,验证了“满重汉轻”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9.
蜀士群体是一个地域性的士大夫群体,曹魏末年已见其形,到宋代更是声势浩大,对宋代的社会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建国后的几十年来,学术界也对相关问题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发表了众多的论文和专著。近年来的蜀士群体研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对宋代蜀士群体的研究具有很强的指向性。  相似文献   

20.
明正德九年状元唐皋,是徽州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但因他的著作都已散佚,行状、墓志铭等重要文献也不传,学界对他的家世生平、学术思想和诗文创作情况都缺乏了解。文章在辑佚唐皋诗文的基础上,爬梳大量历史文献,详细考证了他的家世和生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