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编制中国武术国际传播者能力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在文献梳理基础上依循“认知—情感—行为”理论框架,对61名武术专家展开访谈,借助NVivo软件对访谈文本逐级编码,形成能力量表的条目池,对问卷的双语表述和条目内容的调整,构建初步问卷发放,共收回有效问卷747份。经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与验证性因素分析,中国武术国际传播者能力量表包含文化素养、情感态度、性格品质、语言水平、武术技能、社交灵活、传播技巧7个维度,共21个条目,累计解释变异量68.761%,各维度Cronbach’sα值为0.846~0.954,适配度指数均符合X2/df<3.0、AGFI> 0.90、CFI> 0.90、RMSEA<0.08的要求,量表模型达到较好的适配度。  相似文献   

2.
采用历史文献考据为主的文本分析方法,以国家"网络文化强国"战略为引领,运用文化学、传播学、历史学等交叉学科理论知识,对互联网时代的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特征、发展机遇,中国武术"走出去"的历史进程和面临困境,以及互联网时代中国武术"走出去"的实现路径进行了学理分析。研究认为,互联网时代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的国家意志,为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标识性项目的中国武术的全景式国际传播的创新能力提升,植入了新的网络文化智慧。以政府职能部门具有明显目的性和计划性的世界推介、民间拳师和武术组织的自由式传播、影视作品为载体的无意识国际传播等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推进路径,引发国内外武术传播媒体双向对接乏力,凸显国内武术传播主体创新意识淡薄;武术哲学内涵和人文价值理念沟通缺失,致使域外媒体平台武术文化传播乏力等现实困境。要破解此种窘境,务必转变互联网时代中国武术"走出去"的传播主体的理念,由线下传播向线上传播转型;树立共同体意识,有序走进国际互联网武术网站;利用主流互联网,在策略和方式上积极应对;构建"本土化"体系,提升影视作品和武术网站的核心竞争力;整合域外新媒体,强化实质性意义的双向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3.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武术模仿西方体育的发展历程,使中国武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困境。“我是谁”文化身份的迷失、“依靠谁”路径选择的 彷徨、“为了谁”发展目标的缺失,是困扰当前中国武术发展的主要因素所在。站在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高度,从中国文化的立场出发,厘 清中国武术“我是谁”的本源问题,确立依靠中国文化、中国模式、走中国道路的发展路径,明确为了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探索中国武术在 提升文化软实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的地位与责任,是解围当前中国武术发展困境,实施中国武术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探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武术转文化传播愿景,并提出路径。历程:推向世界的国际化传播,文化走出去的跨文化传播,价值走进去的转文化传播。愿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打造第三文化空间,达成互构共生关系,生成杂糅文化产品。路径:立足多元时代价值,形成完整战略机制;拓宽传播实施渠道,达成多方协同推进;强化文化产业支撑,打造特色品牌效应;注重仪式活动助力,实现传播价值共识。  相似文献   

5.
以“维模原理”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问卷、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地区开展的武术传播经验进行研究与分析,旨在为武术国际传播提供参考。调查研究得出: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地区社会整体情况趋于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整体稳步提升,实行民族文化自治,对外来文化有较强的包容性。基于上述社会整体情况趋于稳定条件,武术套路在该地区开展能够帮助当地社会以及个人实现自我的提升和发展。根据“维模原理”文化传播理论的内核,要实现武术套路在该地区成功传播,要满足以下条件:1)社会整体趋于稳定;2)武术套路能够有效帮助本土社会和个人实现自我提升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提升中华体育文化感召力有利于维护中国文化安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中国体育国际传播能力和提升体育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环节。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下,中华体育文化感召力的提升面临4个方面的现实困境:西方体育文化霸权不断强化,挤占中华体育文化发展空间;中外体育文化差异制造认知鸿沟,形成文化折扣;中华体育文化“自塑”言不达意,产生理解偏差;国际传播方式创新不足,缺乏持续影响。本文从共情传播的视角厘清共情传播的作用机理,进而创新中华体育文化感召力提升的实践路径:打造中华体育文化的共情场景,优化中华体育文化的“自塑”效果,强化中华体育文化的持续影响。  相似文献   

7.
第6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的精神表明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将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武术工作的重点之一,研究后认为应全面梳理和认识武术;搭建武术宣传平台,扩大武术影响力;转换“议程设置”,全面传播中国武术;加大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度;深入研究武术传播的受众层,实施分层传播策略;对武术传播作出长远的具体规划,以促进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8.
徐学怀  郭桂村  李臣 《体育科技》2022,(4):55-58+61
文章运用文化学、传播学和历史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以“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国家意志为引领,对全媒体时代中国武术传播的特征、机遇、挑战及风险防范路径进行了学理性分析。认为,在媒体融合呈现出新态势的当下,中国武术要高质量承担起推动中华文化深入“走出去”的典型载体使命,必须明晰全媒体赋能中国武术传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更应防范中国武术传播媒介“去中心化”态势对中国武术典型载体正向效能的消解,规避传播内容“碎片化”问题对中国武术传播主体话语权威的解构,以及消解传播方法“解构化”矛盾对中国武术身份认同及核心竞争力的遮蔽。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我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对外传播能力建设的价值、机遇与挑战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设路径。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对外传播能力建设的价值:推动国际形象塑造,彰显中国形象亲和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展现大国文化自信;传播好中国声音,赓续传统体育文化。面对的挑战:传播主体多元,但仍以政府主导为主;传播形式多元,但效果相对较弱;传播内容多样,但注重浅层符号;尚未充分洞悉域外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对外传播能力建设路径:凝聚传播合力,构建多元立体格局;拓宽传播渠道,拓展国际传播平台;深化受众分析,满足多元文化需求;优化传播内容,拉近国外民众关系;检验传播效果,动态优化传播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在构建受众-效果型中国武术文化国际传播效果的微观理论模型基础上,构建中国武术文化国际传播效果主观评价指标体系并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委托Qualtrics在线调查软件公司选取ESOMAR标准的在线样本库对巴西、德国、印度、日本、俄罗斯、南非、土耳其、美国等8个国家的7 724名受众进行在线调查,就海外受众对中国武术文化国际传播效果的认知力、吸引力与行为力3个维度进行调查测量,采用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综合指数研究方法构建中国武术文化国际传播效果主观评价综合指数,并就武术文化软实力微观传播效果与宏观传播效力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挖掘中国武术文化国际传播效果的重要影响指标。研究认为:1)验证了构建的中国武术文化国际传播效果微观理论模型是合理的;2)8国受众的中国武术文化国际传播效果主观评价综合指数平均值为0.454 8(满分为1),中国武术文化国际传播效果尚存较大提升空间;3)中国武术文化国际传播效果的提高,有助于提高中国国家形象和海外受众对中国的亲近度。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促进武术通过广西向东南亚的发展,本文基于布迪厄“场域理论”,提出建设中国武术文化场域,提升中国武术的符号价值。在充分认识和理解东盟各国的文化、历史、宗教信仰以及本土武术文化基础之上,通过加强武术词汇翻译,提升武术传播者的东盟语言能力;充分利用“儒家文化圈”文化共通之处,发挥中国武术文化内涵之用;激发武术文化场域各要素间的有机配合,推进官方及民间武术传播的“走出去”。  相似文献   

12.
“一带一路”倡议下讲好中国的武术文化故事对提升国家形象、增强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分析“武术文化故事”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在联系、外在挑战及叙事策略。结果表明:讲好“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武术文化故事”对于传达外交理念、构建民心工程以及弘扬丝路精神具有重要价值,但也面临着复杂的传播环境、分散的传播力量、传播人员的“质”“量”缺失、传播内容的“技”“理”晦涩难懂等四大挑战。而以内容为“根”,重构武术的“身体语言”体系;以沟通为“茎”,构建“官民互补”的对外传播合力;以人才为“叶”,培育武术文化认同:这些是迎接挑战、实现价值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3.
采用SWOT分析法,对中国武术全媒体传播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方面进行分析,并基于中国武术全媒体传播现状,提出中国武术全媒体传播的发展策略:开拓性战略,扩展传播路径,强化平台技术支撑,实现武术创新性发展;转化型战略,优化传播策略,构建现代话语体系,推动武术创造性转化;改善型战略,重视生产内容,推进传播体系建设,提升武术核心竞争力;稳固型战略,增进文化认同,拓宽传播发展空间,坚定武术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全媒体视野下的中国武术传播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新媒介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以传播学、人文学等交叉学科理论知识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文本解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武术的传播困境、传播机遇及传播路径进行分析论证。研究认为,中国武术传播在新媒介背景下面临着西方体育文化冲击、发展空间窄化、文化认知偏离等问题和窘境。而新媒介也为中国武术传播带来新契机,建构了中国武术文化记忆,增强民族认同感;挖掘了中国武术文化内涵,满足现代社会需要;打通了中国武术文化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提供文明道德涵养。消解中国武术传播的困惑还需树立"开放包容"意识,打造武术文化特色;利用新媒介传播技术,拓宽武术传播空间;发挥新媒介育人功效,培养正确武术认知。新媒介迥异于传统武术传播媒介,为中国武术建构了新的传播路径,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武术未来发展的传播走向。  相似文献   

15.
Taling Tene Rodrigue(大灵·徳内·罗德里格),来自非洲喀麦隆,在这篇访谈中他阐述了他对武术的独特看法:他认为其实在世界很多文化中都具有一种武术的文化,非洲有非洲的武技文化,中国也有自己独特的武术文化,因此在文化的传播中,首先在语言翻译中,用“Martial Art”来描述中国武术是不够准确表达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的,他希望以后能找到一个更准确的词语来表述中国武术,同样“African Martial Arts”概念的中文翻译也有困难。另外,他有一个关于“中喀武术”传播梦想,即建立一个“综合文化机构”,通过中国武术传播本土化来进一步地推广中国武术以及以非洲的武技文化,从而加强中非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中国武术内涵、本质、功能等方面的认知、解析,对于我们来讲应该说是一个值得经常思考的问题。面对今天中国武术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重新思考和探索这些问题,应该是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的。因为,我们只有真正认识清武术的本质、特征和功能价值,我们的武术发展、普及和传播,才会制订出明确的目标,选择好普及的路径,采用好传播手段和方法。因此上,本刊基于媒体的责任和义务,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利用有限的资源,开设一个全新的栏目——名家访谈,来共同探讨中国武术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文本分析和模式研究等方法,运用传播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以“文化强国”国家意志为引领,对新时期中国武术海外传播模式构建进行了学理性设计与思考。认为:从“理念”到“战略”的“文化强国”思想诞生,助推中国武术海外传播呈现出新型时代景观。走进“文化强国”时代的中国武术海外传播模式,应凸显人际传播层面,规训武术文化传播主体文明言行习惯;组织传播层面,推动武术塑造国家形象政策精准实施;大众传播层面,助力中国武术数字产业资源集群联动等积极效益,以全景式彰显中国武术海外传播模式构建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高度契合的本真性应然逻辑,进而深度激发中国武术观照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远景目标实现的新型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李小龙“以影释武”的身体叙事和时代价值进行解读。认为:无法无执、动静中和、无我无限是李小龙武道哲学的核心内涵;李小龙电影以身体为叙事语言和媒介,分别从“以身演事、以身行事、以身成事”3个层面,完成了对“艺术的身体”、“武道的身体”和“哲学的身体”的身体叙事和文化建构;李小龙尚武求真的武学理念和开放包容的精神境界,对构建中国武术话语体系和唤醒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阐发李小龙现象的文化内涵,能够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彰显“中国力量”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9.
武术承载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典型代表符号。全媒体时代,跨文化传播方式呈现多模态性,给中国武术的翻译传播带来机遇和挑战。翻译是武术国际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多模态武术翻译和传播有助于增强塑造力和吸引力,展现立体全面的中国武术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然而,中国武术的翻译传播现状与其国际化进程明显不符:武术翻译不能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需要,翻译实践的国外接受度不高,武术传播模态和媒介不够多元等。基于现状梳理和挖掘,构建中国武术翻译传播的多模态路径,实现武术文本翻译的多模态协同、武术多模态视听翻译以及武术的多媒体立体传播。在文明交流互鉴理念下,推动跨学科和跨国别合作,提升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力度和效度,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20.
阮家丽 《当代体育科技》2024,(4):189-192+198
该文旨在探讨中国元素在体育舞蹈作品中的运用及体育舞蹈的跨文化传播价值。以体育舞蹈作品《黄河》为切入点,综合运用案例分析、专家访谈、文献资料分析等方法,结合体育学、传播学和艺术学等相关理论,一方面,阐明体育舞蹈编创中的文化融合现象;另一方面,深入挖掘体育舞蹈在推动体育强国建设中的作用。研究发现,中国元素是体育舞蹈跨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作品《黄河》在形象塑造、动作编排、空间调度、音乐选取和服装道具设计方面都较好地融入了中国元素,展现出黄河精神及中华儿女英雄气魄,是“中西合璧”的经典之作。体育舞蹈作品的中国化有助于塑造大国形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增强中外体育文化交流,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契合新时代语境下增强文化自信的发展规律。鉴于此,应继续秉承“和而不同”的理念,不断探索创新出更多的优秀体育舞蹈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助力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