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关”(《诗经·周南·关睢》)与“交交”(《风》中出现三次,《雅》中出现三次)诠义古来并非众口一辞。“关关”,《毛诗正义》:“关关,和声也。”马瑞辰案玉篇“关关,和声也,或作  相似文献   

2.
说“潦草”     
“潦草”是个叠韵联绵字,现在又把它简化为“了草”。其实“潦”字原先并不读“了”,而读“劳”,本义是地上的流水。《文选·长笛赋》中“秋潦漱其下趾兮”的潦字,六臣注音“老”。所以它又与“涝”字通用,因为都读“劳”。潦、草都是借音字,原来读音就是劳草。其来源是《诗·小雅·巷伯》的“劳心草草”,忧劳也。但最早以联绵字出现的是“离骚”,因为劳与离双声相转。《汉书·杨雄传》之离骚,传下便作牢愁。愁与草、骚、造、槽之古读也相同,如槽字,《广韵》作似由切,《集韵》为臧曹切。前者可能保留了唐韵,后者则是宋人读音。…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第四册《信陵君窃符救赵》“得选兵八万人”的“选”字教材未加注释,一般参考书都译作动词“挑选”,将原句译作“挑选兵士八万人”。这种译法,“得”字没有着落,不妥。《诗经·齐风·猗嗟》:“舞则选兮,射则贯兮。”郑玄笺:“选者,谓于伦等最上。”《汉书·武帝纪》:“《诗》云:‘九变复贯,知言之  相似文献   

4.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东坡名篇《赤壁赋》里的一个句子。在人教版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三册中,此句的注解是“朗诵明月诗里的‘窈窕’这一章”,即《诗经·陈风·月出》的第一章“月出晈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其理由为“‘窈窕’与‘窈纠’音近,所以苏轼称之为‘窈窕’之章。”我认为“窈窕”并非“窈纠”的笔误,东坡所吟咏的不是《诗经·陈风·月出》的第一章,而是曹操的《短歌行》和《诗经·周南·关雎》。  相似文献   

5.
兮今音“奚”(xi,平声),是延续《广韵》“胡鸡”切之读音,王力先生将其归入上古声纽的“匣”母,上古韵部的“支”部。《说文》:“兮,语所稽也。”左安民说:“‘稽’本为‘停留’的意思,这里是指声音延续义。”据《汉语大字典》,“兮”是“语气词,多用于韵文,相当于‘啊’”。但《说文》未给出“兮”字读音的线索。“兮”作为语气词用来表示“停顿或舒缓,往往带有抒发感情的作用”,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如《诗·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但广泛而频繁地使用“兮”,则是在楚辞中。根据东汉王逸《楚辞章句…  相似文献   

6.
“可”字在《上博》中为常见字,用法多样,除了读作本字之外,尚可读作它字,计有以下五种读法:一、读作本字,《君子为礼》:“虚子可亓 也【3】。”:二、惯用通读作“何”,如《季庚子》:“青(请)昏(问)可(何)胃(谓) (任)之惪(德)【2】”;三、通假为“诃”,如《周易·豫》:“可(诃) (豫)[14]”阜阳本作“诃豫”,帛书本作“杆余”,今本作“盱豫”;四、通假为“兮”,如《有皇将起》:“又(有)皇 (将) (起)含可(兮)【1】”;五、通假为“奇”,如《曹沫》:“必 (召)邦之贵人及邦之可(奇)士[29△]”。即就“可”字这五种读法进行讨论,整理出《上博》“可”字的用字情形,尚祈诸家指正。  相似文献   

7.
薛吉辰 《语文知识》2005,(12):14-14
“雎”是形声字,从“且”得声,读作jǖ,在古籍中多用于人名和鸟名。《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是一种水鸟,古时常用来比喻女性。 战国时有两个人,一个叫范雎,也写作“范且”,或误作“范睢”,《战国策》中有他  相似文献   

8.
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离骚》) 雄鸠,朱熹释为鹘鸠,今人有指为即《诗·关睢》之“睢鸠”,按《方言》:“其大者谓之鳻鸠(即今之班鸠)…其小者或谓之鹘鸠”;而《尔雅·舍人注》则以为“鶌鸠,一名鹘鸠,今之班鸠”,无论其为大为小,均不见比兴之义。说为“睢鸠”者,意谓“睢”为“且”字之讹,即雄鸠。但就《诗》言之如此,则“关关”两字无着;且“古以鸠为匹鸟”,屈原亦不应“恶”之,故亦难通。按《释文》“雄”作“鸠”,《集注》又云:“黄云:‘呼故反’,然则‘鸬’字  相似文献   

9.
《叔向贺贫》中“而离桓之罪”的“离”字,课本注“同”‘(忄羅)’,遭到。”这个注释把“离”的通假字“罹”与“(忄羅)”混为一谈。“(忄羅)”的读音为luǒ。《辞海》未收此字。《辞源》收入此字,未作具体注释。可见它在古代汉语里,极其少见单独使用。“罹”的读音为lí。它是“离”的通假字,在古代汉语里,其义之一是遭遇,作为动词使用于诗文中。如《诗经·王风·兔爰》:“有兔爰爰,雉离于罗”和张衡《思玄赋》:“循法度而离殃”中的“离”,都是遭遇的意思。又如《尚书·洪范》:“不罹于咎”和《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河北罹袁氏之难”中的“罹”,也都是遭遇的意思。  相似文献   

10.
“固”、“将”作何解安徽/程启明人教版高语第五册《涉江》一文第五节有这样两句话:①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②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对加点的字,课文没有作注,教参也没有释义。我们只能从教参所提供的郭沫若的译文里得到一点信...  相似文献   

11.
《楚辞》中的“兮”字,原是楚国的方言。郭沫若《楚辞·离骚》注译:“‘兮’,古音读‘啊’”。孔广森《诗声类》云:“‘兮’,古音当音‘啊’”。自此以后,十多年来各类古典文学选本对“兮”字的注解,都依照他们两人的说法,注云:读“啊”或“呵”。如新近出版的程嘉哲《九歌新注》云:“把其中(指《九歌》)的‘兮,字都按古音念成  相似文献   

12.
兮今音“奚”(xi,平声),是延续《广韵》“胡鸡”切之读音,王力先生将其归人上古声纽的“匣”母,上古韵部的“支”部。《说文》:“兮,语所稽也。”左安民说:“‘稽’本为‘停留’的意思,这里是指声音延续义。”据《汉语大字典》,“兮”是“语气词,多用于韵文,相当于‘啊'”。但《说文》未给出“兮”字读音的线索。  相似文献   

13.
释“兮”及《九歌》句结构的分析廖序东一《文心雕龙·章句》:“又诗人以‘兮’字入于句限;楚辞用之,字出句外。寻‘兮’字成句,乃语助余声。舜咏南风,用之久矣,而魏武弗好,岂不以无益文义那?”这几句话概括出了“兮”字的性质、作用、使用方式以及使用的历史变化...  相似文献   

14.
声训     
亦称“音训”。训诂上有利用同音的字或双声叠韵的字来解释字义的方法。同音相训的,如《释名·释衣服》:“衣,依也,人所依以庇寒暑也。”(衣、依古音同属影纽微部);双声相训的,如《尔雅·释言》:“颠,顶也。”(颠、顶古音同属端纽):叠韵相训的,如《说文·人部》  相似文献   

15.
说“得”     
得,会意字,甲骨文的“得”字由“又”和“贝”组合而成,表示用手拿贝,意指有所收获。《玉篇。彳部》:“得,获也。”后来“导”加彳旁,表示行走时有所得。《说文》:“得,行有所得也。”可见,“得”的本义是“得到”、“取得”、“获得”。如《易·乾》:“知得而不知丧。”《诗经·周南·关睢》:“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相似文献   

16.
前人对《诗经·周南·关雎》中"关关"的解释,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释作声音和美;二是释作雌雄相应和之声;三是认为"关关"系动词重叠连用,是君子利用"鸟媒"捕鸟的一种捕猎方式;四是以"关关"为"靠近连接""成双成对"之义,将"关关雎鸠"释作"双双紧挨着的雎鸠鸟"。对《诗经》相关辞例进行考察,并结合《周南·关雎》的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些观点或者有不妥之处,或者不可信。"关关"应为摹声之词,具体地说,就是模拟雄性雎鸠求偶之鸣声。  相似文献   

17.
“坎坎”在《诗经》里是模拟鼓声、伐木声的迭音象声词。《诗·小雅·伐木》“坎坎鼓我,蹲蹲舞我。”郑笺:为我击鼓坎坎然,为我兴舞蹲蹲然。又,《诗·陈风·宛丘》“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毛传:坎坎,击鼓声。此外,《诗·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毛传:坎坎,伐檀声。但是“坎”这个字现在普通话读为“k(?)n”(注音按汉语拼音方案拼写,下同),这与鼓声、伐檀声相差较远,象声词不象其声了。那末造成二者脱节的原因是什么呢?是物的声响古今不同吗?  相似文献   

18.
《鸿门宴》里有“生彘肩”句,对于句中“生”字的解释,历来说法不一。余行达释“生”为“全”字之误;梁溪苓则认为是半生不熟;蔡伯仁解“生”与“胜”同,可解为“又肥又香”;《实用古汉语大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版)860页:“生的,与‘熟’相对。《史记·项羽本纪》:‘则与一生彘肩。’”(左右就给了他一只生的猪腿)高中语文教材《鸿门宴》一文将“生彘肩”释为“故意用生彘肩试樊哙”,  相似文献   

19.
《诗经》的传播是很广泛的,像《关睢》《静鸟》《无衣》《氓》《七月》《硕鼠》《伐檀》等篇,先后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连中学生也能琅琅上口了。但是,《诗经》各篇的题目是如何形成的呢? 比如说,首篇《关睢》,为什么题目叫《关睢》?此诗开头两句是:“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关关”,是鸟的叫声;“睢鸠”,是鸟名,似凫雁。为什么题目不叫“关关”、“睢鸠”或“关关睢鸠”, 而偏偏叫《关睢》?如果从此诗的内容去考虑,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中选有诗经二首,即《伐檀》和《硕鼠》。《伐檀》诗“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句中的“不”字,《硕鼠》诗“无”食我黍”句中的“无”字,课本上均作副词解释,分别译注为“不是”、“不要”。这两个字在这具体语言环境里,是副词还是语助词,怎样解释更为符合原意,我们认为应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