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费孝通引《红楼梦》论证了《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伸缩性特点,我们也可将二书进行关联性阅读。如受《差序格局》篇启发,将探春与王熙凤进行比较研究;受《家族》《男女有别》篇启发,探讨酿成宝黛钗悲剧的深层原因;受《名实的分离》篇启发,探究《红楼梦》现实世界名与实的分离情况。从社会学的角度,用《乡土中国》去解读《红楼梦》的人物、结构与主旨,同时将《红楼梦》作为理解《乡土中国》理论的例证,可引导学生对二书有更新更深的领悟,并培养学生的关联性思维。  相似文献   

2.
徐金花 《福建教育》2023,(11):14-15
<正>如何摆脱“走马观花式阅读”,让阅读走向高效与深度呢?这是作为一名阅读者经常要思考的问题。暑假期间,我阅读了闫学老师的《给教师的阅读建议》一书,发现她在书中说“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从一句话到一本书,从一本书到另一本书,从许多书到一个知识谱系,从一个知识谱系到更广泛的知识谱系,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谱系。这个过程让我想到一片叶子的脉络,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经由那些脉络源源不断地输送进来,最终长成一片碧绿的叶子,我把这称为‘叶脉式阅读’”。我很好奇这样的阅读方式,  相似文献   

3.
《乡土中国》是一部学术性很强的专著.高中生受认知水平和阅读经验的局限,阅读这类著作时有一定的困难.教师需巧妙地设置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读懂每一篇文章的丰富意蕴,进而深入研读整本书的内涵,从而使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整本书的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4.
5.
以《乡土中国》《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阐释了教师运用项目学习方式,通过设计合理的项目任务、整合教学资源、创设学习情境、开展综合性学习,完成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正>在升入高中之后,学生不管是在阅读经验的积累抑或是信息处理技法的储备、运用方面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对阅读指导的维度和广度提出了更高的指导诉求。高中语文教师要及时认识并正确看待这一客观事实,一方面在保证课内教学的前提下积极引入课外阅读指导,另一方面将课外阅读的指导层面设定在整本书的格局上,从而对学生的阅读素养和人文知识、技能储备的提升与扩充带来更为有力的正向影响。在这里,笔者综合了文体、情感和创作技法等方面的考量,以《红楼梦》为素材对上述内容做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7.
黄力群 《学周刊C版》2023,(34):142-144
“整本书阅读”作为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一个任务群受到广泛关注。整本书阅读旨在纠正碎片式阅读带来的弊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以《红楼梦》为例,通过分析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意义和高中整本书阅读的现状,探讨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以此帮助学生体会红楼梦的魅力,并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开展整本书阅读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8.
针对教材设置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六项阅读任务的第一项,探索指导学生完成任务的操作路径,即绘制小说人物关系表,透过人物关系进行人物性格研究,为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分析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状,以导读《昆虫记》的教学为例,阐述整本书阅读应紧抓立足基点、挖掘趣点、落实重点、突破难点、创新亮点五个着力点,促进学生深度阅读,并在实践教学评一体化的过程中,用“心”出“新”,优化作业设计,真正将提升学生阅读名著的实效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0.
将思辨性阅读融入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中对于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发展以及有效实践整本书的阅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为例,提出在前置性阅读、要素性阅读、反刍性阅读、比较性阅读等阶段,引领学生通过多样化的阅读思辨活动,以拓展思辨的广度,提升思辨的深度,关注思辨的关联度和提升思辨灵活性,从而实现深度语文学习,提高整本书阅读的效果,提升学生系统性、整体性、探究性、创造性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课程改革还是教学改革,归根到底都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变革的核心是让学生的学习真实、有效地发生。文章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本教材的教学为例,侧重从单元设计、议题架构两个角度,探讨引领学生深度学习,让学习真实发生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语文中品生活,阅读教学应融通语文与生活两个生态环境。基于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作品特点及学情,开展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尤需应用生活化策略。如何实施?知人论世,走进作者生活;联系现实,设置生活化目标;聚合研究,精选生活化专题;创设情境,设计生活化任务;广泛联系,植入生活资源;借助网络,实施生活化多元评价。  相似文献   

13.
建构主义倡导"发现式"学习,教师是支架,学习者通过自我探索和与同伴合作的方式去主动建构知识,依靠内驱力发展个人学习自主性和个人认知。"做项目"在美国教育中已经是一个长期的传统,吸引人的、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可以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成为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4.
结合小学高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材特点,由课内出发,走向课外,运用循序渐进的鱼骨图式梳理、多元冲击的韦恩图式思辨、由内而外的树根式追溯将不同的阅读材料进行比较、融合、联结,能有效推进深度阅读.多种不同的有效联读方式能提升理解力、提升鉴赏力、提升探究力.  相似文献   

15.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阅读学术著作提出具体要求:“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者的价值取向。”上述三个阶段,构成层层递进关系,“争取读懂”位于第一层级,是达成更高层级的基础;但在学术著作研读教学中,笔者发现“读懂”成了一个棘手的现实性问题。《乡土中国》不足7万字,文字活泼,雅俗共赏,但对高中学生而言,真正读懂这样的学术著作却遇到了四个难题:  相似文献   

16.
《劝学》《师说》作为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具有典范意义。以《劝学》《师说》论证特色为突破口,在比较中寻找论证差异,在聚焦中提升思维深度,在写作中实现思维跃升,以此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7.
《典范英语》从英国原版引进,以故事的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教师开展课外阅读教学的良好素材。教师可以通过绘制导图、分组表演、发散思维、赏析佳句等教学形式,设计深度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归纳信息、口语交际、个性表达、强化语感,实现《典范英语》的高效阅读和学习。  相似文献   

18.
<正>一、名著文本阅读的意识培养文本意识是指人们对“书面语言有意义”的最早理解,所有关于文字学习的基础都建立在这一理解之上。它是阅读主体解读文本的主观能动性,是阅读主体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对文本高度关注的主动性思维。而“名著文本意识”是指学生以名著文本为依托,了解作家在文本乃至整本名著中所要达成的情感意愿、主旨思想以及不断变化的情绪,并据此阐发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正>华罗庚曾说,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话对高中生整本书阅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将一本书“读薄”与“读厚”,是整本书阅读的一个重要理念;如何“读薄”与“读厚”,则是高中生应该掌握的读书之要。所谓“读薄”,即偏重于对全书进行“蒸馏”“萃取”,梳理其结构框架,概括其核心内容,总结其精要部分,这是由浅阅读到深阅读的过程。孔子评《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正是研读诗三百后,将整部《诗经》读薄到三个字。  相似文献   

20.
<正>我们的语文过去多是单篇课文的学习,现在由单篇走向大单元乃至整本书阅读,是一大飞跃;我们的语文过去多是文学作品的学习,现在由文学作品发展到整本的学术著作,更是一大突破。这种飞跃与突破不仅体现在思维与能力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