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经典常谈》堪称中国古代文学的入门之作,而且是一部精彩的入门之作。朱自清先生在创作时,始终明确读者对象——中学生,不仅注意到学术的高度和深度,更注重中学生读者的接受度。因此,这本书中随处可见作为学者的朱先生严谨的治学方法,也不乏作为文化向导的朱先生生动传神的笔墨。本期,我们共同探索《经典常谈》的“打开”方式。  相似文献   

2.
从《经典常谈》学术性散文集的特点出发,遵照教材“名著导读”训练指向,从检视阅读、概览全貌,个性选读、走进篇章及专题探究、聚焦特点三个层面,系统探讨了《经典常谈》整本书选择性阅读的具体策略,在阅读路径的规划、阅读任务及学习活动设计等方面提供了可行的操作指南。  相似文献   

3.
整本书阅读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经典常谈》作为新入选教材的名著阅读书目,学生畏难情绪不小。教师运用“导趣、导法、导理”,激发求知内驱,善用阅读方法,提升思维品质,使学生乐读、会读、善读,真正走近经典。  相似文献   

4.
朱海 《中文自修》2024,(1):52-55
<正>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公布,2023年春季教材中出现了一些重要变化。其中,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名著导读书目由《傅雷家书》更换成了《经典常谈》。《经典常谈》是由朱自清先生编撰的普及性读物,全书共十三篇,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分类,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对于这位略显陌生的“新朋友”,初中生应该怎样去阅读,语文教师又应该怎样去教呢?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和诗人,他研究古代文学也很有成绩,尤其难得的是他又很重视普及,《经典常谈》便是四十年前(1942年)他为青年学生写的一种普及读物,可惜流传似乎并不很广。此书现在比较容易见到的本子有两种,一是三联书店出的单行本,与吕叔湘先生的《语文常谈》等小册子是一套;另一种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经典常谈》收在《论文集》的下册中。  相似文献   

6.
读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六十年前发表的一部重要作。本分析其“脉络清楚”、“旁征博引”、“口语化、轻松幽默”等方面的特色,并指出其价值在于有利于经典的普及和祖国化遗产的继承。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中由《傅雷家书》更换成了《经典常谈》,选文的变更使本单元的选文主题更加统一。《经典常谈》展现了语文教育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呼应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文化自信”核心素养的要求,并为以中国传统文化、古代文学为主题设计大单元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针对一线教师因《经典常谈》中的《诗经》章节、《战国策》章节等与统编教材相关篇目教学内容截然不同而产生困惑的现状,指出通过梳理教师认知的成因,以及“层累的古史观”对《经典常谈》的影响,弥平两者之间的差距,进而拓宽教师的文化视野,打破其原有的对古代典籍的零碎的经验感悟,形成对文化演进的完整认知。  相似文献   

9.
作为学术作品的《经典常谈》,其整本书阅读教学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去把握。从宏观维度追问学术作品整本书阅读的价值,解决“学什么”的问题;从中观维度思考学术作品整本书阅读的迁移运用,解决“如何评价”的问题;从微观维度进行学术作品整本书阅读的动态引导,解决“怎么读”的问题。三个维度的关注最终目的是要共同构建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能力素养。  相似文献   

10.
整本书阅读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许多问题,如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缺乏积极性、阅读刻板无趣、评价导向不佳等。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首次明确: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和呈现。整本书阅读被划定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其目的是通过整本书阅读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经典常谈》是八年级下册部编教材新增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篇目,在教学中以项目式学习尝试建构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尝试,促进其本土化实践,从而提升《经典常谈》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学者大家之一,他不仅致力于专业学术的研究,也致力于文化启蒙,充当着教师的角色,传播经典,普及民众.他的著作《经典常谈》有着引人入胜的开场白,以亲和的口吻,讲故事的方式,以现代的视角去传播经典,为广大中学教师启蒙学生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12.
在“双减”背景下,《经典常谈》的作业设计要基于语言运用,坚守住语文的体性。针对此名著的特点,在情境中设计任务链式作业,在开放中设计跨媒介作业,在综合中设计跨学科作业,在实践中设计主题考察式作业,这些都是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正>“选择性阅读”是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方法,是一种理性的、有目的的阅读方式。统编教材中,必读书目《经典常谈》和选读书目《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苏菲的世界》的阅读,都可以运用这一策略。浏览目录,我们会发现,在内容编排上,三部名著具有共同的特点:“整本”之下是相互独立的“单篇”。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是一部学术性散文集,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必修课程之“阅读和鉴赏”第9条:……诵读古代诗词,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第10条: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课外自读文学名著(5部以上)以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并且在“附录”中提出了“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列举了经典名著数十部。经典成为高中文学教育的首选。为何要阅读经典?阅读是一种通过文本进行的读者与作者的对话。在这种对话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境界、认知水平、知识结构、情感体验都将得到发展与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趋势大体上是随时代潮流而动的,喜欢轻松…  相似文献   

15.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培根的这句话充分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为此,《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生课外阅读作了明确的规定,并且提供了一份阅读参考附录,即《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把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作为课外读物的重点。这些文学经典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是青少年接受文化传承的核心,是陶冶情操、塑造性格的精神食粮。然而,中学生的阅读现状到底如何呢?  相似文献   

16.
从这一期开始,我们设立“经典回眸”这个栏目。此所谓“经典”,主要是指20世纪白话文运动以后,我国学术界,尤其足语文教育界所取得的一些成绩,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作现代的梳理与解读,也包括学者们专门撰写的一些文字隽永、含义丰富、趣味悠长的文字或著作,如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朱光潜先生的《谈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同时,将适当选登一些介绍西疗人文精神的文字。我们希望,这些文字能引领和启发读者诸君亲近经典的兴趣,提高大家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增长一些学问上的知识;也希望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对我们刊发的文字发表评论,或者对我们这个栏目提供自己的意见与批评,在编、读的沟通中,共同将我们这个栏目办好。本期将要刊发的是朱自清先生《经典常谈》中的文字,这是先生专门为中学生撰写的。在这本书的《序言》里,作者这样阐述自己的写作目的:“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的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1980年,在本书重印的《序言》里,叶圣陶先生进而认为,对于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字,由于“语言文字上的隔阂不少,风俗习惯典章制度上的疙瘩更多。马马虎虎地读吧,徒然消耗学生的精力和时间;认认真真地读它极少一部分吧,莫说初中,高中阶段恐怕也难以办到。因此,我想中学阶段只能间接接触,就是说阅读《经典常谈》这样的书就可以了。”编者以为,这样的意见到现在仍有其指导意义。我们选用的第一篇文字就是《经典常谈》中的《<说文解字>第一》(所谓“第一”,是从编排次序上讲的,即在这本书的编排篇目中排第一的意思),盖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首先得从文字讲起。朱自清先生的文字简易明白、亲切随和、用词严谨,想来大家是会喜欢的。此外学者谈中国文字的还有很多,像章太炎先生《国学讲演录》中的《小学略说》即是。读者有兴趣者也可以将这些文章找来对照着读,或许还可有进一步的收获。  相似文献   

17.
彭国华在2008年06月03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论语〉有多少种读法——浅谈经典诠释的空间与路径》一文。文章指出,经典产生于特定的“视域”,体现了经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同样,后世的读者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也离不开一定的“视域”,即读者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两种“视域”并非相互隔绝、彼此孤立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顶真式衔接,不但是段落衔接的一种重要模式,而且应是段内层次(包括层内句子)衔接的一种重要模式。其成立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它在语言表达上具有较强的连贯性,于人的接受心理上具有一定的悬念性。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中此类语料十分丰富而典型,本文拟以此文为例说明之。  相似文献   

19.
<正>2023年春季下发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名著导读”推荐书目《傅雷家书》更换为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教材调整属于教材建设的范畴,“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统编语文教材更是如此。国家事权,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个教育的根本任务,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从教材建设的层面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意味着入选教材的文本要经得起思想内容和作者为人的双重检视。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语文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任何改革都会带来阵痛,在实施新课标“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我们的语文教师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困惑:在引导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名著的同时,作为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阅读修养,以适应新课标课外阅读的要求,当好学生课外文学经典阅读的“守门人”和“推动者”呢?笔者结合阅读实践谈点粗浅体会,权作引玉之砖。语文教师首先要加强阅读意识陶冶了一代代人精神的文学经典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对中学生来说,阅读经典名著,接受文化传承无疑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当前中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