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华森 《文教资料》2010,(22):128-130
自由主义之困境随其萌芽、发展和滥觞的过程而发展。当代共和主义批评自由主义导致人的原子化,社会公共生活的衰退,公民美德的缺失,以及私益与公益的失衡,并力图实现公域与私域,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个人善与公民美德,以及私益与公益之统一与和谐。  相似文献   

2.
26)公、私:根本相背的两种观念翻开字典,无论哪一本在对“公”与“私”的解释中,都必有“公与私相对”或“私与公相对”的一项。这种意义上的对比解释,是人们对社会实际生活中“立公”与“行私”的思维总结。从文献角度来说,这种见解可能始自韩非。《韩非子·五蠹...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通过人的劳动进行信息交换、能量交换和物质交换,即三大交换活动协同运动。生物个体即个人的“三大交换”是基础,社会“三大交换”是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个人的“三大交换”与社会“三大交换”的活动就是“私”与“公”的矛盾。“私”与“公”矛盾的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私”、“公”矛盾的运动过程,也就是社会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动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正确处理“公”、“私”矛盾,主要是树立“公”、“私”分明的观念,实践劳动是人生存发展之本,正确把握个人角色的变换。  相似文献   

4.
公共利益的通常界定方式是以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对立关系为基础,并以"公益优于私益"为原则进行的,但是公益与私益之间不仅是对立的关系.还存在统一关系.以公益与私益统一的关系为基础,国家对私益的保护也就可以看做是对平等、公平、自由的经济秩序的维护,从这一角度出发公共利益的界定就可以认为是对不同的社会公共价值之问的优先性确定.  相似文献   

5.
黎虎发表于《文史哲》2020年第1期的《中国古史分期暨社会性质论纲——兼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一文(以下简称《论纲》),以本土化语汇概念,对中国古史分期暨社会性质这一重大史学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而深刻的阐释,为探索和建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以下简称“三个中国”)古史话语体系、掌握古史研究话语权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论纲》主张厘清“舶来”话语的是非正误,乃是建立“三个中国”的史学话语体系和掌握古史话语权的前提;《论纲》主张准确揭示中国古史的矛盾特殊性——“权力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者”及其主要矛盾关系,乃是建构“三个中国”的史学话语体系和掌握古史话语权的根本;《论纲》主张运用本土固有词语概念进行表述,乃是建构中国史学话语体系和掌握史学话语权的重要载体和必要组成部分,并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论纲》及其学术贡献表明:运用本土固有词汇概念,不仅能够建构“三个中国”的古史体系,而且能够真正有助于掌握史学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是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法律,宜采取类型化的思考方式把握二者之关系定位。针对侵犯个体私益的个人信息侵权行为,除倚靠侵权法救济外,还可以适用包括人格权请求权、禁令请求权等在内的人格权编规范。然大规模的个人信息侵权行为已损害社会公益,这使个人信息保护突破其私权属性,呈现出社会和公共属性。保护模式也从“人格权请求权+侵权请求权”的私益保护演变为“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私益诉讼”协同保护。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的起诉条件宜以“侵害社会公共利益”取代“侵害众多个人的权益”,并提升检察机关的起诉资格顺位,以保障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救济的通畅性。通过扩大适格被告范围,落实举证责任倒置、惩罚性赔偿等具体配套制度,来保障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救济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政治学界生产与发表了许多建制性概念,其中田野政治学是极为重要的一支,徐勇发表了“祖赋人权”、“家户制”、“关系叠加”等概念。田野政治学的活力与价值在于,重新发现了田野经验中的中国话语,将土生土长、本土性的中国话语提炼和改造为中国政治学的学术概念。本文旨在从现象学的“语言-分析”角度对田野政治学的概念建构进行社会科学认识论的探讨,认为“祖赋人权”、“家户制”、“关系叠加”概念来自于日常生活语言的拣选,将这些话语/概念纳入不同处境空间将形成更丰富的概念含义,同时理念型及因果适当性与意义适当性的辩证运用将增强其解释能力。破除既有理论的束缚,回到经验实在本身,质疑常识并改变提问方式,将促进中国政治学问题导向的跨学科甚至去学科研究,生产出更丰富的中国本土化政治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高等教育快速而独特的发展使“高等教育中国模式”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概念。厘清这一概念的源起和本质,对于理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推进高等教育学话语体系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概念史研究范式,梳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和文献并综合分析话语内涵的演进发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是它的最初形态,独立自主这一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它的思想内核,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它生成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国式高等教育治理”是它的本质内涵;它在政治和经济变迁中被持续建构和反复定义,彰显出丰富的价值。“高等教育中国模式”为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历史注脚和学理概括,也必将在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继续得到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公益诉讼是与“私益诉讼”相对应的一种制度设计,是“社会本位权利观”在诉讼制度上的体现.广义的公益诉讼除了民事公益诉讼外,还包括行政公益诉讼,但行政公益诉讼目前尚在理论探讨阶段,并未形成诉讼制度.本文以民事公益诉讼为视角,从公益诉讼的概念、产生的背景、我国的立法实践、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公益诉讼进行探讨,并提出通过司法解释等途径明晰“公共利益”、“公益诉讼的范围”以及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比较教育:话语与权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比较教育作为一门解释不同民族国家教育现象的教育学科 ,其话语实践总是同民族国家的社会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这种话语实践往往隐含着不同民族国家在教育科学乃至社会文化方面话语权力的争夺。通过分析研究本土生活中的日常生活层面的教育话语、本土教育实践中活跃的教育话语、民族传统教育理论中具有生命力的教育话语和民族交流本身产生的教育话语 ,进而使之体系化 ,探索并逐步建立兼具第三世界本土特色和国际通用性的比较教育话语体系 ,在教育和文化解殖民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林杰 《教育科学》2023,(1):28-34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作为高等教育全球化时代衡量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重要概念,是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组成部分、战略之源与关键表征。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是指中国在全球高等教育治理变革中表达和传播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与发展模式、发展利益与发展诉求以及所承担的国际义务与责任等具体主张,并且这些主张能够取得国际社会的价值共识和理念认同,进而产生吸引力、发挥影响力、形成引领力,是话语权利、话语能力以及话语权力的有机统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是一个复杂的存在,具有实践性、生成性以及价值性等特征。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是由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方式、话语平台、话语对象以及话语效果等要素构成的,而这些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彼此衔接以及有机统一的过程,就构成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的生成逻辑。  相似文献   

12.
创新国家高等教育理念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国家高等教育理念与社会理想之间相互错位,创新与高等教育强国相适应的国家高等教育理念需要实现几个转变:基本理念由“社会控制”向“学术自由”转变;发展理念由“单向度发展”向“协同式发展”转变;育人理念由“外部驱动型教育”向“多元能动型教育”转变;管理理念由“集权管理”向“分权治理”转变;服务理念由“适应需求”向“引领文化”转变.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地方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加强地方高校和社会的良好互动。我国地方高校可借鉴美国相互作用大学的成功经验,“以他方为中心”,与社会建立共生共荣的关系,共谋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质量教育体系”概念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是内在统一的,既提供教育事业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的认识,又阐明高质量教育发展中一些结构性和优先性的问题。已有解释方案作出学术贡献的同时尚存不足:或因体系理解静态化而致解释的开放性不足,或因概念改造简单化而致解释的独特性不足,或因实践关联失序化而致解释的逻辑性不足。理顺“高质量教育体系”概念的内在机理,需要明确“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一个不可分解的核心概念,其研究母题为“体系建设”,其立论基础为“高质量发展”,其实践目标是“建成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进一步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概念研究应该立足体系建设的现实经验,提升概念实践性;参照体系建设的宏大背景,赋予概念历史感;顺应体系建设的时代变化,实现概念的体系化。  相似文献   

15.
一、什么是“大公无私” 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和“私”,是一对广义的省略词,它们在不同的情况下,往往具有不同的含义和所指。本文所涉及的“公”与“私”概念,专指两种对立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境界。在这种意义上,所谓“公”,就是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诚实无邪的精神;所谓“私”,就是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思想。显然,这是与经济利益上的公私关系不同的另一个范畴的公私关系。在这里,大公就不能有私,有私就不能大公,公和私既不能“并存”、“互助”,也不能“兼顾”、“结合”。由此可见,“公”与“私”这两个词或概念,包  相似文献   

16.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开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新道路,是基于“社会改良—社会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社会管理—社会治理”这一社会变革逻辑脉络进行的历史性嬗变,取得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国家及拉美、中东、非洲等区域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成功。中国式现代化浸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是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人本、民主、法治、文明和共富等价值理念的现代化,彰显了鲜明的中华民族风格。必须牢牢把握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放置在世界现代化、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等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中进行考察,建构古今、中西、内外等多个维度坐标的融通体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与时空超越,为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永续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西方公共领域理论及其中国本土化演进的再确认,发现一个长期被我国学界忽视的基本事实,即西方公共领域理论文化现象的存在。它集中表现为“国家-社会”二元模式论,并与“公私二元论”互为表里,从而很好地解释了西方公共领域理论的跨文化运用遭遇瓶颈的原因。鉴于此,在超越“国家-社会”二元模式论的基础上,尝试借鉴公共哲学中的“活私开公”理念,结合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境况,重新探索中国公共领域应有的内涵及其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18.
由于在我国《行政诉讼法》中并未规定公益诉讼,行政诉讼的实践中对公共利益保护形成了一种主观诉讼的保护模式。即原告基于私益侵害提起诉讼进而达到维护与私益相关的公共利益的目的。这种模式的形成是与我国缺乏客观诉讼的制度设计以及法院对公益诉讼的消极审理态度分不开的。由于体系性的缺失这种模式无法实现对公共利益的全面、有效保护,建立我国的客观诉讼制度是实现公共利益有效保护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成兼具理论与现实逻辑,是一种聚焦优质质量、更好满足主体不断增长的真实需要的高等教育发展范式,展现出目标任务从“数量为先”到“质量为要”、方式手段从“路径依赖”到“创新驱动”、评价重点从“内部资源”到“外部贡献”的基本特征与诉求。新发展阶段,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路体现在更新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基本理念,澄明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取向;坚持以需求牵引供给,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构建多样化高等教育体系;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更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落实必要支撑与保障,加强资源供给、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国际化既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然要求,也是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体系和彰显全球教育治理能力的重要尺度。从全球治理的视域出发,构建“价值共识-制度公约-组织协商”的多维度分析框架,以此梳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实践从接纳共享到输出共享、从场外接轨到场内共建、从松散联合到协作共商的演变特征,并揭示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三大矛盾:价值共识共享中的路径依赖掣肘、制度公约共建中的本土角色暗淡、组织协商共商中的合力发挥不足。基于此,我们应加强文化自觉,构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话语体系;提升制度能力,深度参与高等教育国际规则的实施与制定;注重多元面向,打造分层分类的国际化网络协商新格局,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和全球教育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