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理性是态度和行为的统一体,不仅表现为对待文化的态度,还外显为对待文化的行为。文化传承不仅需要人,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成就人、发展人。在现代社会中,文化传承表现为主体的多元化和方式途径的多样化,并集中体现为有意识传承与无意识渗透相统一的特点。学校教育文化传承需要文化理性,它既遵循了文化传承的特点和规律,也是学校教育文化传承的现代诉求。  相似文献   

2.
文化理性是态度和行为的统一体,不仅表现为对待文化的态度,还外显为对待文化的行为。文化传承不仅需要人,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成就人、发展人。在现代社会中,文化传承表现为主体的多元化和方式途径的多样化,并集中体现为有意识传承与无意识渗透相统一的特点。学校教育文化传承需要文化理性,它既遵循了文化传承的特点和规律,也是学校教育文化传承的现代诉求。  相似文献   

3.
渔鼓作为一种在特殊地域中使用的民间说唱曲种,与地方文化和谐共生,桂林渔鼓是广西渔鼓的一个流派,流行于桂北一带,以桂林方言演唱为基础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其中王仁和大师的各种不同结构的创腔手法、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演唱形式,大家喜闻乐见。他是桂林渔鼓的开拓者和创新者。本文就其他不同结构的唱腔起腔手法进行了分析研究,为广大渔鼓曲艺爱好者提供素材,为声乐学习者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教育资源的亲和力与匹配契合度是保证民族团结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多民族共生文化作为多个民族长期交流、交往、交融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相关资源融入多民族地区民族团结的学校教育,有助于强化学生对民族团结价值和共同体文化的认同,也有助于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贵州省多民族共生文化进行学校传承极具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价值,基于贵州省中小学的调查发现,依托多民族共生文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需要坚持生态化的理念,探索生态化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5.
例谈湖湘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程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不仅应该关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而且需要体现地方文化的特点和要求,实现文化的整体统一性与地方差异性的共生共荣。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课程实施中自觉、合理地开发利用湖湘文化课程资源作为语文课程内容。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由于西方强势文化及价值观的影响,以及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对本土文化传承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正确的传承方式,导致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对本土文化内涵缺少深刻的理解和有效地传承。本土文化是社会历史文化的积淀,与现代艺术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设计师获得审美依据与创作灵感的源泉。拟从分析本土文化内涵和特征入手,探析艺术设计教育实施本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提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施优秀本土文化教育的途径与方式,为传承本土文化和现代地域性设计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实验小学一直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尊重生命作为尊重人的思想根源,以理解教育的本质和审视教育的实践。我们认为,尊重生命的教育,是"为人而教育"的教育,不是"为教育而教育"的教育。学校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环境、教育行为等,都应当从尊重人的发展需要出发,遵循教育规律。教育不仅是生活经验和生存技能的传递,更是精神文化的传承。在实践中,我们特别关注学校生成性文化和创新性文化的积淀。任何文化的延绵与繁荣,都要经过积淀、传承、创新。因此,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课程改革这一核心,坚持科研引领、实践检验原则,走内涵发展、文化育  相似文献   

8.
仫佬族文化与他族文化的互补共生,协同发展,需要借助学校教育系统、社会教育系统的支持予以实现。以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引导仫佬族文化传承,促进多样态文化资源、人才资源、财力资源、政策资源的及时足量供给,是构建仫佬族文化共生教育体系,实现仫佬族文化传承、创新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时代赋予教育传承创新、引领文化的历史使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最高要求。教育从诞生起就流淌着文化的血液,理应成为主流文化的传承者、先进文化的创新者、社会主义的引领者,积极融入和带动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第一,以公民教育传承主流文化。文化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生产,是最需要教育传承的领域。教育是为人之学,而文化则是教育的核心灵魂,文化事业是民族的事业。教育的重要职责在于保留、传承、弘扬优秀文化,通过文化育人,把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成为社会的合格公民。  相似文献   

10.
共生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技术、人与文化等主体或要素在特定系统中存在的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和共同发展的关系。中国人古时在与自然界的交互中早将共生视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使之成为一种文化基因延续至今,而“symbiosis(共生)”成为西方学术话语并传播开来也不过一百多年。探讨共生的内涵,需要追溯至甲骨文中的“共”与“生”和西方的“共生”词源。借助范畴逻辑对共生的范畴体系进行推演,是促进共生完成现代化蜕变的必由之路。共生素养是指人作为共生主体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技术、人与文化等相互依存的共生属性的认识能力,以及对主体之间互惠互利和共同发展的共生关系的实践能力。中小学生共生素养的培育,需要从设计学生共生素养的培育目标、开发共通融合的共生校本课程、实施师生共同成长的共生教学、构建和谐的学校共生文化场域等四个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需要知识创新。大学是知识传承、创新与应用的重要场所,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在面对知识创新的社会要求时,大学需要重新回到其文化立场来审视创新力的来源。文化与知识相关,但与知识不同,其本质乃是属人的,与人的创造力、心灵自由与教养相关,并积淀和承载着人类在传统中的那些共通性的价值。当文化培养的是健全人格和良好教养,指向人的心灵自由与开放性的假想与猜想时,文化就能内生出创新力。当前中国大学在各种制度化困境和精神困境中缺少创新力,大学鲜有创新。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大学应该回到其文化本性,建设文化大学,以育人为核心,以开发学生潜能、培育自由心灵和健全人格为基本目标,提高文化创新力,完成大学自身特殊的社会使命与责任。要建设文化大学,大学需要不断实现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重视文化传承与通识教育,回到哲学引领和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通过产学研结合,以育人为主提升创新力,把握向文化型大学转变的挑战与机遇。  相似文献   

12.
鄱阳渔鼓是我国的传统艺术文化,在世界文化融合与传统文化消逝的今天,鄱阳渔鼓显得弥足珍贵.做好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是现代社会要进行的迫切工作.本文对鄱阳渔鼓进行简要介绍,并浅析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3.
符号是传统文化的创造结晶,文化以符号作为载体,通过符号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明式家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形态对后人启示很多,不仅在造型上代表了中国传统家具的最高成就,而且作为符号的传承,是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产品,它实际上表现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社会,文化和人的心理行为,也反映出当时社会不同阶层的生活形态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文化记忆理论重点关注记忆、认同与文化延续之间的联系。民族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作为传承与创新文化记忆的重要组织形式,在文化记忆理论视域下,具备实现中华文化永续传承、强化教学铸魂育人功能的独特功效。然而,在实践中,民族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呈现主体素养参差、内容分散零星、方法单一传统等问题。因此,为实现在教学中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助力培育富有中华文化气质、中华民族精神的新时代中国人,依循教学准备、实施、反思进程,基于文化记忆理论的内涵和作用,可以在民族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采用树立前瞻性教育理念、创设共生型课程体系、运用组合式教学方法、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与开展文化性教学评价等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一、学校体育深层次的目标——文化传承 教育作为一种文化,既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又对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教育的过程实质就是文化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传承与创新的过程。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传授知识和技能,却往往忽视了其深层次中蕴含的文化的传承。从文化和教育的关系的视角来审视,人在其生物人变成社会人的教育过程中,教育对人的影响本质就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即符合社会和人性的文化价值对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一、校长的思考 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是怎样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精神取向。理论家普遍认同:教育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文化需要教育去传承与创新,同时教育也受到所处时代文化的影响,教育必须适应其所在时代文化的“嬗变”而进行相应的变革与创新。而作为传播人类文化载体的学校,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人类生存生活的一种存在方式,而文化的世代传承、创新和进化需要借助教育机制。教育与文化两者之间形成一种互为因果、互为条件和互动发展的共生关系。从解析"文化传统"与"教育传统"两个概念及涵义入手,分析了二者作为特定术语所蕴涵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8.
蒙古族那达慕绝不仅仅是一个娱乐活动或游戏,而是一个非常典型有效的民族文化传承场和获得本土文化知识建构的校外教育情境。由于古老的游牧文化和原始萨满教孕育了那达慕深厚的传统底蕴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内涵,因此800年来不仅行使着传承民族文化与精神的重要使命,而且建构着蒙古人丰富的文化知识体系,弥补着民族学校对本土知识与民族文化传承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陈晔 《江苏教育》2014,(12):64-64
经典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教育的重要资源。传承经典文化,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源泉。教育,作为传承经典文化的重要推手,必须在校园内旗帜鲜明地开展国学经典的教学,这是“根的工程,花的事业”。当下,不少学校注重开展国学经典的教学,提出了“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的培养目标,形成了“诵读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的办学特色,以经典文化为引领,使师生更多地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从而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师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0.
科学知识及其应用可以造就社会的生产进步,而思想和文化则提升和塑造人的修养和德性。人不仅有求真的需要,同时还具有审美、向善和追求自由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文化现代化和教育自身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