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华社2005年6月2日播发的人物通讯《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记优秀共产党员、木里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一稿,在第16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一等奖。这是一篇生动、传神、感人的人物通讯精品。在同一题材的报道中,它能独领风骚,荣获最高奖一等奖,是作者践行“三贴近”,同采访对象一起爬山涉水、风餐露宿,历经艰险后结出的丰硕成果。这篇带着高原风雪、山乡泥土,清香扑鼻而来的《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佳作,让人读后无不为文中主人公的先进事迹所动容,文中所展示的人性美和高尚情怀,将鼓舞着受众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向前,它带给人们的记忆和思索将会是美好而长久的。从写作上来看,  相似文献   

2.
《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带着高原风雪、山乡泥土、清香扑鼻而来的佳作,让人读后无不为文中主人公的先进事迹所动容,文中所展示的人性美和高尚情怀,将鼓舞着受众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向前。它带给人们的记忆和思索将会是美好而长久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周丹 《视听》2023,(4):10-13
根据“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事迹改编的电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讲述了拉齐尼·巴依卡祖孙三代人在帕米尔高原戍边护边巡边的故事。电影以“以人带史,以人带事”的英雄叙事模式、纪实美学视域下的诗意表达、精妙的艺术构思,谱写出“美美共生”的民族赞歌。  相似文献   

4.
当我得知《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获得第16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时,心中有深深地感恩,感恩生活,感恩记者这一职业,感恩那每一颗相通的心灵.同时,我特别地感恩那位在大山里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走了20年、现在依然在邮路上继续走着的四川木里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  相似文献   

5.
张严平 《新闻传播》2007,(6):17-18,20
新闻从业人员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时间久了,有的人觉得新闻资源匮乏,无新闻可写,有的记者却佳作频出;面对同一个新闻事件,有的报道平淡无奇,有的人却从中挖出了“金矿”“富矿”,甚至写出了传世之作……如何挖掘和提升事实的新闻价值,这是每一位记者始终都在面对和苦苦探求的问题。本刊特邀请了几位在新闻采写实践上有着较高成就的记者就此话题谈心得体会,希望通过他们的新闻实践,能给大家一些有益的,可供借鉴的经验。[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全国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四川木里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是我们身边的人物.他的先进事迹在国内各大媒体“全面开花”,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国人纷纷为之感动。特别是新华社记者张严平采写的《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被全国120多家报纸刊用.新华网、央视国际网、人民网等各大网站相继转载。[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8.
谢彦云  石鹏 《新闻窗》2010,(6):81-82
新闻材料,就是构成新闻事实的各种情况、表现、反映和记载的总称。①是新闻事实的一种文字化、图像化、声音化的表述,是新闻报道的基本构成元素,离开了新闻材料,新闻就会战为无土之术,无源之水,再好的记者也不可能脱离新闻材料写出上乘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10.
潘立 《新闻界》2006,(1):135-135,115
现代报业的发展,催生了都市经济生活类报刊的蓬勃兴起。作为中等城市的党报理应与时俱进,做好“三贴近”,满足广大读者和市场的需求,为党报进一步走进读者、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主流媒体影响力探索新路。为此,《宜宾日报》在2005年创办了《生活周刊》。周刊甫一亮相,就鲜明地打出“站在生活前沿、立足宜宾市场、引领消费时尚”理念的旗号。同时告之读者我们的诉求:《生活周刊》目标群体定位在“四有新人”上,即有新知识、有追求前沿消费能力、有品质认知、有阅读偏好的都市读者。经分析,《生活周刊》要在当地引领媒体风气之先,首先应做好定位…  相似文献   

11.
去年国庆节期间,收到李文珊先生从河北寄来的<火红年代留影>一书.这本书是他的最新文集,由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该书收录了李文珊先生1949-1959年在<山西日报>从事新闻工作十年间所写的一大部分通讯、报道、文章和特写.厚厚一大册,洋洋40余万言.书中反映的上世纪50年代的十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十年,它是人们公认和长久怀念的一个火红的年代.翻阅文集,深长思之,我感到把该书题名为<火红年代留影>十分贴切.  相似文献   

12.
徐云兰 《军事记者》2002,(10):43-44
一位美国新闻专家曾经指出,世纪之交的几十年中,整个国际新闻界最大的竞争,就是新闻可读性的竞争……很显然,可读性不只是表面的内容浅显、通俗好看,它应该有更深刻的内涵。近读江永红的《兵戊走笔》(以下简称《兵》)一书,一个突出的印象是,可读性的这种深刻内涵,在《兵》书中都可以找到理性的诠释。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是一个网络的时代,电子媒体相当普及,视听文化飞速发展。作为在数字电视和电脑前成长起来的“新新人类”,儿童在审美趣味上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倾向:喜欢热闹动感、富于变化、非常清晰的画面和好听迷人的音乐。他们是蹦蹦跳跳地成长的一代。作为儿童期刊的编辑,必须了解现代儿童的审美趣味和爱好,与他们产生共鸣,其工作才有可能获得他们的认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一部践行“三个代表”的生动教材——读《发现·思索·自省》看新闻工作走向@章佳斌  相似文献   

15.
当我得知《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获得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时,心中有深深的感恩,感恩生活,感恩记者这一职业,感恩那每一颗相通的心灵。同时,我特别地感恩那位在大山里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走了20年、现在依然在邮路上继续走着的四川木里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第一眼见到  相似文献   

16.
时政报道,死板者多,鲜活者少。这是一道“难题”。如何解决这道“难题”,起“死”回“生”呢?有一剂良方,那就是:三贴近。  相似文献   

17.
“关注舆情动态,反映百姓心声”是我国新闻工作尤其是党报的题中应有之义。总体看,我们的媒体主要是各级党报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是做得不错的,但是,一些报纸上“领导活动多、会议报道多;新闻信息少、群众视角少”的现象依然存在。新闻媒体如果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反映现实生活、没有反映百姓的心声、没有报道社会现实,作为主流媒体的党报的舆论引导力量就会削弱。最新改版的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注重满足主流读者的需求,始终将引导社会舆论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以灵活多样的宣传手法和创新的报道思  相似文献   

18.
《文汇报》从2007年1月25日开始,推出“新年新体验”栏目,连续发表一组体验性报道。记者到群众中去,到生活中去,在社会生活的第一线,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当一天乡邮员、客运服务员、地铁值班长、电力抢修员、列车乘务员、卖场销售员……参加劳  相似文献   

19.
20.
2004年6月3日《人民日报》刊登的通讯《百姓心中的丰碑》,获第15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这是一篇记者用自己的心灵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采写出的新闻佳作。它为我们提供了下述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