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蒙古民族是崇拜英雄的民族。成吉思汗箴言"身勇则一时英雄,智勇则万世英雄",哲理性很强,包涵着深刻的内涵,成为成吉思汗英雄观的核心理念,是蒙古民族认识、衡量英雄的标准和体现人生价值、做人的座右铭。成吉思汗对英雄的理解与解释,对蒙古民族英雄观、英雄主义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为尊重知识、重视智慧,培育德才兼备的新一代,推动社会的文明进程发挥重要作用。成吉思汗重视智慧的英雄观的基本理念,对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人才,推动伊金霍洛现代化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鄂尔多斯中部伊金霍洛旗的甘德利草原上,耸立着一座具有蒙古民族传统建筑特色的宫殿,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成吉思汗陵宫。几百年来,每当祭奠的日子,陵宜紧闭的红色大门徐徐打开,从四方跋涉而来的拜谒者缓缓步入正殿,祭祀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成吉思汗陵寝祭奠是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一日(成吉思汗纪元五月二十一日),这是每年四次的祭祀活动中最隆重。最盛大的一次。清晨,专司成陵祭祀的人,把成吉思汗的“银棺”(内装成吉思汗衣冠)从“八白室”(陵寝)中请出来,用专用的枣木花轮马车和双峰白驼运载到距“八白室”5华里的甘德…  相似文献   

3.
由于蒙古民族古代实行“密葬”,成吉思汗陵墓的坐落,至今无从查考。这是历史上的一大悬案。 7月18日,在乌兰巴托,我向蒙古历史学的权威纳茨阿古多鲁吉教授提出了成吉思汗陵墓地点的问题。这位教授耸了耸肩,说道:“这是个谜。虽说是有四五个目  相似文献   

4.
张斌 《华夏文化》2014,(3):49-50
正"科尔沁"一词源于鲜卑语"火儿慎"或"好儿趁"。东汉末年和西晋时期,鲜卑人生活在西拉木伦河流域,当时的中原人就把世居在此的鲜卑人称为"火儿慎"或"好儿趁"人,意思是英雄的"射雕人"或"善于骑射的人"。"科尔沁"蒙语意为"带弓箭的人们",即护卫士兵。在统一蒙古的过程中,成吉思汗为拱卫汗权,从其部属的子弟中挑选身体强健、武艺高强的人,组成了直接由成吉思汗统领的"怯薛"护卫军,成为当时最为精锐的队伍。"怯薛"护卫军按照职能的不同可分为  相似文献   

5.
成吉思汗祭祀是蒙古民族最高祭祀形式,是蒙古民族原始文化的集中体现和蒙古民族思想理念的集中反映。成吉思汗祭祀在长期的历史中不断完善,形成了鲜明的基本特征,体现了祭祀内容的原始性,祭祀内涵的神秘性,祭祀形式的独特性和祭祀传承的唯一性。成吉思汗祭祀,集中体现了蒙古民族崇拜长生天、崇尚大自然的心理,成为蒙古民族重视生态文明的思想基础。成吉思汗祭祀,是体现蒙古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文化现象,共同的心理素质,使蒙古族树立了崇尚大自然的观念。成吉思汗祭祀的基本理念,包括崇拜长生天、崇拜神灵、崇拜大自然等,对蒙古民族共同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使蒙古民族树立崇尚天地人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受成吉思汗祭祀的影响,蒙古族树立了开放、包容、奋进的精神,创造了具有浓郁特点的和谐文化,这种自然形成的和谐文化,必然体现在人与生态的关系方面,即树立崇尚大自然、保护生态的思想理念;成吉思汗祭祀的基本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蒙古族受这一理念的影响,形成保护大自然的共同心理。成吉思汗祭祀,由诸多祭奠仪式组成。这些仪式中贯穿了蒙古民族崇尚生态文明的思想理念。成吉思汗四时大典中的春、夏、秋季大典,都向苍天大地、山水神灵祭洒鲜奶,祝福草原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6.
成吉思汗八白宫从建立那天起,就有了祭祀仪式。祭祀仪式,来源于萨满教。信仰萨满教的古代蒙古人崇拜苍天、崇拜天体、崇拜祖先,常常举行祭天、祭祖仪式。成吉思汗当年用九十九匹白骒马乳汁祭天,也是来自蒙古族所信仰的萨满教习俗。基于原始萨满教的成吉思汗祭奠,具有诸多的祭文、祭词、祝词、祭歌等。这些祭词,以诗歌为文体,并以口头文学形式一代代相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水准。成吉思汗祭奠词,在近八百年的历史变迁中,不断进行修订,不断增加新的内容,使祭奠词从内容到形式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为蒙古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守护成吉思汗八白宫的…  相似文献   

7.
一、新闻炒作,应仔细推敲2004年秋,随着大型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在中央电视台的热播,神秘的成吉思汗陵再度引起关注。《深圳商报》9月7日登载的《历经770年至今了无痕迹,成吉思汗王陵之谜》一文中称,内蒙古博物馆馆长认为,"成吉思汗陵应该就在当今蒙古国肯  相似文献   

8.
成吉思汗的金身(遗体)到底供奉在哪里,近年来出现了好几种说法。有的说在蒙古国,有的说在新疆,还有的干脆就说就是现在的成吉思汗陵园。根据笔者访问达尔扈特、查阅档案及与有关专家探讨,认为现在的成吉思汗陵并不是真正埋葬成吉思汗的地方,而是历代蒙古统治阶层黄金家族的祖庙。  相似文献   

9.
<正>成吉思汗文化,近年来作为一个学术体系在理论上逐渐得到认可和完善,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又作为首先提出成吉思汗文化的原发地,自2001年以来,鄂尔多斯市东联集团投资成吉思汗陵旅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成吉思汗破坏经济,在他的头脑中没有经济思想。因此,现有的成吉思汗思想研究资料中,研究其宗教思想、军事思想、哲学思想、法律思想、伦理思想的文章颇多,而研究其经济思想的文章却很少。笔者认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历史上任何民族、国家的成败与兴衰都根源于经济。一个不重视经济的民族、国家,是不可能强大起来的。基于此,经过  相似文献   

11.
薄音湖 《寻根》2007,(3):10-17
在成吉思汗之前,蒙古只是蒙古高原上一个部落的名称,因其内部分支众多,形成了许多氏族,这些氏族也被称作部。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建立大蒙古国后,蒙古民族共同体开始形成,原来不属于蒙古的大大小小部落及其民众,从此也都自称为蒙古,同时在蒙古这一共称下面,保留着自己的部名。  相似文献   

12.
成吉思汗祭奠,在长期的历史中不断完善,形成具有形式独特、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祭祀文化。信仰萨满教的古代蒙古民族,常常以氏族群体集合在一起,祭奉他们的祖先和苍天。成吉思汗去世以后,大蒙古国为他建立了祭灵白宫,蒙古民族按照祭祀祖先和苍天的传统习俗进行祭奉。一开始只是较为简单的祭祀形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完善,不断扩大,在不断发展中,形成完善的祭祀日程、祭奠程序、祭祀制度。形成一整套祭文、祭词、祭歌等。蒙古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与其他民族接触和来往,其他民族先进的文化传入蒙古民族文化之中,使成吉思汗祭奠也受到了…  相似文献   

13.
<正>鄂托克前旗珠和苏木,有一处远近闻名的"榆树壕",数千株大大小小、树冠丰满的榆树长在流沙上,形成一处黄(沙)绿(树)相嵌的独特景观。其中最大的一株树高17.0米,胸径1.00米,株冠投影213、7米,株龄约300年,海拔1378米。相传在700多年前,成吉思汗在百眼窑(阿尔寨)疗养后,再度兵分两路跨黄河去  相似文献   

14.
中亚五国曾经是亚历山大、成吉思汗、帖木儿、昔班尼等各路枭雄上演兴衰大戏的舞台,其精华和核心是撒马尔罕与布哈拉(今属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有两千多年历史,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中心之一,在中亚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布哈拉汗国是突厥人与伊朗人混合的军政教合一的封建王朝,深受波斯文化影响,又奉伊斯兰教逊尼派为国教,是中亚穆斯...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以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富集的资源著称于世;鄂尔多斯,是河套人的发祥地;鄂尔多斯,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英灵的供祭地;鄂尔多斯,是蒙古族传统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地区;鄂尔多斯,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诱人魅力。一、鄂尔多斯的历史文化鄂尔多斯,是地球上最原始的古陆之一,在多次复杂的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中,最终形成了鄂尔多斯高原。从距今一亿八千万年前起,直到距今七千万年前,鄂尔多斯大地上恐龙空前繁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婚礼鄂尔多斯婚礼发源于蒙古古代,形成于蒙元时期。15世纪,随着蒙古族鄂尔多斯部进入鄂尔多斯地区,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安奉在鄂尔多斯境内的甘德尔敖包上,蒙古族的鄂尔多斯婚礼便以其特有的仪式程序流传在鄂尔多斯民间。鄂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北方各游牧民族繁衍生息,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灿烂文化。这里有闻名遐迩的河套人文化、鄂尔多斯青铜器文化,更有引人注目的以成吉思汗祭祀为代表的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进入新世纪以来,鄂尔多斯市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和能源战略西移的机遇,全面实施城  相似文献   

18.
古老神秘的成吉思汗祭祀,是蒙古民族原始文化的集中体现。祭祀形式涉及了蒙古民族古老的火祭、奶祭、酒祭、牲祭、歌祭等等。丰富的祭祀仪式,伴随着祭文祭词,而祭文祭词又是祭奠的核心,通过念诵祭文祭词,表达祭祀主题。  相似文献   

19.
我从小喜爱历史,从1978年报考历史学的研究生后更离不开历史,但我有自知之明,对蒙古和元朝历史总是敬而远之,能不碰尽量不碰。实在回避不了时,如我写《中国人口发展史》,讲人口发展总不能缺蒙元一段吧,我也尽量参照已有研究成果,再做分析推断。我想,在历史学界像我这样的人大概还不少,整个社会上就更多了。这倒不是我不重视蒙元这一段历史,其实在1978年前,或者在我读小学、初中上历史课时,就知道有成吉思汗,有蒙古大帝国,有元朝。上世纪六十年代学毛泽东那首著名的《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词句背得很熟。“反修(苏联…  相似文献   

20.
舒婷 《华夏文化》2013,(4):21-25
元世祖忽必烈是元朝的开创者,在他统治中国的时期内,中国历史出现了繁荣发展的景象,作为一个来自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忽必烈在他还是藩王时便想“大有为于天下”,在学习和吸收先进的汉文化方面比其他蒙古贵族表现出更加积极和开明的态度。1217年,忽必烈废除蒙古国号,取儒家经典《易经》中“大哉乾元”的意思,改国号为大元。与他的祖父成吉思汗一样,忽必烈是一位伟大的帝王,如果说成吉思汗以军事征服震撼世界,忽必烈则以文治著称天下,虽然他没有创造出如盛唐时期的“开元盛世”般的辉煌,但他能把一个疆土广阔、民族众多的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也算是颇不容易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