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先生塑造的艺术形象“孔乙己”,已为很多人所熟知。“孔乙己”一名乃是脱胎于旧时儿童习字范本上的话:“上大人,孔乙己”。“孔乙己”也作“丘乙己”,这个说法也有很久历史了。敦煌遗籍中就有一页这么一串字:“上大人丘乙己化三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这篇小说里不仅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一艺术形象,而且还成功地塑造了一群麻本不仁者的艺术形象——“短衣帮” 《孔乙己》一文中作者多次写到“笑”:“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孔乙己的“君子固穷”“之乎者也”之类的话语,常常“引起众人都哄笑起来。”孔乙己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孔乙己是在别人的笑声中出场,又在别人的笑声中走向死  相似文献   

3.
《孔乙己》一文对于孔乙己偷鸡摸狗品性的描写累计达9次之多,根据叙说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一、酒店顾客、掌柜对孔乙己冷潮热讽,直宣其“偷”。“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什么  相似文献   

4.
2004.12XIANDAIYUWENodernchinese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意蕴丰厚,笔法老到,脍炙人口。其中动词运用的精炼妥贴是主要妙处之一。纵观小说情节的发展,透视孔乙己人生命运,我以为“偷”“摸”“爬”“窃”四个字精当传神地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前因后果。细加赏析,对我们深透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必将大有裨益。孔乙己有一个致命的性格弱点,那就是好喝懒做,他穷困潦倒竟至于偶尔偷盗度日。文中对于孔乙己偷鸡摸狗品性的揭示累计达9次之多,其中根据叙说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酒店顾客、掌柜对孔乙己的冷嘲热讽,肆无忌惮地直…  相似文献   

5.
在一个有近千人参加的中学语文教改研讨会,上一位颇有名气的老师上了一堂鲁迅小说《孔乙己》的导读示范课。导读伊始,师生间有这样一段对话——师:孔乙书己叫什么名字啊? 生众:(七嘴八舌,有说“叫孔乙己”的,多数说“没有名字”。) 师,孔乙己确实没有名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某:从课文看出来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师:对了。孔乙己中绰号,不是名字。鲁迅作品中还  相似文献   

6.
初读《孔乙己》,觉得鲁迅先生让孔乙己扮演了一个“小丑”的角色:孔乙己死要面子,是咸亨酒店中“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迂腐又以设问句做标题,引起思考,激发读者兴趣。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开头:孔乙己是“小丑”,他的悲剧看似自食其果———初读感受。喜卖弄学问,竟然不合时宜地想要告诉小伙计“回”字有四种写法……总之,初读时我感觉正是孔乙己自身的“小丑”行为导致了他的悲剧。细读《孔乙己》,便发现事情并非这么简单,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很发人深省。孔乙己善良:将为数不多的茴香豆分给小孩子们享用。我想那些慢慢踱进…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深刻揭示了孔乙己这样一个下层知识分子被他自己所虔诚信奉的封建思想和衷心拥护的科举制度愚弄以至毁灭的悲剧。那么,鲁迅先生在作品中是如何表现这一悲剧的呢?本人认为,他主要是通过孔乙己理想与结局之间的强烈反差这样三条线索来表现的。线索一:孔乙己由自命清高的穿长衫到最终不得不穿破夹袄,表现其精神追求的悲剧。科举制度一再宣传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封建思想,孔乙己对此深信不疑。因此,他才满口之乎者也、把什么君子固穷、多乎…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的生花妙笔曾“生”出个穷酸文人“孔乙己”。这“孔乙己”不知是托鲁迅的福,还是时来运转了,半个多世纪后,他竟声名鹊起,成为绍兴商贾眼中的“明星”。绍兴卖茴香豆的张秀珍就是捧红“孔乙己”的“经纪人”之一。张秀珍只念过3年书,所以只能摆摊卖点土特产。当时,绍兴鲁迅路上卖土特产的可是从这头望不到那头啊,生意确实不好做。偶然一次机会,张秀珍听说了孔乙己和茴香豆的故事,而她祖上恰好是做茴香豆的,于是她灵机一动,马上注册了“孔乙己”牌茴香豆商标。孔乙己的知名度再加上张秀珍的祖传技艺,使她的小店发展迅速。在绍兴市首…  相似文献   

9.
鲁迅自己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的成功之处确实有多个方面,本文拟就《孔乙己》中“笑声”描写的作用作一初步探究。一、“笑声”是连接文章内容的一根红线《孔乙己》一文第一部分先对社会环境作了描写,在这一部分的末句,自然地点出主人公孔乙  相似文献   

10.
《孔乙己》文字不满三千,但“笑”字却出现了十好几次之多。我们从“长衫主顾”和“短衣主顾”的笑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了他们的精神状态以及他们对待孔乙己的态度。“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接着是“故意的高声”地揭孔乙己心上的伤疤,使他现出种种窘态,陷入尴尬狼狈的境地,以“引的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孔乙己偷丁举人的东西被打折了腿,他们对丁举人的残暴行为不置一词,却一味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塑造的艺术形象“孔乙己”,已为许多人所熟知。“孔乙己”一名乃是脱胎于旧时儿童习字范本上的话:“上大人,孔乙己。”“孔乙己”也作“丘乙己”,这个说法也有很久历史了。敦煌遗籍中就有一页这么一串字:“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女小生八九子……”清初褚人获有这样的说法:“小儿习字,必令书‘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天下同然,不知何起。《水东日记》言,宋学士晚年喜写此,必知所自。”按,《水东日记》系明代的叶盛所作,其卷十云:“上大人孔乙己…数语,凡乡学小童临仿字书,皆仿于此,谓之描朱。”“描朱”,即描红,不过,旧时描红纸上最普遍的印字是:“上古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是“显示‘文学革命’的实绩”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因而对于它的主题的探讨就不能不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对此,目前流行的说法还是“愤怒讨伐儒家教育的战斗檄文”,我认为这是很有些编颇之处的。 (一) 《孔乙己》一共写了五个场面,表现了孔乙己的三个生活片断:一、写孔乙己被酒客们逗弄,得不到一点尊重。作者介绍孔乙己这个穷愁潦倒的下层知识分子,穿一件又破又脏的长衫呀,满嘴之乎者也呀,“好喝懒做”,“又不会营生”呀,但是作者着意描写的是“孔乙己一到店,  相似文献   

13.
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恐怕都忘不了孔乙己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孔乙己似乎与“半”字有不解之缘,因此本文想从“半”字这个角度来谈谈孔乙己。孔乙己可怜可笑,可悲可叹的一生始终都未逃脱一个“半”字。姓名之半:孔乙己姓“孔”,姓是真的;名字是从“上大人孔乙己”描红纸上得来的,这是一个绰号,名字“乙己”是假的。一个人活着,在日常生活中连身边最近的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名字,这个人活着就成了多余的人。正如小说中写道,“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姓名之半是对孔乙己人生价值作…  相似文献   

14.
在阅读教学的一定阶段,由教师提出或学生质疑生成话题,形成问题情境,然后师生围绕某一话题,边阅读边讨论,这是语文教师常用的手法,也是不少阅读教学研究课的重头戏、“课眼”。我们不妨把这种围绕话题安排教学流程的阅读教学方法叫做话题阅读教学法。一、话题阅读教学的特征我们先来看一组关于《孔乙己》阅读教学的话题设计:*从孔乙己“脸色”想到的孔乙己脸色由“青白”到“红”,再到“灰”而“黑瘦”,抓住这一特殊细节,结合阅读全文,从脸色变化看孔乙己性格的逻辑发展。*小学徒的作用。“孔乙己悲惨命运的见证人”、“中国的若瑟夫——童…  相似文献   

15.
鲁迅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的成功之处确实有多个方面,本文拟就《孔乙己》中“笑声”描写的作用作一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16.
鲁迅作品中有不少乍看似可有可无的“闲笔”。《孔乙己》中有这样的句子:“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元……”这段文字主要是为孔乙己出场“鸣锣开道”——这里除一群站着喝酒的“短衣帮”之外,还有一个站着喝酒的穿长衫的孔乙己!而“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现在要涨到十元”,这跟孔乙己的出场关系不大,与表现孔乙己的迂腐、落拓也没大关系,但仔细推敲,却知“闲笔”不闲:首先,它向读者提供了一条信息,文章反映的是一个物价暴涨,民不聊生的年头;其次,广大的“短衣帮”以及像孔  相似文献   

17.
静昕“笑声” 《孔乙己》这篇小说,主人公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孔乙己又是在“笑声”中消失的——他“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孔乙己从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表演,在笑声中谢幕。  相似文献   

18.
前段时间,我上了一堂语文公开课,上的是鲁迅先生的名篇《孔乙己》。整堂课的构思是这样的:在初步通读课文的前提下,我向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孔乙己是怎样死的?”学生展开讨论。最后归结于:孔乙己的死原因是多方面的,丁举人的毒打、群众的冷漠无情(其突出表现“笑”)、自己的麻木,再就是科举制度对他的抛弃,造成了孔乙己的最终死亡。进而引申到孔乙己的“死”归根到底是由当时的社会造成的。整堂课的板书如下:丁举人死自己科举群众打弃木笑一堂课下来,总体来看,还是很成功的。特别是这一板书,得到了听课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大家普遍认为这个…  相似文献   

19.
【教例简述】这是徐开质老师的一个教例(详见《语文教学通讯》1988.1期)。教法设计:读读、写写、讲讲、改改。教学程序:写后讲,讲后改。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课文。二、教师出示作文题:谈谈孔乙己的“偷”。 (提示:①孔乙己偷了什么,为什么要偷?②孔乙己偷的结果怎样?③作者写孔乙己偷的意图在哪里?④孔乙己的偷到底值不值得同情?) 三、就上述作文内容组织讨论。讨论的重点内容是:作者写孔乙已“偷”的意图在哪里,即“偷”在小说中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你最记得孔乙己的什么?”“《孔乙己》中的其他人最记得孔乙已的什么?”“《孔乙己》中的其他人真的记住孔乙己了吗?”三个层面,在三“记”之间探究“忘”与“看”的深刻内涵,一步一步真实再现了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孔乙己是残喘在‘忘’与‘记’之间的苦人”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