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寅年说虎     
寅年出生的人属虎,所以寅年也叫虎年。 说到寅年,想起了屈原,屈原就生在寅年。他在《离骚》中说自己“摄提贞于孟陬(zou)兮,惟庚寅吾以降”。  相似文献   

2.
算命     
那天的语文课堂上,我引导着学生学习屈原的《离骚》,读到“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时,一位学生举手质疑。问题是这样的:注解中“摄提”为星名,指的是寅年,“孟陬”指正月,“庚寅”指的是庚寅日,屈原就是诞生于寅年正月庚寅日。学生的问题是,古人说的生辰八字是怎么回事?与人的命运有关吗?问题一提出,就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几十双眼睛盯着我,都渴望得到答案。我也认为有必要解释一下,便就我所知告诉他们,这是古人采用天干地支来纪年、月、日…  相似文献   

3.
《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正解──郭沫若先生《屈原赋今译》中的有关问题刘喜军屈原精神感人肺腑,震古烁今,使得郭沫若先生对屈原十分的崇拜,以致于他容不得别人对屈原其人及精神持任何怀疑态度。为此他写了许多弘扬屈原精神和正人耳目的不朽文章。崇...  相似文献   

4.
《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这两句话是屈原自述出生的年、月、日,在当时并无深义,也不难懂,然而到了后世,却众说纷纭。游国恩在《离骚纂义》中,逐一分析了宋代以来的各种解释,认为王逸之说,即摄提为岁、孟陬为月,庚寅为日“为允”。但屈原究竟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出生的呢?近人推算结果各不相同。可见准确理解古典文学作品之不易。今以《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的时刻问题为例,说明掌握历史知识对理解古型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史记·屈原列传》对屈原的生平、思想、著作和政治活动等方面,都做了记载,为后世的屈原研究工作提供了比较丰富的资料,但也有不少问题记得不够清楚,如关于屈原被逐的时间、地点、次数,作品的系年等;特别是关于屈原的生卒年,传中只字未提,这又为后世的屈原研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幸运的是:屈原在《离骚》的一开头就有“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两句诗,是叙自己生辰的,这就成了推算屈原生年月日的唯一线索。  相似文献   

6.
近阅全国三十八所重点中学教师编著的《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在该书第128页看到“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的介绍,特陈拙见。《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不少人据此认为屈原别名正则,别字灵均,如马永卿  相似文献   

7.
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文史资料纪(记)事的一大特点。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十天干与十二地支(见附表)按顺序配合起来如甲子、乙丑……正好60为一周,即民间所说的六十甲子,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最初,干支仅用于纪日,商代后期出土的文物中,就发现有刻在甲骨上的干支表如同今天使用的日历牌;屈原《离骚》中有“摄提贞于孟兮,唯庚寅吾以降。”的诗句,其“庚寅”只能是记日干支,意指屈原乃出生在庚寅日,陈国庆先生认为“中国确切纪年是从公元前841年开始的,这时是用天干地支法纪年。”此说恐属谬误,古代史书纪事,必称举帝号或年号,大概从汉代开始,为了补救帝王纪年难于记忆的缺点,才在帝王年代的后面标上干支,如汉武帝元狩六年为甲子,第二年改元元鼎元年为乙丑,二年丙寅,三年丁卯……。汉末黄巾起义,首倡“岁在甲子”,文人也多舍  相似文献   

8.
屈原的流放地在哪里?《史记·屈原列传》写得含蓄,不易为人领会.王逸在他的《楚辞章句》中讲的,亦经不起人们的推敲.王逸说;“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 又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沉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从他话意看:屈原的流放地在江南的“草野”;或在相当于今日的大半个湖南省的“南邵之色、沅湘之间”,其准确流放地仍然不清楚.王逸在《天问章句》中又说:“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经历陵陵”.这里肯定他在流放时过游历生活.可见,王逸口头上讲“屈原放逐”,实际是讲屈原是无定居的流浪.把  相似文献   

9.
万志 《学语文》2003,(2):35-35
屈原的作品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即选了《离骚》、《涉江》等作品。说到屈原的作品,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之一是屈原对《诗经》开创的比兴手法的继承与发展,许多学者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说。但他们论述的侧重点多在“比”上,对于“兴”却很少涉及。对“兴”这种表现手法,屈原到底有没有继承与发展呢?本文试图对此作一初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惜诵》是屈原《楚辞·九章》中的一篇。屈原虽然没有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但他“发愤抒情”的思想承前启后,对中国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是对屈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此基础上的文学创作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相似文献   

11.
《屈原列传》中说:“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对这段文意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高中语文课本对其中的“夺”“与”二字未加注释,《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则把这段文字翻译为:“怀王派屈原拟制国家的重要法令,屈原草稿最后完成,上官大夫看到了想争夺草稿,屈原不给他”。译文将“夺”译为“争夺”,将“与”译为“给”。我认为不  相似文献   

12.
库化津《屈原自沉考》为屈原自沉是“殉国难”说立论,却拿不出一条可靠的史料作依据。本文详考了屈原自沉与“白起破郢”无关,并进一步证明为忧国而死无损于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志士。  相似文献   

13.
《史记·屈原列传》云:“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招魂》之作者为屈原,司马迁说得很清楚.但四百余年后,后汉校书郎王逸在《楚辞章句·招魂叙》中又说:“《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宋玉怜哀屈原,忠而斥弃,愁懑山泽,魂魄放佚,厥命将落,故作《招魂》”。王说何据,未见详述。故后世之治《招  相似文献   

14.
班固《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两千多年来,屈原作品篇数与具体名目问题一直歧说不断,迄无定论。文章基于《九歌》篇数探寻,认为“九”当为确数,故《九歌》篇数为九,参之司马迁的记载,从而厘定出班固所记二十五篇具体名目。此外,屈原作品的命名问题历来亦纠缠不休,笔者综合各说,采用“屈辞”一语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有的同志根据《摩罗诗力说》一文得出“屈原可说是我国‘摩罗派’诗人之祖”的结论,认为屈原的作品,尤其是《离骚》“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对此我们不敢苟同。我们认为这种观点产生于两种误解:其一是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误解,其二是对鲁迅及其《摩罗诗力说》的误解,试将理由述列如次。  相似文献   

16.
屈原作《离骚》的根由,正如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所说的那样:“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对此,班固无异词:“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国将危亡,忠诚之情,怀不能己,故作《离骚》。”(《离骚赞序》)又说:“楚贤臣屈原被谗放流,作《离骚》诸赋以自伤悼。”(转引自《楚辞补注·目录》)司马迁和班固的论断,是非常正确的。从屈原的作品中,我们也可找到证明:如《九章·抽思》,“道思作颂,聊以自救”,为了表达心中的忧  相似文献   

17.
关于屈原的身份、思想及地位 ,历来颇有争论。有的人贬低屈原 ,说他是“文学弄臣” ;有的人虽认为屈原是“爱国诗人” ,但给他戴上“忠君爱国”的帽子。对这两种观点 ,闻一多都持异议。闻一多从屈原的身份、思想以及他的《离骚》等作品的形式和内容 ,充分论证了屈原是“真正的人民诗人” ;同时 ,他用新观念和新方法对《楚辞》作了别开生面的研究 ,提高了一个时代的《楚辞》研究的新水平 ,其贡献特别重大  相似文献   

18.
自西汉以来,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虽互有轩轾,对其部分诗作真伪也时有异说,然两千年来,对屈原的存在并无怀疑,清末民初的廖平,首次全面否定了屈原的存在,认为历史上并无屈原其人,进而推断《楚辞》诸篇实出秦代宫廷博士之手,廖季平,可谓是“屈原否定论”的始作俑者。其后,胡适之发挥其说,认为屈原是一个“箭垛式”的人物,抗战前后,先有何天行侣《离骚》为刘安所作,屈原即西汉淮南王刘安说,继有卫聚贤进一步认定伪造屈原之名者为贾  相似文献   

19.
杨盛峰 《语文天地》2011,(12):45-45
纽渎《屈原列传》一文,发现它正面写屈原的文字并不多,倒是用了一半以上的篇幅来写楚国的历史和与屈原有关的一些人,正如李景星在《四史评议》中所说的,《屈原列传》“通篇多用虚笔”。究其虚笔写屈原之处,共有六个方面,试分述之。  相似文献   

20.
定稿本《辞海》屈原条云:“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这是一九六三年未定稿的照录.姜亮夫《史记屈原传疏证》亦云:“正则、灵均,皆屈子化名,而字义亦与‘平’‘原’相应.”这样说来,屈原的名、字则有新的歧异了。按《史记》列传卷二十四屈贾列传云:“屈原者,名平.”可见司马迁认为屈原名平、字原,再无他名他字。那么,说屈原有“化名”或另有名字,即是对屈子自云不同理解而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