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平河 《宁夏教育》2006,(11):52-52
一节好的语文课,总会听到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如果听不到读书声,总感觉这样的课缺乏生机。在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重讲轻读,学生读得太少.致使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在一节公开课上,我就遇到了类似的现象。这位教师上的是《开国大典》,上课时,教师没有检查预习情况,也没有让学生通读课文,就开讲了。这位教师讲得热情洋溢,挥洒自如,中间偶尔穿插着师生的问答。这节课仅剩十分钟时,教师让学主写课文梗概,结果有的学生颠倒了课文的叙述顺序,有的丢掉了重要庆容,筒的主次不分,甚至有的无从下手。谍后,我了解情况,原来教师在课前恨本就没有布置学生读课文。可见,学生没有读好课文,教师的讲成了“空中楼阁”,学生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2.
一、忌课前准备不充分 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有的教师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结果造成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以致在课堂上手忙脚乱,“强行”让学生接受结论,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思想认识存在问题,对实验教学不重视或持怀疑态度;有的是疏忽大意,以为实验内容简单,  相似文献   

3.
在每个学期,一般每个教师都至少要上一堂汇报课或者教研课。这就如对每一位教师的大阅兵:可以检查一下教师的上课水平怎样,是有所提高还是有所下降;教学中存在什么问题,还是有什么值得推广的地方。也使其他的老师多了一次学习的机会。最重要的是通过自己及教研组的教师的“磨”,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跨上一个新的台阶。本来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方式。但现在出现了一种“做”课的情况:教者提什么问题,学生就能答什么问题。学生个个是神枪手,百发百中,绝不要担心课堂上学生卡壳,出现冷场的情况。一堂课下来,顺顺畅畅、圆圆满满。似乎老…  相似文献   

4.
所谓“磨课”,即年级备课组确定课题,探究课案,或由同一教师在不同班级面对不同学生就同一课题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教学实践.或由不同教师在不同班级面对不同学生就同一课题各进行一次教学实践。每当执教教师上完一节课,听课教师就及时就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师素养、整体效果”五方面展开热烈讨论,进行客观评价,提出最佳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然后再由同一教师或另一教师进行第二次课堂尝试。如此“教学→探究→再教学→再探究”循环往复,层层递进,再三磨合的过程就是磨课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刘霄 《教育探索》2001,(1):51-51
一、善于预见的心理策略  善于预见的心理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根据学生学习变化的苗头,预测其学习问题和结果(正或负的效果),并针对情况作出及时处理。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讲完一数学公式后,估计到学生做练习题时可能出现的错误,预先安排不同类型的作业题。学生在课堂上做作业时出现错误,教师及时在黑板上进行纠正,就使学生在课下练习时可能出现的错误提前排除,既减少了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又节省了教师批改作业的时间。  教师教学的预见策略在讲课时能发挥作用,是因为他们在备课时就已做了准备。这种对教学效果的超前预见能…  相似文献   

6.
《课程标准》指出:“教材无非是教学内容的一个范例,教师应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认真研读了教材和教参,对比以前关于“统计——以一代多”教学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后发现一个问题:无论是统计学生喜欢的小动物,还是为引起学生兴趣而统计学生喜欢的颜色、水果或特长等,由于教师课前无法知道学生的选择,所以就不能预测最后的统计数据。在一些失败的课上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些选项只有几个甚至没有学生选择,而其他的选项有超过一半或更多的学生选择。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就会陷入一种尴尬的局面:在教学统计图的完成中,教师为自己或学生准备统计图…  相似文献   

7.
大凡有教学活动,就会有学生作业。《学记》中就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之说,可见作业自古有之。从广义上来说,作业是学生在学校或家中所作的各种课程,是教师要学生学习的工作。无论在课内、课外、课前或课后,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要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和课业,都是作业。  相似文献   

8.
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在教师备课时就已悄然存在了,因为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想清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好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的最佳方案。最佳方案形成时。教师会有愉悦感,这种愉悦感是这个内容和方法感动了自己。课上和同学交流感动过自己的内容时,教师愉悦的状态、采用的最佳方法一定能够感染学生。  相似文献   

9.
《课程标准》指出:“教材无非是教学内容的一个范例,教师应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认真研读了教材和教参,对比以前关于“统计——以一代多”教学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后发现一个问题:无论是统计学生喜欢的小动物,还是为引起学生兴趣而统计学生喜欢的颜色、水果或特长等,由于教师课前无法知道学生的选择,所以就不能预测最后的统计数据。在一些失败的课上常出现这样的隋况:有些选项只有几个甚至没有学生选择,而其他的选项有超过一半或更多的学生选择。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就会陷入一种尴尬的局面:在教学统计图的完成中,教师为自己或学生准备统计图“以一当二”的格子不够用了。  相似文献   

10.
一、忌课前准备不充分 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有的教师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结果造成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以致在课堂上手忙脚乱,“强行”让学生接受结论,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思想认识存在问题,对实验教学不重视或持怀疑态度;有的是疏忽大意,以为实验内容简单,以前做过或曾看见别人做过;还有的是怕麻烦。  相似文献   

11.
能够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课,是好课;让大多数甚至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相当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课,是最好的课;而不能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或不能让大多数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课,则是不好的课,是失掉了课堂教学价值的课。在这里,我们把能否实现或能否让更多的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作为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而不去简单地评价教师的讲授水平,也不一味追求学校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这样做,并不是否认教师的讲解或教育资源的丰富多样对实现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作用,而是因为讲解也罢,多媒体课件或教学仪器设备也罢,都仅仅…  相似文献   

12.
张彬 《双语学习》2007,(8M):72-73
主体性教学是指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性的教学。就我国目前实际情况看,中小学课堂教学过程大多是在教师严格控制下学生被动完成教师一个个指令的学习过程,教师在课上的自主权要比学生自主权大得多。贯彻主体性教育思想,核心就是改革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的模式,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构建师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新模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今年我领学生到中学去实习,听了实习点所有同学的课,细心观察了每一个同学的适应情况,同时听取了指导教师及有关人员的意见。每一位学生在学校读书时的情况各有不同,到了教学第一线,直接面对了中学生,作了准教师,大家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是有很大差别的。初中的教学内容对我们的每个类型的学生来说,知识准备上都是没有问题的,可是有的学生课讲得很好,有的就很一般,有的在课堂上沉着大方,有的却是手忙脚乱。为什么?其原因主要是到中学后,有些同学不能很快地进人教师角色造成的。如何使我们的学生毕业后能很快…  相似文献   

14.
练习是巩固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思维训练的重要载体。教师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上应追求质量,务必在“优化”上着力,让学生对练习感兴趣,学得轻松有效。设置在课内限时完成的练习题。课堂上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课内)完成。这样,既可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根据遗忘规律设置。在讲完一节课时,教师就针对上课的内容布置作业,学生得以巩固所学内容。在上完第二节课时,教师除了布置本节课内容有关的习题,还要适当布置与上节课内容相关的习题,或从新角度布置用今天所学知识解答上节…  相似文献   

15.
公开课而今是热点话题,报刊不时讨论它,教师更不断谈论它。但人们通常是从不同意义或不同角度讨论着的。所以有必要把公开课明确一下,然后议论,也就对上点了。公开课是对他人公开的课,通常上课是专对学生的,公开课则有了外人的介入,有时这课专为这些外人而上的。这些外人包括同事、本系统专家、领导以及外校和外地的同行、研究者、行政管理者等。这些外人与学生听课性质显然不同,他们不是要从课堂上获取知识、能力、素质的,而是充当评价者、监督者或观摩者、取经者。就教师而言,学生学有所得,课有所获,与自己的课是否被认可、欣…  相似文献   

16.
在平时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讲解某个问题时,学生会提出一些不同的想法,与教师唱“反调”.这时,教师是不予理睬或搪塞过关,还是尊重学生、顺着学生的思路走下去?如果不给学生机会,则必将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扼杀其创造性;如果顺其自然,那么这节课的教学计划就会被打乱,但是你却会发现学生的思维是那么的难能可贵,他们的参与是多么的积极.下面就是本人与学生就一道解析几何题展开的探究,敬请斧正.  相似文献   

17.
讲授的必要     
有一次,听一节初中一年级上学期刚开学不久的历史课,教师一上来就组织学生展开角色扮演、讨论、竞赛等各种活动,很是热闹。然而,在这节课上,教师没有给学生什么新的信息,没有讲述任何新的历史知识。课后,我对任课教师说,历史课这样上完全可以,但在学生没有足够的背景知识的情况下这样来教历史,课堂活动很容易流于形式;如果堂堂课这样上,就不可以了,因为若是教师完全不讲新知识,学生所有的活动都难以再开展。  相似文献   

18.
在每个学期,一般每一个教师都至少要上一堂汇报课或教研课。这犹如对每一位教师的大阅兵,也使其他老师多了一次学习的机会,最重要的是通过自己及教研组教师的“磨”,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跨上一个新的台阶。本来这是一种很好l的教研方式,但现实中出现了一种“做”课的现象:教师提什么问题,学生就能答什么问题,一堂课来。顺顺畅畅、圆圆满满,似乎老师教得很好,学生素质很高。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师生睬前排练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师生的角色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堂历史课,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了课题后便说:这一节课有四部分内容,我们班有四个同学事先分别进行了准备,下面就欢迎这四位小老师上台来为我们讲授。随后,教师就提名请四个学生先后走到讲台上,分别介绍有关的内容。台上的学生讲得很尽力,虽然有些拘谨,说话也难免有点背书或朗诵的腔调,但台下的其他同学还是乐呵呵地报以掌声。待学生讲完后,教师对他们给予了夸奖和鼓励,这节课就结束了。  相似文献   

20.
<正>一、课前展示可以督促学生"先学"课堂伊始,让学生展示课前自主学习情况,这对学生课前自学有一定的督促作用。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运用导学案,先学后教、以教定学基本上成了绝大多数语文课堂的模式。但是如果不重视课前学习展示环节,学生的课前自学慢慢就会流于形式,对于教师布置的课前学习任务就会敷衍应付。如果教师重视课前自学成果展示,学生不论出于哪方面的原因,或学习效果、或自尊、或自豪感等等,都会非常重视课前自学。因此,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