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第2- 3页例1. 课前活动:让学生简单介绍自己以及前后左右的同学.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课件:冬天刮北风、燕子飞往南方过冬、太阳从东方升起……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初步感受万向在生活中的应用,为接下来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一节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课《认识东、南、西、北》,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现有知识,从实际出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课堂教学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了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教材分析“认识东、南、西、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2页至第4页的内容,本案例描述的是第2页至第4页的例1、例2。本课教材分为三个部分:1、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东南西北;2、知道地图上表示方向的方法;3、能够绘制简单的示意图。教材首先呈现了首都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西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6—48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九第1题。  相似文献   

5.
程华明 《现代语文》2006,(5):70-71,58
本文详尽地阐述了汉英方位名词及其组合,并通过对比,从而发现了汉英在表达方位时的差异,希冀揭示汉英表达方位之差异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6.
方位词“东、西、南、北”的汉英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中方位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人们对空间关系的基本认识。对某一具体的空间关系 ,汉英语中的表达形式可能互有异同 ,这体现了两种语言的使用者在认识上的差异。“东、西、南、北”是汉语中一组基本的方位词。本文旨在对其在汉英语中表达法的某些典型异同及其文化内涵进行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7.
刘鹏 《考试周刊》2011,(4):47-48
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而且许多抽象概念都必须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英汉两种语言通过"上下、左右、高低"等空间方位词来进行社会地位和感情色彩的隐喻指称时,在表达方式基本趋于一致。而且空间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高低"均属于相对和内在的参照框架。但用"东、西、南、北"这种绝对参照框架却在汉语里具有独特的隐喻投射,并且英语在这方面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空缺。这说明,尽管人们的空间认知模式具有相似性,但由于社会文化传统及经验的差异,不同语言中具体的表达手段不尽相同,造成了认知总体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地球上的最北在北极点,最南在南极点,这是毫无疑问的问题。可是地球上的最东和最西在哪里,却不是容易回答的问题。 有人根据“东十二区时刻最早,西十二区时刻最迟,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引伸出“日界线是地球上的最东和最西”的结论来,这一说法是否对? 从地球仪上观察的方向是由经纬线决定的。经线是半圆,南北方向是有限  相似文献   

9.
<认识东、南、西、北>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58~59页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学会在现实的情境中辨认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确定其余的三个方向;2.通过在现实情境中辨认方向,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在观察、交流等活动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0.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三下《位置与方向》单元第一课时认识东、南、西、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动一动,经历观察、比较、联系、辨析的学习过程,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丰富的生活素材融入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而词汇是民族文化经语言形式折射后的焦点.汉民族的传统、习俗使"东"、"西"、"南"、"北"这四个方位词具有的文化内涵一直延续互今.从"东"、"西"、"南"、"北"的组合习惯上,可以反映出一些汉民族的民族意识与习俗特点.  相似文献   

12.
关于现代汉语方位词"东、西、南、北"的本义和来源,大约有两种典型的观点,它们持着恰好相反的观点。本文从"东、西、南、北"这几个方位词的文化内涵及人们认知的角度进行探索分析,试图找出它们是一个自足系统的理据。  相似文献   

13.
关于现代汉语方位词"东、西、南、北"的本义和来源,大约有两种典型的观点,它们持着恰好相反的观点。本文从"东、西、南、北"这几个方位词的文化内涵及人们认知的角度进行探索分析,试图找出它们是一个自足系统的理据。  相似文献   

14.
清人顾祖禹在回答阎若璩提出的有关历史地理的问题时说:"凡地理,言‘南’可与东通,言‘北’可与西通……余自是触处洞然。"可是"南"、"北"为什么可与东、西相通呢?阎若璩没有进一步问,即便问,估计顾祖禹也不一定能回答上来。何新先生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但也不得要领。其实,北半球回归线以北的人类主要族群都曾使用过一种依照面对日出方向朝阳者的体位确定四方的方式及其确定的A、B两种类型四方概念。其中,B种类型四方概念恰好以"南"(即今之东)为四方之首,连称则为"南"(=东)、"西"(=南)、"北"(=西)、"东"(=北),故"南"、"北"可与东、西通。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的"东、西、南、北"及其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中大量的"东西南北"在很多情况下并不仅仅是表示方位,还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及情感色彩,体会出这层含义,对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诗经》不无裨益.《诗经》中的这些方位词对以后的中国诗歌发展也起到很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本课通过演示长方形卡片,引出长方体的表象,进而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这样教有两点好处:第一,符合“从直观演示到抽象概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几何概念教学规律,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准确的概念;第二,渗透了“长方体是无数个全等长方形的集合”的思想,揭示了点、线、面、体的内在联系,与初中几何教材自然衔接。另外,巩固练习的设计是有系统性和层次性(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判断练习→空间想象练习,猜想练习),具有一定的新颖性,既能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相似文献   

18.
汉英方位词既有表示地理方位的作用,同时又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文化的载体。所以为了加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减少交流过程中因社会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误解,本文将比较"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时间的概念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加上其进率又是非十进的,所以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据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直观,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时、分、秒”有正确的深刻的理解。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学习时间单位,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开始时可用一只钟,教师任意拨出时间,让学生说出是几点几分。学生说法各异,究竟哪种正确,教师不予评判,促使他们思考,以激发学生探究正确答案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吴淞口带江控海,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末学者顾炎武在他所辑《天下郡国利害书》中说:“吴淞江口……南为上海门户,西为苏常藩篱,乃东南第一险要。”早在1600年,总督郎廷佐就开始在黄浦江西岸修建炮台,1718年,总督长鼐等又奉旨在东岸修建炮台。东、西炮台以后又屡经改建,紧紧拱卫着浩瀚的大江,成为举世驰名的国防要塞。西炮台在宝山县城南面,吴淞镇北面,距离两地均约三里。原名杨家嘴,现则称为炮台湾。东炮台在杨家嘴北首的对岸,原名宝山湾,也就是现在浦东高桥附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