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例谈解阅读理解题例1已知如图1,AB是⊙O的直径,CD是弦,AE⊥CD,垂足是E,BF⊥CD,垂足是F,求证CE=DF,小利同学是这样证明的:证明:因为OM⊥CD?所以CM=MD.因为ME//OM//OF(?)所以ME=MF(?)所以ME—CM=MF—MD即CE=DF问号是老师给他的批注,老师还写了如下的评语:"你的解题思路很清析,但证明过程欠完善、相信你再思考一下,一定能写出完善的证明过程",请你帮助小利订正此题,好吗?点评这类阅读题,在展示问题全貌的同时,在关键处留下一些疑问,让学生思考,以补充欠缺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正>1试题呈现(重庆中考A卷第25题)在锐角三角形ABC中,∠A=60°,点D,E分别是边AB,AC上一动点,联结BE交直线CD于点F。(1)如图1,若AB>AC,且BD=CE,∠BCD=∠CBE,求∠CFE的度数。(2)如图2,若AB=AC,且BD=AE,在平面内将线段AC绕点C顺时针方向旋转60°得到线段CM,联结MF,点N是MF的中点,联结CN,  相似文献   

3.
单墫教授在《平面几何的小花》一书中,使用解析的方法,建构二次曲线系方程非常巧妙地证明了蝴蝶定理.现摘录如下. 蝴蝶定理 M是圆O弦PQ的中点,AB、CD是过M的圆O的两弦,AC、BD交PQ于E、F,则ME=MF.  相似文献   

4.
题1 如图1,四边形ABCD中,AD=BC,取AB与CD的中点E、F,连结EF,并延长分别交AD、BC的延长线于G、H.求证:/AGE=/BHE.这道几何题,我上初中时就作为练习题做过,为其经典证法陶醉过.连结AC(BD亦可),取其中点M,再连ME、MF,从而构造出一个等腰AMEF,将欲证两角移到这个等腰三角形内,从而获证.真是太奇妙了.  相似文献   

5.
<正>1试题呈现(重庆中考A卷第25题)在锐角三角形ABC中,∠A=60°,点D,E分别是边AB,AC上一动点,联结BE交直线CD于点F。(1)如图1,若AB>AC,且BD=CE,∠BCD=∠CBE,求∠CFE的度数。(2)如图2,若AB=AC,且BD=AE,在平面内将线段AC绕点C顺时针方向旋转60°得到线段CM,联结MF,点N是MF的中点,联结CN。在点D,E运动过程中,猜想线段BF,CF,CN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相似文献   

6.
初中几何《相似形》一章中有一类问题是:证明比值的和、差、积为“1”.学生对这类问题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其实,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根据条件进行适当变形,就不难解决了.下面举例介绍这类问题的解法.一、两个比值的和为1例1已知: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A=∠C=90°,M为BD上任一点,ME⊥AB于E,MF⊥CD于F.求证:MBCF MADE=1.分析求证式中两个比值的线段不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不易比较,因而考虑将比值进行变形,有利于求和.证明∵MF⊥CD,∠C=90°,∴∠C ∠MFC=180°.∴MF∥BC.∴MBCF=DDMB.同理可证:ME∥AD.∴MADE=BDMB.∴二、MB…  相似文献   

7.
题目如图1,四边形ABCD内接于圆,P是AB的中点,PE⊥AD,PF⊥BC,PG⊥CD,M是线段PG和EF的交点,求证:ME=MF.(2006年江西南昌市高中数学联赛题)  相似文献   

8.
例 1 .求证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意一点与两腰的距离和等于腰上的高。已知 :△ ABC中 ,AB=AC,P为 BC上任意一点 ,PE⊥ AB,PF⊥ AC,CD⊥ AB。如图 1。求证 :PE PF=CD。证明 :过 P点作 PM⊥ CD,∵ PE⊥ AB,CD⊥ AB,∴四边形 PMDE是矩形 ,∴PE=DM。∵PM⊥ CD,CD⊥AB,∴AB∥PM,∴∠ B=∠ MPC。∵AB=AC,∴∠ B=∠ ACB,∴∠ MPC=∠ ACB。在△ MPC和△ FCP中 , ∠ PMC=∠ CFP, ∠ MPC=∠ ACB,  PC=CP,∴△ MPC≌△ FCP,∴PF=CM,∴CD=DM CM=PE PF。反思 1 .此题条件等腰三角形可变为等边三角形。…  相似文献   

9.
结论如图1,C是线段AB上的一点,D是CB的中点,则AB AC=2AD.证明AB AC=(AC CB) AC =2AC 2CD=2AD.这个结论简单易懂,恰当地应用对解题帮助很大,请  相似文献   

10.
1.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线段相等. 例1 如图1,点E、A、C在同一直线上,AB//CD,AB=CE,AC=CD.求证:BC=ED.  相似文献   

11.
C 三角 如图 (1), CD是△ ABC的形形状;延拓高,当点 C在 CD上运动时,易得如下结论: AC2+ BC2=AB2 Rt△ ABC. (1) AC2+ BC2>AB2锐角 △ ABC. (2) AC2+ BC2 AC2=AD· AB或 BC2=BD· AB或 CD2=BD· AD Rt△ ABC.(4) AC2>AD· AB或 BC2>BD· AB或 CD2>BD· AD 锐角△ ABC.(5) AC2 我们称 (1)(2)(3)为勾股式,称 (4)(5)(6)为射影式 .利用勾股式和射影式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十分方便 . 例 1、已知三角 解: ∵ 42+ 52>62形三边长为 4、 5、 6, ∴它是锐角三角形 .则此三角形为一一 例 2、…  相似文献   

12.
本期问题 初345如图l,已知G是△ABC的重 心,M是边AC的中点,且AC =2√GM,D是 GA延长线上任一点,联结DM,并在DM上取 点E,使得∠AED=∠CAG,作CF//AB与直 线BE交于点F,CD与MF交于点H.证明: ∠DHF=∠BAC.  相似文献   

13.
许敏 《数学教学》2011,(6):47-48
821.如图1,D是AABC内一点,满足AB=AD,BD=CD,∠BAD=2∠CAD,E是边AC上一点,且BE=CE.求证:AB和△EBC的外接圆相切.  相似文献   

14.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一个很重要的定理,用它来证明多中点问题,经常要用“取中点,连中点得中位线”的方法,但在何处取中点呢?这个问题需要认真地研究.请看下面的例题.例1如图1,在△ABC中,点D、E分别在AB、AC上,且DB=EC,M、N分别为BE、CD的中点,直线MN交AB于P点,交AC于Q点,求证:AP=AQ.证明:取BC的中点F,连MF、NF,则NF∥DB,MF∥EC,且NF=12DB,MF=12EC.因为DB=EC,所以MF=NF,∠1=∠2.又因为∠1=∠4,∠2=∠3,所以∠3=∠4,所以AP=AQ.说明:证明过程简明易懂.但是有不少同学可能会问:为什么会想到要取BC的中点呢?这是因为D…  相似文献   

15.
成果集锦     
直角三角形的一个充要条件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五中 王 航  定理 在△ABC中,CD平分∠C ,则∠C =90°的充要条件是1AD2 1BD2 =2CD2 .①证明:如图,作BE∥AC ,AF∥BC ,分别交CD的延长线于点E、F ,则有CDDE =ADDB =DFCD .若∠C =90°,则∠CBE =∠CAF =∠C =90°,∠BCE =∠ACF =45°,BC =BE ;AC =AF ,于是由DF =ADDB·CD知2AC2 =AC2 AF2 =CF2 =(CD ADDB·CD) 2 ,类似得 2BC2 =(CD DBAD·CD) 2 .以上两式相加,注意到AC2 BC2 =AB2 ,AD DB =AB ,即得2AB2 =CD2 ·AB2 ( 1AD2 1BD2 ) ,即…  相似文献   

16.
<正>等腰三角形具有"三线合一"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如图1,在△ABC中,AB=AC,D是BC上一点.(1)如果∠1=∠2,那么AD⊥BC,BD=CD;(2)如果BD=CD,那么∠1=∠2,AD⊥BC;(3)如果AD⊥BC,那么∠1=∠2,BD=CD.上述性质中,共存在4个关系式:AB=AC,∠1=∠2,AD⊥BC,BD=CD.而改写后的每条性质都有两个条件,且都有一个条件是"AB=AC".反过来,在关系式∠1=∠2,AD⊥BC,  相似文献   

17.
证明线段的倍半关系是初中平面几何中的一种常见题型 ,本文试将证明该类问题的常见方法归纳如下 ,以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1 加倍或折半将欲证结论中的短线段加倍或将长线段折半 ,改为证明两线段相等 ,此为解决线段倍半关系的最常用的方法 .例 1 如图 1,在△ABC中 ,AB =AC ,D为AB延长线上一点 ,BD =AB ,CM是AB边上的中线 .求证 :CD =2CM .分析 1  (加倍 )延长CM至点E ,使ME =CM ,则CE =2CM ,易证△BME≌△AMC ,得BE=AC=BD ,∠MBE =∠A ,从而∠CBD =∠A +∠ACB =∠MBE +∠ABC =∠CBD ,进而可证△CBD≌△CBE ,…  相似文献   

18.
我们知道,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反之,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线段垂直平分线的这两个特征在处理有关线段或角的问题时运用十分广泛,现举例说明.例1如图1,等腰△ABC中,AB=AC,AB BC=13,AB边的垂直平分线MN交AC于点D,求△BCD的周长.分析:要求△BCD的周长,只需求BC CD BD,而由MN是垂直平分线,可知DA=DB,于是△BCD的周长=BC CD BD=BC AC,于是问题获解.解:因为MN是垂直平分线,点D在MN上,所以DA=BD.于是△BCD的周长=BC CD BD=BC AC=13.说明:这里通过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相似文献   

19.
等腰梯形的功能是由等腰梯形的性质决定的.等腰梯形有这样几个性质:等腰梯形的两腰相等;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底角相等.这就决定了等腰梯形有如下两个基本功能:1.利用等腰梯形可以证明两条线段相等;2.利用等腰梯形可以证明两角相等.例1如图1,在梯形ABCD中,AD/BC,ABC=60°,AB+AD=BC.求证:AC=BD.分析因为AC、BD是梯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所以,欲证AC=BD,只须证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即可,即只须证AB=CD(或ABC=DCB=60°).为此,需要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把AB、CD迁移到一个…  相似文献   

20.
题目:如图1,AB∥CD、AD∥CE,F、G分别是AC和FD的中点,过G的直线依次交AB、AD、CD、CE于点M、N、P、Q,求证:MN+PQ=2P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