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时期是移民进入临沧地区的第一个高峰期。移民的到来加快了临沧地区的发展,也造成了本地文化生态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同时,移民也给清末及民国时期临沧社会的动乱潜伏下隐患。  相似文献   

2.
明清两代,中央政府加大对云南哀牢山区的开发力度,大量移民进入这一地区,屯田及厂矿、盐茶之利均是移民进入的途径。携带先进生产技术和工具的移民在促进哈尼族聚居区域社会发展的同时,其生产生活需求也刺激了这一地区商业经济的发展,表现为集市和商人群体的发展、货币的更迭、商品种类的丰富等方面。而商业的繁荣,则加强了哈尼族地区与外地的联系,也在经济层面加速了哈尼族纳入国家行政体系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由于特殊历史背景,使山西人口大规模外流.山西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栽体,将山西晋文化带到了迁徙地,并且将晋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山西戏曲艺术扩展到其他地区,促进了山西戏曲艺术的传播,并时其他地方戏曲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明清以来,大量的农业移民在短时间内大量迁徙至土默特地区,使该地区生产方式、民族结构和文化观念逐渐发生改变。农业经济方式的开始与扩大,使原有的以游牧经济为主的物质民俗发生改变;以汉民族为主的其他民族的人口的大量移入,使该地区民族结构以及以血缘为纽带人身隶属为主要关系的部族社会民俗发生变化,移民文化观念的植入(前期主要是汉民族,后期包括满族、回族等),使原有的精神民俗渐渐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大量汉族移民进人保山,这些移民的进人,使汉文化在保山地区得以传播,直接促进了保山地区文化教育、学术文化的巨大发展及社会风气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明清之前,毕节地区乃至整个贵州经济都十分落后,被视为"蛮夷之地"。明代大规模的汉族移民涌入今毕节地区境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方式以及充足的劳动力,有力地推动了毕节地区农业、工矿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改变了其落后、野蛮的面貌,使毕节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这种变化是与汉族移民的巨大的推动作用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以江西籍为主的移民进入两湖地区,其开发的重点区域是江汉—洞庭湖平原和西部山区。随着人口的繁衍,发展到设置共有地,发育成完整的村落。受两湖地区山区、丘陵和平原错综相间的地理环境影响,形成散居与聚居并存的聚落分布形态,其聚落兼具宗族性和地域性。在农业开发过程中,赋役不均和资源紧张的问题显现出来,表现为紧张的土客矛盾和族群矛盾。随着政府人口和赋役制度的调整,长期的杂居共处,土客矛盾日益消融,族群关系得以调适与融合,开始构建起稳定的多中心互嵌的乡村社会秩序。多中心即指多个权力中心和组织体制治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包括乡政、宗族、水利和市场。四个中心相互独立且自主运行,有着互不统属的清晰逻辑,呈现出多极化的态势。但是在不流动、缺乏社会分化的传统两湖乡村农耕社会中,各个中心又相互交叠,互相融通与利用,呈现出互嵌的状态,表现为价值共融、资源共享、权威共享,从事合作性的乡村社会公共活动,维持乡村社会秩序。这种秩序形态的形成,与乡村社会秩序形成的基本因素密切相关,即地理区位、居住格局、经济形态、水利模式等,是在以北方政权为中心的大共同体形态和以南方血亲为纽带的宗族小共同体形态之外的又一种乡村秩序形态类型。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潮,在这股浪潮的推动下大量汉族移民进入贵州毕节地区。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进入贵州,以聚居或散居的形式分布各地。在保持自己的特点的同时与当地少数民族相互融合,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汉族群体,使汉文化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汉族移民的到来彻底的改变了毕节地区"夷多汉少"的落后局面,他们与各少数民族共同推动毕节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碑志所见明清镇安县移民的地缘结构及其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明清以来,随着政府禁山政策的逐步松动和撤消,大量外省籍移民迁入陕西境内。他们来陕后多选择陕南山地。商洛市镇安县以其独特的山川地貌,成为迁入户的优先选择地。大量墓志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们不仅给镇安带来了大量人口,增加了劳动力,也将他们原籍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传播开来。他们的开拓精神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和西部大开发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受余英时先生《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一书的启发,从中国近世存在的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思想出发,结合相关史实证明儒家思想不是阻碍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通过对明清时期商人的社会地位及其与政府关系的分析探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的中国近世的商业活动为什么没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经济。最后,重新回到韦伯的观点,对思想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及现代化问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1.
文化传播学派的先驱F拉策尔认为:“一切的民族连同自然民族都有其历史性,有必要研究他们的遭遇,这些遭遇大部分是迁徙的结果。民族及文化在迁徙时,互相接触互相影响,其相互影响程度,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中国历史上有多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在此,拟就明清时期云南的人口迁入的原因、历史条件及迁入的主要形式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明、清两代,秦巴山区成为以湖广、闽粤为主体的全国性大移民的集中地,各种地域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交叠、沉淀和重新排列组合,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文化特色。而来自闽粤的客家文化在这里独树一帜,成为秦巴山区经济、文化、民俗等领域的活跃因素。本文仅以有代表性的几个客家人家族内迁秦巴山区的个案为据,略述大要。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新疆南疆园艺村和阔纳协海尔村作为田野调查个案,通过对村落中汉族移民在生计方式、语言、风俗习惯、房屋建筑风格等文化要素变迁及其特点的考察,探讨了移民区域在移民文化适应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类型——多元文化格局,及移民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内外层次差别。最终认为,移民的外在文化特质的适应相对较快,但内在的深层次的文化特质的适应肯定要滞后于外在适应,甚至停滞不前。但是,深层次的文化调适是移民与迁入社会和谐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政府的积极引导、孝道教育的普及和地方文化的熏染共同造就了洛阳地区孝子养亲、顺亲、孝亲等孝行。明清时期洛阳地区孝行虽呈现出格套化、极端化和神秘化等特点,但孝文化对明清时期洛阳地区家庭的稳定、淳朴民风的形成以及社会的安定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民间信仰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百姓的生活、生产等各个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当人们向外迁移时,原居地的各种民间信仰往往也随之传播到迁入地,并在移民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以台湾的闽粤客家移民为例,探讨民间信仰在移民社会的传承与变迁及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6.
唐宋时期湖南地域的少数民族移民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少数民族战俘在湖南的安置,二类是湖南溪洞首领在内地的安置,三类是溪洞之民迁移省地,且人数最多.少数民族移民对湖南民族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明清以来,随着政府禁山政策的逐步松动和撤消,大量外省籍移民迁入陕西境内。他们来陕后多选择陕南山地。商洛市镇安县以其独特的山川地貌,成为迁入户的优先选择地。大量墓志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们不仅给镇安带来了大量人口,增加了劳动力,也将他们原籍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传播开来。他们的开拓精神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和西部大开发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明清时期四川的陕西会馆为例,论证了工商会馆在客地从边缘走向主体的历史过程,揭示工商会馆既是流寓客商被边缘化的产物,又是客商争取主体性的结果,并说明会馆从边缘走向主体是会馆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的自然法则。  相似文献   

19.
前移民时期,三峡移民“迁得出”的目标早已实现;后移民时期,“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则成为关键。语言是一种宝贵的、不可再生的社会文化经济资源。后移民时期,三峡移民语言生态及语言和谐问题对三峡移民社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语言生态良好及语言和谐,将有助于改善三峡移民社区的社会环境、推动三峡移民社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三峡移民社区的社会融入与合作。为此,文章用量化和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湖南衡阳地区为例,从语言生态基本面貌、语言生态问题成因、语言和谐优化策略三个方面考察了后移民时期三峡移民语言生态及语言和谐问题。文章的考察及其结论,对三峡移民社区精准扶贫成果的巩固、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共同富裕目标的达成,都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汉唐以来星村镇移民迁入和迁出的情况,汉末至宋代以入迁为主,元、明和清代前期迁入与迁出并存,清末至民国以迁出为主。移民迁移的特点决定了星村镇社会经历了一个从聚族而居到杂姓聚居的过程。移民对武夷山文化变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