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先勇小说中的人物有一个重要的精神特征就是精神的漂泊,人物的这种漂泊源于家园感的丧失。从他的前期小说到后期的《纽约客》、《台北人》和长篇小说《孽子》来看,精神漂泊者成为其小说中连绵不绝的形象系列,他们对安放自我灵魂的精神家园的痴情追寻终成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梦。  相似文献   

2.
选取白先勇短篇小说代表作《台北人》进行色彩分析,具体从白先勇之所以偏爱色彩运用的背景、色彩对人物性格的塑造、花色的象征意义或对主题表达作用、色彩运用的规律、《台北人》中富有色彩感的意象群落对于整本小说主题的作用、色彩与书写白先勇心灵痛楚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色彩感对《台北人》影视变体独特作用这几方面进行分析。分析色彩在白先勇短篇小说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是白先勇的小说集《台北人》中的一篇短篇小说,作者用诙谐的口吻讲述了金大班二十年舞女生涯的最后一夜,展示了金大班的喜剧性格以及她内心的沧桑,揭示出文章的主题——今昔之变、灵肉之争。由人物的今昔之变,引发出人物内在人格的灵肉之争。这不仅体现在金大班身上,也体现在《台北人》中大多数主角身上。  相似文献   

4.
刘慧 《现代语文》2009,(11):94-95
白先勇在他的小说集《台北人》中通过对琐碎的生活和普通的人生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不同人物背后所蕴藏的普遍人性和人生无常。而白先勇的这一创作特色的形成,是受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影响的结果,更是社会的变迁和他自己的人生阅历的真实再现。  相似文献   

5.
白先勇《台北人》中的人物,囊括了台北都市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贫富各殊,行业各异,但每个人都背负一段沉重的往事,都和那个忧患重重的时代有直接关系。尤其《一把青》中朱青的前后期生活的强烈反差,更能够体现白先勇对人生无常的无奈,具有强烈的悲剧意识。本文试从爱情、生命存在和历史文化三个维度来解读《一把青》的悲剧意识,深化对白先勇《一把青》的悲剧意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康拉德小说《黑暗的心》的论者多就马洛、库尔兹等“中心人物”视角进行小说批评,而忽略边缘人物——俄国人在小说中的声音。文章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从俄国人出现的环境,小丑加傻瓜的人物设定挖掘其身上的狂欢化特征,并从俄国人身上体现出的讽刺性模拟色彩、对小说复调体系构建的参与和对库尔兹的加冕与脱冕三个方面说明这一形象在小说叙事学上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白先勇是位杰出的作家,尤其是他的短篇小说广受赞誉。《花桥荣记》是《台北人》中最具有写实特点的一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白先勇一改惯用的全知叙述策略而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在这一视角的"见证"下,写出由大陆撤退到台北的那批人的悲剧故事,表达对往昔故乡的追念和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  相似文献   

8.
诗歌渗透于小说,形成诗意化小说。中国古典小说中,《红楼梦》是最富于诗意的。诗意化小说的表现,诸如小说中大量诗词歌赋的存在,创造了许多充满诗情画意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以及诗歌艺术手法的运用,等等。这些特点在《红楼梦》中都表现得非常突出。但《红楼梦》诗意化最突出的表现,其他小说未能企及的地方却在于,一方面是《红楼梦》强烈的主观抒情性,另一方面,《红楼梦》体现出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把小说诸元素都诗意化了,诗意化的叙事和故事以及诗意化的人物塑造是《红楼梦》非常突出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台北人》是白先勇小说创作成熟的一个转折点,作品充分显现出一种深深的悲剧意识。由于个人出身和国家历史等原因,白先勇经历且目睹了一幕幕人生的悲欢离合。在小说中采用了黄昏、落花等苍凉的意象作为他思想的荷载物,来表达他对生命苍凉的体悟。  相似文献   

10.
“异类”是白先勇小说中一类重要的人物形象。在《台北人》《纽约客》《孽子》三部作品中,白先勇分别从政治、文化、道德角度出发,塑造了流离台北的大陆客、挣扎在文化认同危机漩涡中的海外华人,以及受到社会家庭双重抛弃的同性恋者三类“异类”形象。“异类”形象的诞生既与作家个人经历有关,也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关。但作者所呼吁的以“超越时代的永恒人性”来解决“异类”问题因脱离特定时空背景而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与白先勇同受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深刻影响,同为后世留下了少而精的短篇小说,所以在鲁迅的《呐喊》、《彷徨》与白先勇的《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中,比较人物形象塑造的畀同有可行之处。两篇短篇小说中采用现代小说的叙事模式塑造了一批不幸的人物形象,并对作品中不幸的人物形象怀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同时也能看到白先勇对鲁迅人物形象继承后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
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以现代寓传统的方式表达今昔对比、今不胜昔的历史沧桑感这样一个主题。在多种现代小说技巧的运用当中,饮食隐喻的运用更是对《台北人》这一主题的映照与深化。  相似文献   

13.
先锋小说是小说叙事形式的冒险或革命,先锋小说家的创作是进行自觉的文本实验。先锋小说作家关心的是故事的“形式”,即如何处理故事,他们认为所有的小说都是虚构的;将人物的深度内涵取消,人物只是作为一个形式符号而存在;故意在小说中设置“空缺”,使叙事结构零散化。因此,叙事的虚构化、人物的符号化、结构的空缺化方面表现出新的叙事观念,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先锋小说是一种具有当代意义的创作实验。  相似文献   

14.
《永远的尹雪艳》是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的小说集《台北人》的开篇之作。作者将空间和时间的魅力全部集中在尹雪艳身上,尹雪艳宛如时空中的永恒"精灵"。白先勇通过塑造尹雪艳的"永远",反衬了成为"台北人"的大陆人的今非昔比的失落感和人生的无常感。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浸染下,白先勇对社会、生活及人生的认识十分深刻,短篇小说集《台北人》是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代表作。学界很多学者已从《红楼梦》、杜甫、古典诗词等对白先勇的影响以及悲剧感与沧桑感等方面论述了白先勇作品的传统人文精神,我们将试以《台北人》为例,从忧世情怀、放逐与悲秋、宿命论思想、女性依恋四个方面来论述白先勇灌注其间的传统主题与思想情结。  相似文献   

16.
时间之伤与个体存在的焦虑——试论白先勇的时间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存在主义时间观入手,讨论了白先勇小说的时间哲学:一种偏执的悲剧性的时间焦虑症。白先勇早期小说揭示了生命本能对时间喻示的非存在的抗拒与畏惧,成熟期的《台北人》、《纽约客》中,时间之伤渗透到对中国现代历史荒诞性和与此相关的个体命运的反思性叙述中,微观破碎的个体回忆性叙写形式隐含着私人化历史建构的倾向。存在主义的时间观念与民间佛教的人生无常感悟互相融摄,共同造就了他的诉说和纾解个体存在焦虑的时间哲学。  相似文献   

17.
张利华 《海外英语》2023,(22):215-217+237
以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1921—1988)的深度共同体为理论参照,从傀化情感及有效深度沟通来探究《恩惠》中呈现出的共同体意识。小说《恩惠》(A Mercy, 2008)自出版以来,学者们大多将批评视角集中于女性、种族与奴役之上,然而小说中的17世纪的美洲创作背景同样具有研究价值。17世纪移民至美洲大陆的人身负重建新大陆的使命,但在建构中他们遭受傀化情感控制,彼此间的沟通、交流是一种无感情、无深度的沟通,因而由他们建构出的新大陆无疑存在多种伪共同体关系。该关系体现出有情感、有深度的沟通在共同体想象与构建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作文》2013,(Z2):2
陈若曦:生于台湾,曾与台大外文系同学白先勇、欧阳子等人创办《现代文学》,后赴美留学。足迹遍及北美、中国海峡两岸和港澳地区。创作《尹县长》《陈若曦小说精选集》《清水婶回家》《打造桃花源》《坚持·无悔:陈若曦70自述》等文学作品。白先勇:美国圣塔芭芭拉加州大学教授,著有名作家。着有《金大奶奶》《玉卿嫂》《台北人》《纽约客》《孽子》《蓦然回首》  相似文献   

19.
吴健 《现代语文》2009,(12):101-102
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塑造了很多的悲剧人物形象,他们由于背井离乡、远离故土,无法适应巨大的时代转换,导致人物悲剧的产生。本文认为,这些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信仰的缺失。获救之道在于皈依基督教,信仰上帝,在上帝的荣光中感受基督的伟大,精神得到救赎。  相似文献   

20.
《永远的尹雪艳》是台湾现代派小说代表作家白先勇的典型作品之一,也是其系列小说《台北人》的开篇之作。作用讽刺的、象征的、近似戏谑的手法,通过对主人公尹雪艳和她身边的“台北人”的形象描写。反映了新旧交替时期社会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和急剧变化的世态群像。作在对人间沧桑,世事无常,历史兴亡的感喟中。表达的是虚无主义、宿命论和不可知论的悲伤主义情绪,以及面对“传统化失落”而徒唤奈何的“化乡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