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汉朝与匈奴间的战与和,是中国民族关系上重要的一章,而呼韩邪归汉又是其中重大的事件。本文以《史记》、《汉书》的《匈奴列传》为主要史料,论述了在汉匈连年不断的战争之后,给汉匈双方社会都带来了巨大损失。由于众多历史因素的影响,呼韩邪归汉,促进了中华多元一统格局的稳定,保证了汉朝北部边境的安宁,使汉匈双方社会经济都得到发展,为后来的民族融和奠定了基础,揭开了汉匈民族关系史上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2.
出土简牍为中国古代城市问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时至今日,中外学者利用出土简牍研究中国古代城市问题已取得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出土简牍资料的梳理与利用,从三方面推进了中国古代城市问题研究工作的进展:一是出土简牍与中国古代都城研究,二是出土简牍与中国古代普通城市研究,三是出土简牍与中国古代城市理论研究。共计有二十余种简牍资料在中国古代城市问题研究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利用,城市分类与城市分级理论的植入,成为这些成果中的两个亮点。这些出土简牍的利用与城市理论的植入为中国古代城市问题研究注入了活力,带来了新气象。  相似文献   

3.
西汉时期围绕汉匈关系,发生了七次大辩论,其中以平城之战前刘敬同主战派、汉武帝时期王恢同韩安国、汉宣帝时期萧望之与黄霸、新莽时期严尤同王莽的辩论最为典型。这些辩论涉及汉匈关系的定性、和亲与战争的抉择、匈奴在边疆政治中的定位、接待匈奴的规格、匈奴与朝代更迭等。辩论见证和加速了汉匈关系的变迁。  相似文献   

4.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6,(1):159-160
<正>从现代法的视角来看,家庭法是调整家庭成员内部关系及权利义务的法律规范。古代法中虽没有"家庭法"的概念,但有关家庭法的相关规定却散于《户律》《贼律》《盗律》等律令及司法实践中。秦与汉的法律已佚失,相对其他断代史而言秦汉法史的研究相对薄弱,家庭法的研究更无系统研究成果。而简牍材料的公布,丰富了研究材料,扩大了学术视野。贾丽英教授的《秦汉家庭法研究:以出土简牍为中心》1便是利用简牍材料对秦汉家庭法中的夫妻、妻  相似文献   

5.
近年地名搬家成为学界时尚,有学者提出祁连山为新疆东天山,还有学者通过语言比较学的方法提出祁连山为巴里坤山、焉支山即哈尔里克山.本文首先对其研究方法提出质疑,认为上述观点与史实不符,并以霍去病两次出击匈奴战于祁连、焉支山为线索,从由此引发的浑邪王降汉、汉开河西四郡和经营西域等一系列汉匈战略格局改变的雪球效应的角度,阐释了文献和相关简牍记载的祁连、焉支山的地望是明确、可信的.  相似文献   

6.
两汉四百年间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历来论者除了注意匈奴四十万精骑围困汉高祖于平城白登山,大都瞩目于汉武帝从王恢之议,派聂翁壹谋骗匈奴骑兵入侵马邑及其对匈奴的全面战争,而对于从公元前200年“白登之围”到公元前133年“马邑之谋”之间的汉匈关系,则多所忽略,语焉不详,或评之不当,论而欠妥。笔者认为,在这长达六十七年中,汉匈两族之间,既有和睦相处的友好往来,又有兵刃相见的军事冲突,关系异乎寻常。这半个多世纪在汉匈两族的发展史上亦占有重要的地位:匈奴族东击东胡,西败大月氏,称雄大漠南北,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政权,俨然东方一大民族,实是匈奴史上最兴盛、最煊赫的时期;而汉族的  相似文献   

7.
(一)在我国历史上的西汉时期,发生了两起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1)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六○年),汉在西域设立都护,正式确立了汉在西域的统治;(2)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五二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汉匈统一的形成。这两起重大事件的产生,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各种复杂的历史条件,然而在一般有关的历史著作中,对此不是语焉不详,失之简略,就是处理失当,夸大了西汉王朝的武功。特别是后一种情况,更易于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仿佛汉在西域统治的确立和汉匈统一的形成,主  相似文献   

8.
汉景帝时徐卢等七王降汉封侯是汉匈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其意义不止于丞相周亚夫因之被免、朝廷内中枢权力的更迭,更在于标志着汉王朝对降附之外族政策的变化,即"初开封赏之科",对后世影响巨大。但诸典籍对此事不仅记载阙略,而且相互间抵牾之处颇多,《史记》《汉书》对降附者人数、姓名、身份、受封地望等的记载均有错舛,二书应相互参证,但相较而言《史记》讹误较少。徐卢等人虽然诸典籍均言为"王",但其实不过为匈奴部族之酋长,地位并不显赫,汉景帝对其封侯主要是出于政治上之考虑。而将其安置于涿郡、颍川等中原内地,反映了汉王朝对降附者的防范猜忌,这与汉武帝时代将降人置于边地、建立属国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显示出不同时代汉匈之间力量的消长变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介绍东西方学者研究匈人和匈奴的情况并略加评论。本刊上一期已登载了研究匈奴西迁欧洲后的情况。本期继续登载研究西迁前在中国大漠南北活动的情况.即:法、德、荷、奥学者对欧洲匈人与中国匈奴的关系的研究:英、美、日学者对西迁前中国匈奴的研究;苏、蒙学者对漠北匈奴墓葬的发现及他们撰写的奴匈史专著。  相似文献   

10.
西汉时,列侯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拥有特权。匈奴归义列侯是西汉列侯集团中的一个重要群体,有关归义匈奴首领的封侯标准有两个:景帝中元三年(前147)至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奉行汉旧军法,封归义匈奴首领为侯;随着汉匈战争的全面展开,元狩二年之后,汉朝又制定了新的归义匈奴首领封侯标准。在不同的时期,匈奴归义侯国具有不同的地域分布特点,这些侯国主要集中在涿郡、南阳、颍川三郡。他们在进入汉地后,由于文化、气候、政治等方面的原因,鲜有传国善终者。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 ,为实现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目标 ,如何搞好文物保护和利用 ,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提高认识 ,抓住机遇 ;统筹规划 ,保护先行 ;对尚未列入文物保护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一次普查 ;充分发挥文物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绵延数百年的土司统治时代,壮族历史文化资料保存得较为丰富.这些资料于研究壮族历史乃至西南边疆史地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故对壮族土司历史文化资料的发掘、整理、研究、保护和利用意义重大.笔者以今红水河流域广西马山县境为中心,就壮族土司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现状及其保护、开发与利用问题进行专门调研,以唤起人们对土司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意识,进而守护好我们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3.
关于《山海经》中《海内经》所记“西南有巴国”的巴国地望,笔者曾对鄂西香炉石遗址出土大量我国早期巴文化遗物和安阳殷墟出土甲骨文中多有“巴方”的记载所进行的考察,恰与湖北大学刘先枚教授及台湾成功大学李冕世教授合撰的《安州六器考及附记》一文对“虎方”和“巴方”地望的考证不谋而合,均认为是在今鄂西清江长阳一带。这说明通过出土文物来证史的这一科学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应是准确和可靠的。至于《山海经》所记“巴国”的年代,当是我国上古时期无疑,即距今4000-3000年之间。  相似文献   

14.
目前莆田市革命文物保护面临以下困境:从革命文物保护的主体看,革命文物资源社区参与度不够;从革命文物保护的客体看,革命文物资源不强;从革命文物保护途径看,革命文物融合利用不够充分等。针对当前困境,建议以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目标为导向,多措并举,优化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5.
概述了绿色化学的现代内涵以及绿色化学与文物保护的关系。从材料的绿色化、溶剂的绿色化、化学方法和反应的绿色化等方面探讨了绿色化学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特别指出改善文物的保存环境是最好的绿色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6.
董晓荣 《家教指南》2011,(3):46-50,127,128
文章结合元代与金代文献、图像、出土实物资料等,说明敦煌壁画中所绘蒙古族供养人所着云肩是元代流行的式样。其形制源于金代,但与金代云肩相比,制做工艺及服用范围皆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物在保存民族的记忆和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民族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下,民族文化的衰亡和民族文物流失的进程大大加速。如何保护民族文物从而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成为国家文化政策迫切关注的问题。《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的通过为我国民族文物的保护提供了契机和机遇。  相似文献   

18.
张庚先生在戏曲理论与戏曲史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前所未有的。他对戏曲文物学的建设也非常关注并有所贡献。他虽然没有撰写有关戏曲文物研究的专门文章,但却在其与郭汉城先生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中及时吸收、利用了新发现的戏曲文物及研究成果。在他主持编写的《中国戏曲通论》中,则再次证引戏曲文物论述戏曲产生的原因,注意到了戏曲文物所具有的独特价值。特别是在全面反映中国各地各民族戏曲历史和现状的戏曲专业志书《中国戏曲志》中专门为"演出场所"与"文物古迹"立项,进一步肯定了戏曲文物的价值,确立了戏曲文物的地位。张庚先生作为这一宏伟工程的总设计师,功莫大焉。  相似文献   

19.
三峡工程史无前例,三峡物大抢救规模空前。我国2/3以上考古单位、上千名考古专家云集三峡,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近100支考古队。在库区100多个考古工地上,打响了三峡物大抢救攻坚战。考古工作用自己的双手承接明,其丰硕成果见证长江明,折射出中华明,弹奏出三峡物大抢救的华采乐章。  相似文献   

20.
《王子云西北写生选1940-1945》一书是抗日战争时期,教育部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西北学术踏查的艺术记录方式的成果。该书包含了西行考察过程中的人物、风景、民俗、文物遗迹与遗物等作品共计80余幅。写生作品分为西北沿途风景写生、艺术文物遗址的全景写生图、西北各地民族风情。这三类写生作品体现了考察团将艺术考察与文物调研相结合的学术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艺术审美价值、文物史料价值和图像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