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关于“狂人”的艺术形象 (1)早期讨论的分歧多年来,对《狂人日记》的研究的分歧,多集中在如何解释“狂人”这一具有独特色彩的典型形象上。较早的一种流行说法,认为这个人物不是真正的狂人,而是一个反封建的战士,所谓“狂人”云云,不过是统治者加诸他的诬称;后来又流行一种“寄寓”说:即认为狂人并不是什么反封建战士,而完全是一个普通的狂人,作品的思想是作者将自己的思想直接“寄寓”在这个普通疯子的日记中的。由于这两种解释都有着明显的偏颇,无论从作品实际或从理论上讲都无法自圆其说,所以,后来基本上已被各家否定。近年的讨论文章,在对过去研究讨论的种种意见进行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又进一步通过对狂人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等特征的分析研究,通过对小说作者的创作意图、生活素材、社会背景等诸方面的考察,从而形成了比较趋于一致的意见,即狂人“既是狂人又  相似文献   

2.
评论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有“战士说”、“狂人说”、“象征说”等等,这些一重人格说,都不能自圆其说。不言而谕,《狂人日记》在创作方法上,运用了象征,这种象征体系的各局部因素,可以有单独的象征意义,也可以没有,它们根本的作用是按作者意图组成一个系统的象征体,通过读者的欣赏过程最后完成作品的主题。有时象征体是多义的。  相似文献   

3.
历来,对《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人们争论不休。这种争议是很自然的,起因于这个人物形象自身的矛盾性:他既对封建社会的某些本质问题有明晰的洞察,又明显地表现出疯癫狂态。如何将二者统一呢?人们做了种种分析,然或不能自圆其说,或与作品实际相去甚远。其一是“战士说”。认为狂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反封建的战士,他的“狂”是统治者强加的。既然如此,文中主人公的语无伦次,逻辑混乱,错误  相似文献   

4.
<正>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篇在新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自发表以来,它一方面一直吸引和激动着广大读者,一方面存在着认识上的分岐和争议。这种分岐和争议特别表现在对小说主人公形象的理解和论述上——“狂人”究竟是不是狂人①?他是怎样一个人?对此,有的研究者回答:“狂人”确实是狂人,他表现了一般精神病患者共有的狂癫症状。有的研究者认为,“狂人”是反封建的战士,他具有清醒的头  相似文献   

5.
知识分子形象系列「狂人」不狂《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它的发表体现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在作品中,作者运用写实与象征交织的艺术手法,塑造了狂人这一形象。从表面上看狂人是一个患“迫害狂”的狂人,他“语颇错杂无伦次”,有着“被迫害妄想”的明显症状。当街上人们见了狂人在交头接耳议论,狂人认为要吃他;街上一个女人骂儿子说:“我要咬你几口才出  相似文献   

6.
狂人,在鲁迅先生《狂人日记》正文中是五四时期具有先进思想水平的“精神界之战士”,反封建的民主斗士;而小序中又说病愈“赴某地候补矣。”有人提出:那么,狂人是病中觉醒反抗、病愈却妥协从政了!这一人物形象是否前后分裂,全文思想是否矛盾呢?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在《狂人日记》的研究中, 视狂人为清醒的反封建的战士说,成了一种颇有影响的学术观点。日记中的狂人勇于踹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对从来就如此的“吃人”之道表示大胆的怀疑,并把斗争的锋芒直接刺向了被仁义道德一类冠冕堂皇的、假面具掩盖着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内核, 剥露出了其凶残的吃人真相,这不能不说狂人具有反封建的义勇和正气。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在《狂人日记》的研究中,视狂人为清醒的反封建的战士说,成了一种颇有影响的学术观点:日记中的狂人勇于踹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对从来就如此的“吃人”之道表示大胆的怀疑,并把斗争的锋芒直接刺向了被仁义道德一类冠冕堂皇的、假面具掩盖着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内核,剥露出了其凶残的吃人真相,这不能不说狂人具有反封建的义勇和正气。  相似文献   

9.
作为象征主义小说,《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只是整个小说艺术构体中的“艺术支点”或“艺术尺度”,因此,《狂人日记》不宜采用通常的人物形象分析方法分析狂人形象;即使对狂人形象做分析,也应着眼其艺术功能而不是人物形象的人格评价或道德评价,从人格或道德的角度争论或界定狂人的“狂”与“不狂”。  相似文献   

10.
鲁迅因受尼采“超人”学说的影响创作出一系列狂人形象,而自身独特的人生体验。又使他的“狂人”形象有叛逆性和绝望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人的形象"是人基于对自身的观念性认知而形成的图示概括,它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理论、实践和时代意义。文章对其进行了"解构"和"建构"的完整研究。教育技术学研究传统中"人的形象"主要包括"技术人","理性人"和"经济人",文章在概括它们的主要特征和揭示其理论不足的基础上,重新建构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技术学研究中由"文化人","游戏人"和"信息人"为主体构成的"人的形象",并就其合理性进行阐释,以期能为教育技术学研究提供更为合理的人性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李贽,晚明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他追求个性自由和真性情,反对理学对思想的禁锢和对人性的扼杀,猛烈抨击封建礼教和理学的虚伪;他直面现实,批判历史,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然而,他的“异端”思想及行为与现实格格不入,因此世人或以为狂,或以为可杀,对他百般诋毁、驱逐和迫害。李贽狷狂孤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一位勇敢的斗士,一位伟大的孤独者。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的雏形为章太炎,迫害狂患的模特儿为阮久荪。小说“吃人”主题的现实基础是徐锡麟、秋瑾遇难被吃,历史基础是《通鉴》中记载的大量事例,分直接吃人和礼教吃人两种。小说形式上借鉴了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小说的直接促成为钱玄同。  相似文献   

14.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通过描写老渔民捕鱼的冒险经历反映了人与自然的斗争,把作者一生所赞美和推荐的硬汉形象及人文精神提到了哲理的高度,文章分析了这部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现实及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塑造的狂人形象是一个多种形象的复合体:是患病者,是怀疑者,是发现者,也是批判者。与狂人形象所具有的丰富内涵相一致,小说也同样有着深厚的主题意蕴,其中饱含着希望与绝望的矛盾交织,绝望而又反抗绝望的倔强与坚持。  相似文献   

16.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水意象表现了斯蒂芬意识的混沌、精神的净化和艺术的再生。作为小说文学艺术和思想内容的灵魂,水意象不但揭示额主人公的精神成长历程,而且见证了乔伊斯的文学衍变轨迹。斯蒂芬的精神困境和不懈追求揭示了现代人的深层精神危机,只有意识的能动才能消解社会的精神桎梏。  相似文献   

17.
论《圣经》中人的存在——人与天地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作为一种存在,是一个永恒的哲学问题,其表征为天地人之关系,即人和上帝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从而构成十字架结构的关系,而其交叉点便是人与天地参。  相似文献   

18.
关注资源人     
继“经济人”、“社会人”之后,出现了“新人”——“资源人”。“资源人”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管理者应重视“资源人”的需要,关注人的资源性,以开发、充实、培育和运用人的资源为已任,使“资源人”的自我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在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日渐增长,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不断上升,这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中华民族历来强调以"和"为贵,强调处理天人关系应追求"天人合一"为目标。传统思想对现代是有借鉴和启迪意义的。"天人合一"的朴素观念仍然对解决当今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义,天人应最终走向"理性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1980年代的文学,在四个方面对整个新时期文学作了奠基:价值观上,经历了从人道主义大写的人到存在主义小写的人的探索,颠覆了"当代文学"的"政治文学"体系;方法论上,经历了从本质的人到现象的人、从古典思维到现代思维的革命,建立了新的艺术叙事体系;体制论上,经历了从体制的人到市民的人的嬗变,实现了作家队伍的非体制化与文学形象市民人格重建;传播论上,实现了从文学的人与传媒的人的变异,实现了从文学选择到传媒选择,勃起新的文学-传媒体系。在此意义上理解,80年代文学是异于前此"政治文学"的新时期、新世纪文学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