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家》主要讲述了从战场上归来、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男主人公弗兰克解救自己的妹妹,并和她一同回家的故事,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男性拯救女性"的模式。但是,其中的女性叙事却展现了女性拯救者形象的建立、男性拯救者形象的消解和共同达到自我救赎的多元拯救模式。本文依托多视角叙事、罗宾·沃霍尔的"未叙述事件"的概念,以及莫蒂默的"第二故事"来探析《家》中的女性叙事,发掘作品中的女性声音和独特的女性叙事对于打破传统的"男性拯救女性"模式、建立多元的拯救模式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加全方位地了解《飘》中斯嘉丽的形象,该文在女性主义视角下,针对《飘》这部文学作品进行了分析。首先,阐述《飘》的创作背景与故事梗概,介绍小说中塑造的斯嘉丽女性形象。其次,阐述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斯嘉丽,从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追求婚姻自由与自主、直接面对现实承担责任、为了保护庄园艰难创业4个维度,阐述斯嘉丽的新女性形象。最后,总结斯嘉丽新女性形象分析得出的启示,深入体会作者在《飘》这部作品中注入的情感与思想,通过塑造“斯嘉丽”这个女性人物,让读者感受当时社会环境及女性想要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易,旨在为今后深入剖析《飘》这部作品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克拉拉与太阳》是日裔英籍小说家石黑一雄获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后推出的一部以人工智能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模糊了人类与非人类的严格界限,将机器人与人类共置于一个技术高度发达的后人类时代,作品采用“非人类”叙事,以克拉拉这一独特的机器人AF视角观察后人类时代高度发达的科技给人类带来的挑战与问题。该文旨在运用叙事学理论分析《克拉拉与太阳》中的叙事艺术,石黑一雄通过独特的叙述视角、叙述声音、不可靠叙述、陌生化叙事、概念隐喻等手法,探讨爱与人心、自私与欺骗、阶级、人类命运等文学中的永恒主题,警醒人类思考科技进步带来的人际疏离、伦理道德、社会不平等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红高粱家族》中的"我"是上帝视角,即零聚焦叙述。"我"提供叙述背景声音,历史内容由"我"推动发展,文本内容与叙述视角并非全部由叙述者完成,而是由故事情节和文本内容之外的内聚焦叙述者"我父亲"回忆往昔,将零聚焦叙述者"我"的经历与被叙述者"我爷爷""我奶奶"的光辉历史融合在一起,建构现实与历史的对话。对于《红高粱家族》叙述视角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叙述视角在作品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在小说《扶桑》中,严歌苓对东西方文化交融之下的几种不同身份构建了不同的叙事模式。本文在跨文化视角下解读严歌苓《扶桑》的身份叙事,把握严歌苓对移民文化身份问题的认同,以期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6.
该文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出发,通过对《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两部作品中的人物进行事例分析及情感剖析,挖掘曹雪芹与紫式部所传达的人性观,并将两者的异同进行比较。《红楼梦》中借贾雨村“论气”阐明了“正邪两赋”的人性观,肯定了善恶并存之人性,即人性与兽性共生于我们心中,此消彼长,此长彼消。《源氏物语》中亦将光源氏及其情人们于交往时微妙的两极心理变化统一在瞬间的描写之中,以此间的内心博弈体现最真实的复杂人性。两部作品虽所处时代和社会背景都不同,但在人性刻画上却都深刻且全面,都传达出人性与兽性共生共存的真谛,指引着我们对人性积极追求的方向,彰显着对人性的包容和谅解。  相似文献   

7.
《我的名字叫红》是土耳其当代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一部代表作品。其叙事结构颇具特点,主要表现在叙述分层和叙事时间上:作品有两个主叙述层和众多的次叙述层,主叙述层塑造故事框架,次叙述层深化作品内蕴;作品的叙事时间方面,故事时间是模糊处理的,多处采用倒叙、预叙手法,并多次采用更为复杂的时间交错处理。作品精巧的叙事结构服务于作者对东西方文明、传统与个人才能冲突之主题的展现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梁书》与《南史》的刘勰传对刘勰的身世、经历和文集等的记载是不同的,由此引起研究者对有关刘勰的问题有不同的观点。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本文认为,《梁书·刘勰传》的记载是可信的,而《南史·刘勰传》对《梁书·刘勰传》所做的删减,并非是由于其“失实”,而是因为就简或存疑。因此,在对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研究中,《梁书·刘勰传》是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9.
霍荟灿 《文化学刊》2023,(5):191-195
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讲述了以亚哈船长为首的一行人乘坐“佩科德”号追杀白鲸莫比·迪克,最终同归于尽的故事。通过深入解读,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在书中塑造的一系列形象体现出其背后多元化的象征意义。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对作者在文中使用的各类“隐喻”进行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匹配,并基于不同的匹配结果,对各类形象的深层象征意义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白鲸莫比·迪克可以构建出两个相互矛盾的隐喻类型,它既是“神圣纯洁的圣灵”,也是“邪恶残忍的恶魔”;与之相对应,亚哈船长也可以构建出两个完全对立的目标域,即“亵渎圣灵的暴君”和“迎难而上的勇士”;“佩科德”号的航行同样可以构建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的隐喻,分别象征着“注定是悲剧的死亡之旅”和“摆脱束缚的自由之旅”。对作品形象的解读,不同读者能够勾勒出不尽相同的象征意义,这也正是小说《白鲸》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一生创作无数,其中不乏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篇幅最短且充满戏剧张力的戏剧,《麦克白》运用了一系列独创的表现手法和叙述元素来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心理变化。近年来,叙事学研究一直受到不少国内外研究者的强烈关注,“空间转向”也在人文社科领域快速发展,该转向为文学批评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启发。研究者把文学空间与叙事学研究相结合,并进行了深入探讨,将空间叙事与文学作品创造性结合也成为叙事学发展的新热点。该文将以亨利·列斐伏尔提出的物质空间、社会空间以及心理空间为理论基础对《麦克白》中的戏剧空间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阐释莎剧中所蕴含的丰富意蕴及独特的叙述艺术。  相似文献   

11.
《小小小小的火》是华裔美国作家伍绮诗继《无声告白》之后的又一部黑马作品,斩获数项图书大奖。该文从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出发,探索作者对小说主题、亲子关系、人物命运走向、心路历程和生存状态的揭示。研究发现:作者以中心边缘图式表达了对边缘群体生存状态和处境的人文主义关怀;容器图式呈现出人物不同的命运走向,解构了“传统规则”式的生活方式;路径图式聚焦于边缘型代表人物米娅的心理活动,拉进了小说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系联图式重新审视了父母与子女关系的连接纽带;循环图式指出了小说的主题,如何恰如其分地教育孩子,以及应该过怎样的生活,实现了对美国当下社会问题的审视和思考。该文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以期为现实生活提供启发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作家创作并不是一味地宣泄感情,而是理性、有节制地将情感适当融贯在所要表达的对象中,如此方可取到最佳的审美效果。迟子建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采用大量语言修辞转移或淡化情感烈焰,又以外来者“我”为叙述视角使情感的表达自然真切又客观冷静,叙述中,作者善用文本上的重现与情绪上的理性节制营造出富有规律性的情感节奏,又通过阻断的方式建构独特的叙事结构使情感得到充分传达。迟子建正是从叙述语言、叙述视角、叙述节奏及叙事结构方面成功地进行了情感控制。该文以《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为中心从这4个方面探讨情感控制的方法,可以以此透析迟子建在整个创作中是如何调控感情的,并探寻出其创作的最大特点“温情而忧伤”的形成之因。  相似文献   

13.
动画作为文化产业中的核心领域在国际传播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尽管我国动画产业已经具备较大规模,但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作品相对较少,还需进一步提升国产动画的内容质量和对外传播水平。通过对颇具海外影响力的代表性国产网络动画《天官赐福》的内容分析,探讨其叙事特征,进而提出在背景、人物、叙事节奏等层面增强国产网络动画叙事水平的策略,并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发掘其在海内外宣发、上映、传播的成功之道,进一步认识网络动画在传播中国声音、发扬传统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国产动画提出可供参考的“出海”路径。  相似文献   

14.
电影《悬崖之上》是一部具有显著文艺属性的优秀谍战题材作品。该片以卓越的拍摄手法,综合运用多种符号表达形式,通过深刻的情感书写、复杂的逻辑关联及细腻的心理表达在“雪一直下”所隐喻的特殊社会语境下为广大观众呈上了一部经典的光影符号叙事作品。本文从语境符号、结构与功能层面分析影片中的叙事情感,从话语符号、行为与物叙事角度开展叙事逻辑分析,从表情符号、叙事空白与观众参与视角分析叙事心理,以期探讨其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发表后,深受大众喜爱,成为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直接奠定了张爱玲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该文运用文本细读法来解读张爱玲《倾城之恋》独特的文学审美艺术特性。这部小说之所以深受读者喜爱,一是在于张爱玲是一个很擅长处理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作家,其语言成就很高,自成一体,被称为“张体”;二是在于白流苏和范柳原的角色魅力,流苏身上有“新”与“旧”并存的人物特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范柳原虽表面上风流无限、浪荡不羁,但骨子里那种追求真爱的爱情观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三是因作品充满传奇色彩又极具真实性的故事叙述使读者拥有非同寻常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16.
《帕罗故事》最早流传于泰北地区,是泰国民间少有的悲剧性爱情故事之一,被誉为泰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帕罗故事》篇幅中等,情节跌宕起伏,具有极强的叙事性和故事性,同时也是泰国古典文学著作《帕罗赋》的创作根基,对泰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本文基于目前学界对主流帕罗传说和《帕罗赋》的研究,从文学作品类型的视角来分析此类《帕罗故事》中所体现的现实型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
作为唐传奇的经典文本之一,<莺莺传>可以被看成一个类似于今日"八卦新闻"的文本,由于读者和观众对其叙事空间的进入,从某种程度来说,它已经成为集体想象的产物,因此,它也像"八卦新闻"对社会秩序产生影响一样,对社会规范具有挑战性性和破坏性,展示和重构了为仕宦可以抛弃旧爱的新规则;而唐传奇中"读者显身"的模式是<莺莺传>这类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小说从真情故事滑向八卦新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电影《黛绿年华》是根据郑慧原著小说改编,但它实质上有着明显的张爱玲小说痕迹,影片在不少地方参考借鉴小说《第一炉香》,如二者所描述的基本场景、情节、人物等颇为相似,这也是电影《黛绿年华》与小说《第一炉香》》得以比较的重要基础。但电影导演对小说《第一炉香》的人物命运等进行了适当地改编整理,两个作品在故事基调、人物塑造与结局主题等方面呈现出差异性。对二者进行比较探析,以期更好地展现不同艺术表现手段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小说《沙地屯》是奥斯丁创作晚期的未竟之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将个人经验与社会发展相结合,采用新的叙事题材与形式进行创作,进一步发展她的小说风格。研究以申丹的双重叙事进程理论为关照,聚焦《沙地屯》的叙事题材与形式,发现小说分别描写了英国摄政时期医疗进步与经济转型带来的新旧冲突,两种冲突一明一暗,相互补充,一起构成了小说叙事中的显性情节与隐性进程,共同反映作者对英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混乱与断裂的体验与批判。通过这种混乱与断裂的体验,奥斯丁在创作中开始使用一种新的移动变化的视角对现代化进程进行观察与描绘,使《沙地屯》呈现出强烈的实验性质。  相似文献   

20.
鲁西作家留待的中篇小说《杀人时间》在叙事艺术上独具个性,体现出极强的叙事控制感。小说中的人物视角不断转换,叙述时序巧妙交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悬念引人入胜,使文本极富张力。小说也展现了作者对复仇行为的思考,寄予了作家对人性乃至对整个社会的精神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