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雅婷  赵丹 《英语广场》2022,(35):51-55
大学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而这一能力对广泛传播中华文化有着重要作用。目前,部分高校的大学外语教学难以实现这一目标,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转变这种现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树立起将外语教学和中华传统文化融合起来的意识,抵抗外语教学中的“熵增”现象。本文基于熵增定律,从“抵抗熵增”视角探讨大学外语教学,旨在为中华文化传播寻找新的途径和方案。  相似文献   

2.
教育信息势是教育和学习过程的唯一推动力。信息即负熵即有序即梯度即势,所以,有效信息量与信息势是等价的。无论教育技术的“媒体派”还是“学习派”,其理论研究的主旨就在于生产更多的信息量、营造更大的教育信息势。论述了在教育信息势推动下,产生的学习“情感势”与“意识流”的非平衡非线性作用如何形成知识的有序结构、进而形成智慧素质和能力,以及“信息人”六维信息势(货币信息势、权力信息势、知识信息势、情感信息势、艺术信息势和虚拟抽象信息势)的能力本质。在教育和学习过程中,势科学理论的逻辑抽象比建构主义理论的形象描述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
与其他课程相比,高校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优势突出,是“四史”教育的主阵地,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是提升思政课建设质量的现实需求,是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要求。“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契合点,“融入”是二者相结合的关键所在。“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紧抓关键课程,着力推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要统筹兼顾思政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提升授课效果;要善用“大思政课”,打好“四史”教育融入“组合拳”。“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要绵绵发力、久久为功,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梳理了教育学研究传统中四种主要的“人的形象”——“能力人”、“理性人”、“抽象人”、“部分人”,概述了他们的主要特征,并对他们自身存在的理论缺陷进行了深入批判。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重构教育学研究中“人的形象”的问题,并就“权利人”、“经验人”、“具体人”和“整体人”的形象进行了扼要介绍和分析,希望为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提供人性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杜彬武 《文教资料》2009,(22):222-224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需要、人的能力、人的个性、人的社会关系四个方面.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理论联系实际,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根据社会发展、时代要求、大学生的特点等,努力采取各种方法措施,不断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论熵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熵是很精确地测量混乱的单位。熵理论不仅用于自然学科方面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农学、工程技术、激光等,还用于社会科学方面如:历史、哲学、教育、经济以及神学。近年来,也有学者将熵理论用在外语教学方面,但不多见。基于熵理论,从混乱度、熵增原理和信息熵等角度探讨大学英语教学,试图说明大学英语难学、大学英语难教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教育信息势是教育和学习过程的唯一推动力.信息即负熵即有序即梯度即势,所以,有效信息量与信息势是等价的.无论教育技术的“媒体派“还是“学习派“,其理论研究的主旨就在于生产更多的信息量、营造更大的教育信息势.论述了在教育信息势推动下,产生的学习“情感势“与“意识流“的非平衡非线性作用如何形成知识的有序结构、进而形成智慧素质和能力,以及“信息人“六维信息势(货币信息势、权力信息势、知识信息势、情感信息势、艺术信息势和虚拟抽象信息势)的能力本质.在教育和学习过程中,势科学理论的逻辑抽象比建构主义理论的形象描述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8.
“微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更迅速、传播主体更广泛、传播内容更简洁、传播方式更多元,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在“微时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简要阐述了“微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分析了“微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新境遇,总结了“微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新路径和方法,旨在提升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实效性,正向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9.
依照素质教育理论改革大学英语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正在酝酿着第三次的突破;但今天的大学英语课堂仍存在应试教育的体制弊端,极大地影响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借鉴受到教育界重视的“教育人本论”和“情商理论”来关照大学英语教学,提出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人工智能是全球引领科技进步和人类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与战略技术,在重塑教育深层次变革的过程中促进了新教育形态的产生。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协同融合了人工智能“机器”的逻辑和“人类”的意识,有利于推动教育信息化的高阶应用,促进教育的结构性变迁。在此背景下,文章首先探讨人机协同的发展历程和哲学源头,阐述了人机协同教育的基本内涵。随后,文章以协同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和具身认知理论为基础,提出人机协同教育是一个系统化的协同过程、知识分布加工和共享的过程、自组织有序发展的过程。最后,文章将人机协同支持的教育教学应用模式分为三类,即人机协同虚拟教学模式、人机协同自主学习模式和人机协同支持智慧课堂模式,并介绍了人机协同教育理论的典型应用。文章对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协同教育理论的研究,可为人工智能时代下开展人机协同教与学的应用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三创教育"的意义与实践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开展“三创教育”(创造、创新、创业)的经济社会背景出发,分析了在大学中开展“三创教育”的意义,指出“三创教育”的主旨是培养大学生“创”的态度和能力,详细介绍了“三创教育”实践的方法以及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心理学理论中,“亲和力”是指人与人相处时所表现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如果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践其行”,教育就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因此,无论是教育者、教育内容还是教育制度,都不能忽视教育“亲和力”的作用,要让学生愿意接近,乐于学习,习于行动。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文化都有着深厚的人本传统,核心是“使人成为人”。教育中的“人本”模式是与工具主义模式相对应的,它以人文精神为指导,以健全的人格和幸福的生活方式为培育目标,核心是让大学生在“成人”的基础上“成才”。当代高等教育的基本困境源于“成人”与“成才”的悖谬,其化解之途在于树立“人本”教育理念,贯彻“人本”教育原则,运用“人本”教育方法,实施“人本”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智能技术尤其是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人与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互构不断增强。一方面,技术的快速迭代发展促使机器不断“人化”,甚至作为行动主体参与到教育当中,不仅重新构建了“人—技术—世界”的关系,而且导致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逐渐从“教学工具”向“教育行动者”转变,并通过“技术凝视主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塑造。另一方面,技术在教育中的深度介入导致人的“机器化”加剧,体现为:被技术嵌入的教育主体从“自然人”向“赛博格”转变,人类认识形式从身体感知向机器感知转变,人的主体价值被智能技术划界与规定。为破解智能时代技术带来的主体性危机,应以“培养人”为意向坚守教育的价值指向,使技术意向性与教育目的性相统一;以“否定性”为奇点透视教育主体的人机之别,着力培养学生的反思与批判能力;以“创变”为核心培养学生的新型创造力,使学生在具身认知与机器感知下形成创变能力;以“善智”为目标构建教育中的人机互动,使教育技术在高效应用的同时能被有效规范。  相似文献   

15.
马斯洛的“创造性理论”对培养大学生创造性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斯洛的“创造性理论”是当代创造性理论研究中的一大创举,他的“始发创造性”和“次级创造性”整合理论,“人性”培养和“人力”发展协调理论,艺术教育和内在教育结合理论,“自我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创造性”统一理论等对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新的视角,也给创造性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游戏与教育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但长期以来,游戏往往只是作为推进教育的手段,作为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一种活动方式。“游戏人”理论则认为人人都喜欢游戏且生活在游戏之中.人人都是“游戏者”。在这种理论观照下,我们可以宣称:课程即游戏。  相似文献   

17.
大学德育中的"学校人"与"社会人"--当代大学的德育目标辨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当代大学与社会的全新关系所构成的大学外部德育环境 ,向人们提出了对当代大学德育及其目标定位进行内在省思的要求。可以用“学校人”和“社会人”来标示当代大学德育的两种理念目标。但是 ,在大学德育的传统定位中 ,“学校人”与“社会人”往往发生着裂变。当代大学德育的目标选择之一就是使“学校人”与“社会人”有机地统一起来 ,而二者统一的根本途径是进行大学德育创新  相似文献   

18.
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怀特海,些大学理念即富于想象力的大学、培养“智慧人”的大学、有“宗教性”的大学,这些理念为我国当前大学办学思想、以其独特的视角提出了他的现代大学教育的理念。这培养“欣赏风格”的大学、以生活为主题的大学、具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原理的启示就是在“充分承担各种社会关系所赋予的责任”意义上重新阐释“道德人”概念,在“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维度”意义上对既有的德育实体性概念进行批判与重构,将“德育首位”看作“将教育的社会属性放在学校教育规划的首位”,将“学科德育”理解为“通过学科教学增强学生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智慧和情感”,从而在整体上反思学校教育的德性基础。杜威思想也提示了我国德育实践变革的学校教育整体德性改造路径。  相似文献   

20.
根据多源流理论,我国义务教育焦虑和教育资源的资本化倾向构成了问题源流;政策共同体对义务教育“减负”的不同态度和建议构成了政策源流;对学业负担过重的共识和无奈情绪以及“十四五”规划中的教育公益性原则构成了政治源流。在多源流汇合下,我国义务教育“双减”政策之窗开启,教育市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为推动“双减”政策“落地生根”,应改变“分数即正义”的惯性思维,保证学校对教育资源的多元化供给能力,限制市场对教育资源的资本化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