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席小明 《中国考试》2021,(5):56-62,71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很多科技公司投入资金开发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测评和学习领域,但是这些技术和产品的质量良莠不齐,用户很难辨别,这种情况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教育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为帮助用户评估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测评和学习领域的产品质量,提出自动生成考题或学习材料、自适应学习、自动评分和自动反馈4项技术的评估方法,从决策者和用户的角度对如何评估教育人工智能技术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中文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本土化、多元化、均衡化(“三化”)问题也日益凸显。研究基于SAMR模型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国际中文教育进行理论分析,探讨应用人工智能化解“三化”难题的实施路径。本土化方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教学模式变革、加强师资培训和提升教育体验,从而促进中文教学的本土融入、扩大本土师资力量、提升学习主动性;多元化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助推教育方式改革、拓宽学习方式、增强教育服务,从而支持多元化学习,满足多元人才培养需求;均衡化方面,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构筑共享平台、开展双师教学和线上教育,化解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促进教育公平。研究还分析了人工智能应用于国际中文教育所面临的技术发展水平国别差异、参与者技术素养不足以及配套资源缺乏三个挑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育技术》2019,(2):12-18
教育人工智能承载着教育和社会的深切期望,文章从其两大发展目标——构建智能自适应学习环境、揭示学习发生原理与机制入手,剖析了教育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首先,人工智能已经逐步渗透到"教、学、考、评、管、治"等系统层面。其次,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助推教学变革的"利器"之一,深刻影响着学情分析、教学策略制定、教学资源选择、教学过程实施、教学评价与管理等具体教学环节,彰显了人工智能应用于教学实践的精准化、适切化、智能化、协同化、多元化和全面化等特点及优势。最后,文章认为教育人工智能应从思想、应用、推广和合作四个方面建立未来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正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对教育产生深度影响,而现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给教育带来新的道德伦理问题。该文首先从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引发更加复杂的道德伦理问题和人工智能道德伦理是人类道德伦理价值体系新组成两方面给出人工智能延展人类道德伦理范围。再从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伦理风险、教育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现状、教育人工智能伦理需解决问题等三个层面阐述了教育人工智能应用伦理风险与治理。再次从核心素养培养、规范应用监管、道德伦理框架、技术规范研制等四个维度给出人工智能向善发展的建设路线。最后,给出五条发展建议: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规划总体框架;重视育人为本,创新发展人工智能课程;遵循治理原则,促进技术向善赋能;明确价值准则,助力人机相融共进;加快标准制定,规范教育人工智能实践。以期推动人工智能向善发展,赋能、赋智教育,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构筑智能时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学校教育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将改变教育的时空场景和固有形态,推动规模化运作下多元化教育的发展,进而推进灵活、开放、终身的个性化教育体系构建。人工智能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集中在教育理念多元化、教育模式现代化和教育成果公平化上。与此同时,由于安全危机、伦理困境、技术反噬等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学校教育也成为一个无限变量,会带来风险与挑战。教育部门可以根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教育管理实际需求,依据引导性原则、交互性原则、责任制原则、隐私保护原则,建立起学校教育与人工智能对接对话机制,真正做到人工智能技术“寓教有方”。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迅速推进,残疾人健康发展被列入十三五规划,盲人在残疾人中占比较大,是国家重点关注对象。人工智能+教育的推广使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盲人教育成为主流趋势。通过对人工智能应用于盲人的市场调查发现,目前涉及盲人学习的领域相对较少。在对盲人学习特征与现有技术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人工智能可从盲人空间表征、专有设备及智能导师等方面,帮助盲人实现阅读、交流讨论及无障碍远程学习,满足盲人学习需求。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21,(A0):7-9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工智能已经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人工智能的出现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目前,人工智能已经应用到服务、教育等行业,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并且,人工智能的出现也对我们国家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高中信息学科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涉及的专业内容比较多,但是将人工智能应用于高中信息学科当中能够有效地解决教育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使我国的教育水平得到一个快速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8.
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并逐步应用于外语教育。目前在外语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涉及语音识别、智能批改、机器翻译和虚拟仿真。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在外语教育应用中还存在技术应用、情感体验、道德伦理、管理投入等问题。建议提升教师素养,实现精准教学;坚持育人使命,落实立德树人;重视诚信教育,加强网络安全;加大投入力度,强化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技驱动力,拓宽了个性化教育、多样化知识获取途径。但“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存在着使用成本高、“信息茧房”风险等方面的不足。从未来发展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来自高校内部与外部的双重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如应用理念不成熟、应用过程中可能存在信息误差等方面的弊端。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人工智能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四个方面的分析,并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借助人工智能支持教学和校园管理的做法日渐普遍,也相应地引发了诸多伦理讨论。以教师的伦理价值为切入点,提出思想实验方法可作为探究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的伦理困境的创新手段,选取了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下典型的伦理价值冲突,对应开发了4个基于虚构场景的思想实验,通过问卷调查探究了教师的伦理价值取向,为可信赖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建议。结果表明,在角色期望方面,教师普遍希望人工智能作为教学辅助而并非直接代替他们完成教学任务;在价值排序方面,教师最担心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会引发隐私方面的风险;在价值决策方面,教师倾向于强调自主以化解准确和透明的冲突、愿意让渡部分隐私换取教育福祉,以及在自主和公平内部的平衡点上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对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国内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在政策引领与新技术加持的双重驱动下曲折发展。通过文献计量法,总结出我国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研究的五个主题:人工智能教育发展体系研究,人工智能辅助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政策演变研究,人工智能个性化学习实证研究,智能核心素养培养研究。当前,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面临着赋能人才培养、教育发展与教学改革的机遇,同时面临伦理道德风险、教育人文缺失、数据安全隐患、理论供给不足等挑战。在此基础上,本文归纳了未来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研究的四个方向与主题:一是重申人文主义教育方法,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二是大力推进智能技术和相关学习理论的研究,攻克未来教育可能面临的难题;三是积极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全方位重塑教育过程;四是确立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集体公约,为人工智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2.
张海生 《高校教育管理》2020,14(2):37-43,96
加快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是占领未来科技和人才竞争制高点、加快建成我国人工智能领域自主创新“高地”的必然之路。人工智能人才市场需求较大,但高校人工智能发展还面临着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刚刚起步,高校人工智能师资力量薄弱,人才培养以研究生教育为主,教育体系尚不健全等诸多问题。高校应加快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形成人才培养新目标;推进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专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形成人工智能专业新结构;坚持分类分层培养,构筑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新模式;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构建人工智能多层次、多类型教育新体系。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智能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是科学技术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必须始终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这是人工智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价值前提。人工智能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真""假"交织、"冷""暖"重叠、"动""静"共存的基本特点,因此,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担负起应有的角色担当,构建精准思政和智慧思政平台,是思想政治教育用好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能够弥合智能技术生产与教育应用的线性两分割裂状态,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场域意向性之间的互通与平衡,有效规避与控制智能技术异化教育的风险。通过对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进行价值透视,结合芬伯格的次级工具化理论对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发现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通过“系统化、中介化、职业化和主动性”四个环节的作用,能够逐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场域中完成社会化改造。基于此,在未来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的发展中,应健全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试点机制,建构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伦理框架,保证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的全过程受控,打造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治理循环圈,进而推进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负责任创新。  相似文献   

15.
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整合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地应用于教育,可以多媒化、网络化地呈现教学内容;个性化、交互性地实施教学过程;智能化、决策化地选择教学策略;情境化、过程化地实施教学评价.通过教学内容的领域知识模型构建、教学过程的智能代理、教学资源的智能检索、教育评价的智能化测评等实现人工智能和教育的整合运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发布实施,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青少年编程和人工智能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当前青少年编程与机器人教育机构繁芜纷杂,良莠不齐。部分省市的中小学虽然已开设编程必修课,但是都处在探索阶段,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市场现状,设计出一套青少年编程教育体系,并应用于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7.
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横空出世,历经60多年曲折发展的人工智能再次走向浪潮之巅。坚持人机协同的基本思想,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功能优势与教育业务场景有机结合,有望驱动整个教育新生态的塑造。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对教师的教育理念、能力结构、教学模式方法、伦理道德水平及专业发展方式等带来冲击和挑战。为此,广大中小学教师亟需“修炼”人机协同育人能力、持续反思与学习能力、批判性思考及选择能力、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跨学科领域合作能力等五项关键能力,以胜任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职业。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能够弥合智能技术生产与教育应用的线性两分割裂状态,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场域意向性之间的互通与平衡,有效规避与控制智能技术异化教育的风险。通过对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进行价值透视,结合芬伯格的次级工具化理论对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发现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通过“系统化、中介化、职业化和主动性”四个环节的作用,能够逐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场域中完成社会化改造。基于此,在未来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的发展中,应健全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试点机制,建构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伦理框架,保证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的全过程受控,打造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治理循环圈,进而推进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负责任创新。  相似文献   

19.
郑华珍 《家长》2022,(35):91-93
<正>就当前阶段世界各国的发展态势来看,一些科技水平较为先进的国家早已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并且已经围绕着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了全新的教育课程体系。基于此,我国也应当重视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且为了教育事业未来的良好发展,要着手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建设工作。经过商讨和研究,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人工智能,不仅让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人工智能技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还能推动课程教学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20.
人工智能伦理教育仅停留在意识流概念教学上,在教学落地的过程中无法真正地与学生的前概念和自我认知联系起来,造成人工智能伦理课程死板、内容无趣的现状。本文将辩论式教学与人工智能伦理课程相结合,主要介绍了人工智能伦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五大维度的内容,认为将辩论式教学方法应用于人工智能伦理课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工智能伦理意识和观念,有助于促进学生以批判性思维为主的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