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盛唐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个全面发展的历史时期,经济高度繁荣,社会精神面貌开阔奔放,漫游与隐逸之风盛行,加之陶谢山水田园的启迪和禅宗观物方式之影响,盛唐山水诗以不可阻挡之势成为唐代文学中的奇葩.文章将从诗的"诗情"、"诗境"以及"中和"之美的角度探讨王、孟诗风差异.  相似文献   

2.
宋源 《生态文化》2001,(4):18-19
《绿水集》的作诗人赵洪银,是我国林业战线上的一名领导干部,但他同时又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大山的儿子。所以,诗集中的大多数作品,国事农事,辛酸甘甜,带着花香的韵,浸着汗味的风,无所不包;修路造桥,改土改灶,电站发电,果园坐果,尽皆人诗。“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赵洪银正是以他诗人的眼睛,从现实生活中发现了美,发现了诗。  相似文献   

3.
瓯江山水是瓯越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也是四方文人亟盼回归的精神家园。作为浙江省诗路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瓯江山水诗路是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抓手。与其他诗路相比,瓯江山水诗路不仅蕴藏了最为悠久的历史记忆,而且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密切关注到生态与经济的矛盾统一关系。该文探寻瓯江山水诗歌源头,解读浙南群山秀水背后隐藏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认为应充分关注瓯江一地的物质成果、制度范式、风俗习惯,以及优秀思想价值,构建出山水宜居、生态宜业的共富发展之地。  相似文献   

4.
诗歌不仅是人类文明瑰宝,在语言、内容、思想、文化等方面还具有美育价值。中国古典山水诗和英国浪漫主义自然诗在艺术创作的虚实表现上有很多共同点,同时也存在诸多差异。该文从中国和英国的文化传统、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着手,运用平行比较法、跨学科研究法、文化比较法,研究了中国古典山水诗与英国浪漫主义自然诗在艺术表现的虚实上的差异:诗歌虚实字词的运用、创作主体的存在与虚实呈现、景物与情境的虚实表现。虚实表现差异的比较分析,对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文学的艺术创作手法和进行艺术评论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记者风格不等同于性格,记者风格要通过一系列作品表现出来,它的形成标志着记者的成熟.它既包括记者的采访风格,也包括记者的写作、报道风格,记者风格要通过诸多因素表现出来.风格是连续的、稳定的外在形象,是内涵的综合性外化,是一个综合素质、修养、品位、兴趣以至于性格的自然状态的流露.  相似文献   

6.
宋翠红 《职业圈》2008,(21):168-168
记者风格不等同于性格,记者风格要通过一系列作品表现出来,它的形成标志着记者的成熟。它既包括记者的采访风格,也包括记者的写作、报道风格,记者风格要通过诸多因素表现出来。风格是连续的、稳定的外在形象,是内涵的综合性外化,是一个综合素质、修养、品位、兴趣以至于性格的自然状态的流露。  相似文献   

7.
谢灵运的山水诗中出现了大量的风景骈句,这些风景骈句主要有三种形态,体现了立体空间之美、光色印象之美与原生态的地理风貌。在山水诗创作中,谢灵运充分利用了骈句的形式特征来体现自然风景的美,树立了以骈句写景的范式。  相似文献   

8.
作为第一位山水诗人,谢灵运的山水诗中出现了大量的风景骈句。谢诗中的风景骈句主要有三种形态,体现了立体空间之美、光色印象之美与原生态的地理风貌。在山水诗创作中,谢灵运充分利用了骈句的形式特征来体现自然风景的美,树立了以骈句写景的范式。  相似文献   

9.
《兰亭诗》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东晋文人的山水自然观。自然山水被当作“道”的外在表现和体悟“道”的工具 ,被当作精神寄托之所在和隐逸的终极归宿 ,被当作独立的审美对象 ,这在一定程度上浓缩了中国文人自然观的阶段性演进过程 ;而《兰亭诗》作为这种山水自然观影响下的产物 ,越来越多地把山水作为诗歌表现的主体 ,从而展示了东晋诗歌从玄言诗向山水诗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陈韬 《文化学刊》2022,(11):126-129
本文通过对2000以来稼轩词的有关研究进行整理评述,为今后的稼轩词研究提供参考借鉴。本文将这一时期稼轩词的有关研究分为七个研究领域进行述略,从稼轩词的题材风格、用典、比较接受、意象、英译、词汇、文献整理等方面来简述其研究面貌。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对考据学的内涵作了界定,然后讨论清代考据学的分期和派别.作者认为前人关于清代学术或经学的分期、派别的意见,只能作为探讨清代考据学分期、派别的参考,而不能简单套用.关于分期,作者认为应分四期第一期为清初期,包括顺、康两朝,特点是"汉宋兼采".第二期为清中期,主要包括乾、嘉两朝,作为过渡,雍正朝亦可划入,此期为考据学高峰.第三期为清晚期,主要包括道光、咸丰、同治诸朝和光绪二十五年甲骨卜辞发现之前.此期的特点是经今文学重新兴起,倾向于经古文学的正统考据学的绝对优势受到挑战,其绝对地位亦受到冲击,但还只限于量的变化,而并不是质的衰落.第四期为清末,即光绪二十五年甲骨卜辞发现以后.甲骨卜辞和敦煌遗书等出土文献新资料的发现受到学者的重视,开始与传世文献结合进行研究(如孙诒让),使清代考据学走上了新的阶段,并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对第三期的评价和第四期的划分,尤为本文新见.关于派别的划分,作者认为关于清初期浙东、浙西两派的划分无异义;分歧主要表现在中期,作者认为传统吴派、皖派、浙东学派的分法,适用于考据学,而扬州学派的划分颇多混乱,在考据学上尤其难以成立.根据本文提出的构成学派的三个条件来看,扬州学术实为皖派戴学之流衍,并没有多少创新,根本构不成一个独立的学派,特别是从考据学角度来看,尤其如此.所以,当如刘师培在皖派戴学之后附论扬州学术为妥.  相似文献   

12.
周蕾蕾 《职业圈》2013,(29):108-108
一、新型领导风格 对于领导力的研究先后经过领导特质论、行为/风格理论、权变理论之后。目前中外学者对于领导力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新型领导力领域。其中,典型的新型领导风格主要包括魅力型领导、变革型领导、交易型领导、以及诚信领导。下表总结了为大多学者所认可的中国情境下几种新型领导风格的主要维度。  相似文献   

13.
山东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体现了与之相关的北朝佛教造像的趋同风格,却又有不同于其它地区造像的特征和艺术风格,史学界称为“青州风格”。通过与青州周边相关的佛教造像的先后时期或同一时期的比较和分析,确认了青州风格界定的结论与形成的青州风格的内在原因。提出了青州佛教造像对隋唐时期的云门山、驼山石窟造像产生的重要影响。为揭示从魏晋与隋唐时期之间佛教造像的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物证。  相似文献   

14.
本文考察了德国汉学史的分期及其相关的文献。文章除了对欧洲汉学与德国汉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之外,还着重从欧洲汉学的历史出发分析概括出了德国汉学史的分期和特征。在对有关德国汉学史的新旧德文文献进行了爬梳之后,本文还举例说明了对德国汉学史认识的批判视角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梁刚 《文化学刊》2009,(4):79-82
19世纪浪漫主义繁盛时期,肖邦、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等人共同开辟了不同于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的练习曲创作的新道路。从作品的整体风格、技术特点、音乐性、调式调性以及演奏角度等方面来比较肖邦、拉赫玛尼诺夫钢琴练习曲,对提高演奏水平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柳永是北宋杰出词人,他对宋词进行了大胆革新,不仅拓宽了词的题材,更用俚俗的语言进行创作。特殊的时代背景、坎坷的人生境遇在很大的程度上促使柳永转变了对都市生活、人物等的观察角度,他也在市民意识和市民文化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了其独特艺术风格的转变。柳词的出现使北宋词坛焕然一新,其作品真实地再现了北宋市民生活的情景,也深刻地展示市民人物的精神面貌,适应了快速发展的市民文化需求,为市民所喜爱。该文主要从柳永独特的生平轨迹和北宋市民文化的产物这两个角度分析柳词市民形象的创作背景,再通过分类梳理来探究柳词中的市民形象。  相似文献   

17.
《傲慢与偏见》小说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简·奥斯丁的经典作品,该小说具有浓重的现实主义色彩,该作品的创作取得了世界文学界的重要认可,也使作者在世界文坛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该部小说充分展现出作者对于当时社会婚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看法,表达了作者对于当时的英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等级制度的极度不满.通过对该部小说作品的阅读和理...  相似文献   

18.
李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家,同时,李贽在文学史上亦有相当的地位.李贽的散文重在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个人的情感,具有论辩性强、形式活泼的特点,在语言风格上表现得既浓烈豪放又自由随意,这种语言风格是形成李贽散文个性风格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应对风格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概念,不同研究者本;对它的不同理解进行了分类.它对心理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以作为治疗反应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职业圈》2007,(6)
应对风格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概念,不同研究者本着对它的不同理解进行了分类。它对心理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作为治疗反应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