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站在"思辨哲学"的立场,对康德的道德哲学从三个领域进行了批判。第一,批判了康德的"自由意志"的抽象性,认为意志只有"外化",才能成为有限的意志,才会是真正的自由意志。第二,在对于"权利"的理解上,黑格尔认为康德只认识到了外在方面,其对于权利的划分是"混乱"的,反对康德将婚姻视为"契约"。第三,黑格尔认为康德的"动机"说会造成一种片面的主观道德,主张动机和结果应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崇高"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中占据重要地位,最早由毕达哥拉斯提出,后来朗吉努斯首次将崇高与优美并置论述,此后,艾迪生、伯克、温克尔曼、康德、席勒、利奥塔等人发展完善该理论。其中,康德起过渡作用,因此他的理论尤为关键。《老人与海》作为海明威的名作一直备受关注,关于该小说的研究数不胜数,然而几乎无人尝试从崇高论这一角度入手。本文将以康德的崇高论为基础,从数量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两个维度阐释小说中的强力。  相似文献   

3.
黄楠森先生的《政治其形,学术其神:对〈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的一种新解读》一文,从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那里为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找到了理论缘渊,找到了否定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理论依据,但是,只要我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实事求是,就会发现他找到的是错误的理论缘渊和理论依据,却丢弃了列宁著作里对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正确论述。当我们打破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本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科书体系的束缚,重新认真研读马克思哲学的原著文本,就会发现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新世界观有自己的独特结构;它为现实的个人自觉地解决人在现实世界中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人(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提供了科学的有力的思想武器。马克思哲学史的事实与逻辑,有力地证明黄楠森先生否认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只是盲目的頑固的为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辩护。今天我们只有对斯大林主义哲学这种假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复辟开展一场新的革命,才有可能回到马克思,还原马克思,重新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为建设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相似文献   

4.
苗春凤 《文化学刊》2008,(4):190-191
盖奥尔格·西美尔(另译称齐美尔)(Georg Simmel,1858-1918)是德国古典社会学家和哲学家。罗伯特·默顿评价西美尔是"一个有着无穷创新思想的人"。他一生勤于思索,在许多领域广泛涉猎,著作甚多,其中《货币哲学》是他在1900年发表的巨著。他的  相似文献   

5.
《狂人日记》于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上,它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鲁迅以文学的形式展现封建社会的精神病态,颠覆封建礼教的精神压制,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序幕。这是文学的转身,也是历史的转身,由此产生了中国文学新的形式和内容。黑格尔说,艺术家为一个理念,必须找到具体的形象。历史就是这样的艺术家,这一次它的变局带来的不再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而是《狂人日记》《呐喊》《彷徨》《野草》《雷雨》。历史不仅是通往文学的途径,更是通往作家以及作家心灵的途径,这正如残雪笔下的"垂直的阅读";而文学又是历史的时光机,它将历史的片段重现于当下。  相似文献   

6.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创者的卢卡奇,其《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是他思想的起点,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萌芽。本文首先阐释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含义,进一步阐明经济、上层建筑和人的意识中的物化,并提出可通过总体性原则来消除物化,最后阐释了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康德的伦理学理论揭示和评价作品在伦理道德方面的价值和意义。这种理论在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天黑前的夏天》中的表征可以理解为莱辛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存在的肯定。女主人公凯特开启了精神找寻之旅,从而实现自我救赎,是对自己的重新认识,同时也肯定了自我存在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8.
陈强 《文化学刊》2023,(7):244-247
“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所遵循的基本评判尺度,长期以来,学界对川剧《铡美案》的研究多集中在美学层面,历史的观点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不利于其长远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基本观点,本文对川剧《铡美案》中的诸多历史疑误进行考辨。考辨可为今人正确处理铡美案戏剧改编中的真与善、合理平衡改编中的情与理、适度整合改编中的传统与现代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小说《沙地屯》是奥斯丁创作晚期的未竟之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将个人经验与社会发展相结合,采用新的叙事题材与形式进行创作,进一步发展她的小说风格。研究以申丹的双重叙事进程理论为关照,聚焦《沙地屯》的叙事题材与形式,发现小说分别描写了英国摄政时期医疗进步与经济转型带来的新旧冲突,两种冲突一明一暗,相互补充,一起构成了小说叙事中的显性情节与隐性进程,共同反映作者对英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混乱与断裂的体验与批判。通过这种混乱与断裂的体验,奥斯丁在创作中开始使用一种新的移动变化的视角对现代化进程进行观察与描绘,使《沙地屯》呈现出强烈的实验性质。  相似文献   

10.
"事实"通常被认为是人们思考与行动的前提,历来受到西方思想家的关注。但是,在卢卡奇那里,"事实"获得了更为综合、系统的哲学解释与说明,他在《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中针对"事实"概念的联系性、发展性、历史性、全面性四个维度展开论述,并对它进行了哲学深度的思考,从而给予它以质的规定性。这一点与第二国际对"事实"的解释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卢卡奇对"事实"的解释有益于纠正第二国际的片面认识、恢复"事实"的真谛。  相似文献   

11.
北京大学哲学教授黄楠森先生在今年最新发表的文章里提出辩证唯物主义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根本原则,其实质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根本原则的误解和歪曲,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旧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复辟。马克思在创立新世界观和新哲学时,批判超越了旧哲学抽象的"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时超越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旧哲学原则,创立了自己的以现实的个人为根本原则的新现实世界观。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的以现实的个人为本的新世界观作指导,排除辩证唯物主义旧哲学世界观的干扰,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才能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健康顺利地向前发展,早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朱光潜翻译黑格尔的《美学》受到家庭环境的、个人求学道路以及自然美的影响。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朱光潜开始翻译该书,一方面是研究黑格尔美学基本原理、《西方美学史》的需要,同时是建立中国美学学科的需要。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朱光潜翻译的该书第一卷出版,第二卷书稿在"文革"中抄走,重新找到后,他悄悄的继续翻译,并完成了黑格尔《美学》第二卷和第三卷的翻译,"文革"结束后,该书三卷出版。该书的翻译是研究黑格尔哲学体系的需要,对了解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伴随现代社会结构转型所凸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之矛盾如何化解"的时代疾患作为黑格尔国家与法哲学中的核心论题被深刻指认,并为马克思所洞见和承袭,其作为马克思哲学中持续在场的问题视域与价值范导,构成了促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概念最为根本的问题背景及马克思转入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深层动因。同时,这一哲学问题的接力过程无疑亦显示了黑格尔哲学对于马克思哲学建构难以截断的启发性关联,并使马克思哲学中隐在的政治哲学资源由以因之开显。  相似文献   

14.
张扬 《文化学刊》2015,(2):116-118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著名作家,《彼特利克夫人》是哈代优秀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篇小说的艺术性就在于作者为读者讲述了一个看似怪诞滑稽,但放置在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性格、心理因素之下却又合情合理,这也是这部小说引人入胜之处。本文首先将对《彼得利克夫人》故事情节做简要介绍,同时对主人公提摩太的性格特点做简要分析,然后结合作者对小说的故事的叙述及对人物性格特点及心理变化的刻画来分析这部小说的艺术特征。对《彼得利克夫人》艺术特征的分析主要分为对主人公无法摆脱的心灵痛苦、对现实生活与艺术的精妙结合、对小说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对讽刺手法和诙谐语言的运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让-保罗·萨特是二战后法国重要文学流派——"存在主义"的倡导者,其剧作贯穿着自由存在的哲学观念,其中尤以《禁闭》(1944)为典型。《禁闭》提出了"他人就是地狱"的著名定论。但实际上,萨特在本剧中批评的是过度被他人禁锢的存在形式,同时对自由生存的"自为存在"方式表示赞同。《禁闭》中的存在主义哲学具体表现为在环境限制、人际关系限制和个人心灵限制之中的选择困境,从而使用潜在话语对个体自由提出破解方案。  相似文献   

16.
《爱》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托尼·莫里森的重要代表性小说之一,小说中运用较大的篇幅叙述了"爱"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并且采用主题与故事情节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让读者能够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有所感悟,积极关注黑人聚集区的性别问题,引发读者的共鸣。本文将在深入分析托尼·莫里森《爱》这篇小说基本写作手法的基础上,较为详细地阐述小说之中的空间叙事形式及语言结构特点,希望对加深托尼·莫里森小说的理解、不断深化"爱"这一主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黄楠森先生在中共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之后,连发三篇系列文章,提出"不能以人本主义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其实质是被斯大林曲解的冒牌的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翻版,是旧哲学的复辟。旧哲学复辟的原因很复杂。究其思想和认识原因,归根结底,就是黄楠森和斯大林一样不是实事求是地研究马克思文本,或没有读懂、读明白马克思文本,或错误地理解和曲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实事求是地讲,在马克思的全部著作里不仅找不到"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这一表述,也没有这个精神。黄楠森先生在文章里讲:"马克思有一个从人道主义历史观向唯物史观的转化过程,他的唯心史观的主要形态就是人道主义历史观,即劳动异化理论。"把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的艰辛历史过程,做了极其笼统简单的错误的概括。其实,如果要简明扼要地概括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的艰辛历史过程,正确的表述应该是:从黑格尔出发,经过费尔巴哈,最后形成自己的以人为本的新现实世界观。具体地讲,就是马克思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出发,后来转向信奉费尔巴哈的自然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抽象人本主义本体观、抽象人道主义价值观,最后又超越费尔巴哈的自然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抽象人本主义本体观、抽象人道主义价值观,转变到创立自己的以人为本的新现实世界观,即创立现实的个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的人和物有机统一的现实人本主义本体观、现实自然主义人化自然观、实践唯物主义社会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现实人道主义价值观五位一体的新现实世界观和新哲学。可以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开始,而劳动异化理论则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的新哲学开始形成的重大标志。本篇拟对马克思与旧哲学的关系进行探讨,以说明马克思从旧哲学出发,后来又与旧哲学彻底决裂的历史过程;进而说明黄楠森先生因没有读懂、读明白马克思文本而曲解了马克思哲学史,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真仔细地研究马克思文本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具有特别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登记》是我国第一部婚姻法出台后创作的一部评书体短篇小说,后被改编为《罗汉钱》搬上银幕和各种戏剧戏曲舞台。两部作品虽有巨大的联系,但由于表现形式不同,因此也有各自的特色。本文就小说《登记》与沪剧《罗汉钱》进行比较分析,以充分展现二者的不同特色。  相似文献   

19.
莎士比亚一生创作无数,其中不乏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篇幅最短且充满戏剧张力的戏剧,《麦克白》运用了一系列独创的表现手法和叙述元素来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心理变化。近年来,叙事学研究一直受到不少国内外研究者的强烈关注,“空间转向”也在人文社科领域快速发展,该转向为文学批评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启发。研究者把文学空间与叙事学研究相结合,并进行了深入探讨,将空间叙事与文学作品创造性结合也成为叙事学发展的新热点。该文将以亨利·列斐伏尔提出的物质空间、社会空间以及心理空间为理论基础对《麦克白》中的戏剧空间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阐释莎剧中所蕴含的丰富意蕴及独特的叙述艺术。  相似文献   

20.
100年前 ,王国维发表了《红楼梦评论》 ,开启了中国文学批评“用西方理论来阐释中国文本”的现代学术范式。这一学术范式 ,存在着生搬硬套西方理论来不恰当解释中国文本的可能性 ,所以应该用“跨文化阐释”这一模式加以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而这一点也正是《红楼梦评论》带给我们的重大启示。与单向阐发不同 ,《红楼梦评论》的阐释是“跨文化阐释” ,它注重的是中西方平等双向的互文性关系。《红楼梦评论》虽然接受了叔本华哲学的影响 ,却不可以用“影响研究”的模式来解读 ,而只能用跨文化研究的模式来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